墨苑轶事 | 翰林杏坛闻见录(八)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成功后,江苏独立,一些达官贵人见大势已去,纷纷弃职逃遁。李瑞清却坚守学校,照常敲钟上课。总督张人骏敬其尽职,遂请其代理布政使一职。在城池被围期间,李瑞清利用职务之便,保全学校,维护学生。提督张勋下令:“剪辫者杀无赦!”学生中剪辫者较多,闻讯后外逃,然而城门紧闭,李瑞清设法取得提督符令,将剪辫子的学生送出城外。有一天,他出外办事,车行途中,突见几个辫子军扭打一青年人,便立即下车,得知是一位江南陆师学堂的学生,因剪辫子被抓获,立即斥退辫子军,将青年载入自己车内,说:“回衙门去法办!”然后潜送其出城。因李瑞清掩护学生无数,连隐伏城内的革命党人也互相传告:“江宁即下,勿伤李公”。

胡小石先生在上海清道人寓所任家庭教师,得以朝夕晤谈,并饱览李家藏历代碑帖金石拓本及书画名迹。胡先生坐拥书城,手不释卷,由临摹进而对历代流派书艺的起源和变迁,进行剖析研讨,博览约取,勤苦临池,深得三代金文及先秦、两汉、魏晋六朝碑碣笔法。胡先生中年书作上常常钤有一方朱文印章,印文曰:“学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书”。

胡小石先生治学之余亦颇好戏剧,相关吟咏亦多。据曾昭燏先生追忆:“抗战前苏州昆剧班来宁演出,时人赏之者绝少,卖座有时不到一成。师每场必往,并与蕲春黄季刚师合买数十座,邀门生弟子往观......南昆艺人相与称师为昆剧之'保护人’。师除昆剧外,其他剧种,亦多所爱好,有新剧种来演出,必往观之,虽夜深归尺不计也。与许多艺人交厚。常有赠京剧老艺人张桂轩二绝句曰:'薄海同欢春色回,孤花憔悴也重开;翠屏千尺松林路,镫影刀光见汝来。’ '飞叉已失俞毛豹,长靠空怜杨小楼;留得升平前辈在,高哥今日盖南州。’张擅演'翠屏山’中之拼命三郎石秀,时年已85岁,持重数十斤之真钢刀登台,运转如飞,见者无不惊叹,故诗及之。”

1946年10月4日,游寿先生负气离开四川南溪县李庄镇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她是史语所在李庄六年中离开的最郁闷的一位先生。熬过八年抗战的漫漫长夜,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日子里,游先生忍无可忍,分掷史语所所长傅斯年和代理所务的董作宾一纸辞言:“平生志在为学,岂效区区作驽马恋栈耶?岂效无赖汉专以告讼为事?!即日离渝归东海。”一位谙于文史,长于金石的学者,离开了为之服务数年的最高学术单位,且连论文都遭拒印,数年光阴,竟没留下半点痕迹。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周齐先生发表了关于汉唐历史、靺鞨研究等论文。1979年,周齐先生作为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创始人之一,与兄弟院校协作编成《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这是恢复高考制度之后该课程的首部教材,至今仍被许多高校使用。此外,周齐先生还曾主编《历史文选》教材,注释《盐铁论》。周齐先生对小学亦有深入研究。八十年代初,某古文字字形说行世,舛误颇多。周齐先生逐一批注驳议,引证翔实,立论精当。今手稿仍存,行楷工丽。

1978年,游寿先生为南京师院讲授古文字学,作《古文字略说》。1985年,又受邀主编《殷契选释》。该书堪称学习甲骨文之门径,游先生手书前言,例示考证方法,鼓励“有意探索古文同志,前途方兴”。李学勤先生在为该书所作《序言》中称:“游寿先生所撰前言,业已十分明备。”1987年,游寿先生招收古文字学研究生。

赤岸是个小地名,在一般地图上是不标明的,在福建霞浦县松城镇东五公里处。唐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日本僧人空海法师随日本第十七次遣唐使来到中国,不幸遭遇台风,在海上漂流月余,最后在长溪县赤岸镇海口登陆。所幸空海熟谙汉文,在赤岸写下《入唐书疏》,于同年冬达长安,如愿以偿拜高僧惠果为师。空海归国后创立日本佛教真言宗。时至今日已有千万余信徒,成为日本佛教一大宗派。1981年春节,游寿先生回到故乡霞浦,与当地负责人谈及赤岸是空海法师入唐登陆之地,并约一同前往勘查,发现了唐代石槽和宋代小篆井栏石刻,又找到许多宋瓷影青碎片以及柱础、门楣石雕等文物。这一切都说明,赤岸村在唐宋时期是十分繁荣的。如今,赤岸村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日本僧人来此膜拜者络绎不绝。

李敬东老师曾在文章中这样描述栾继生教授:“继生传道授业,继承游师遗志。书法从晋唐入,上溯汉魏,心摹手追,多有心得。更为可贵的是在他的身上没有学究气,将书法融入生活。每静对古贤美文妙墨,朝夕研习,乐而忘餐,三月不知肉味。得暇临写碑帖,以为日课,或沐手援笔,抄写经文、辞赋歌咏。细审翰墨,书风隽朗,笔致清雅,下必又由。继生尤喜《菜根潭》,尝以端楷,恭录数通。行书以“二王”为宗,倾心孙过庭〈〈书谱〉〉,用继生的话说,《书谱》就是活的王羲之。可见,继生宗法书学正脉,却毫无门户之见。偶作榜书,取势《龙门四品》。继生四十以后,不涉唐宋以后书,专心于汉魏碑版的临习。对当下书坛不正之风,多次给予无情的批判。书法展览的美术化倾向,强调视觉效果,是对传统书风的破坏。继生说,谁要是想摧毁传统艺术,艺术势必反过来摧毁他。”栾继生教授有一方闲章,印文曰:“已不惑矣”。


(0)

相关推荐

  • 李瑞清书法欣赏

    李瑞清书法欣赏,有书友说太刻板,有书友说金石气浓,大家觉得如何?

  • 墨苑轶事 | 翰林杏坛闻见录(一)

    一 李瑞清藏一汉砖砚,上有"黄龙"二篆字,乃清人阮元旧物.内刻有"阮芸台校十三经之砚""阮芸台砖之二"等题字,墨池前有清人翁方纲单刀刻铭文, ...

  • 墨苑轶事 | 翰林杏坛闻见录(三)

    一 <爨宝子碑>全称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碑质为沙石.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出土于云南省曲靖县扬旗田村,并未引起时人重视,后来被一乡民用做压豆腐 ...

  • 墨苑轶事 | 翰林杏坛闻见录(四)

    一 一九一九年秋,张大千往上海,经朱复戡介绍,拜曾熙为师.举行拜师典礼那天,张大千在"小有天"酒楼准备了两桌酒.邀请了不少上海书画界名人,如李瑞清.商笙伯.姚云琴.熊松泉等一起见证 ...

  • 墨苑轶事 | 翰林杏坛闻见录(六)

    一 1906年,李瑞清将多年积蓄捐出,加上地方富绅襄助,在上海创办短期的留美预备学堂,企望"送一人出国,将来救中国就多一个人的力量".1912年,李瑞清辞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职务.离 ...

  • 墨苑轶事 | 翰林杏坛闻见录(七)

    一 1955年,郭子直先生调入西安师院(陕西师大前身)任教.当时学校初建,校图书馆存书不能满足教学之需,急待充实,而国家百废待兴,上市书籍奇缺.先生爱校如家,急校方之所急,响应号召,于1956年8月毅 ...

  • 墨苑轶事 | 翰林杏坛闻见录(五)

    一 清道人以宗法北魏驰名.曾农髯则主南宗,有"南曾北李"之称,二人与吴昌硕.蒲华.高邕.王震.俞语霜.谭德钟并称"海上八怪".清道人去世时,曾熙作挽联:&quo ...

  • 刺络闻见录 书内有日文 欢迎阅读

    刺络闻见录 书内有日文 欢迎阅读

  • ​《边州闻见录校补图注》前记(赵永康)

    △2020年9月,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赵永康带领<边州闻见录>研究整理项目考察工作组一行到筠连考察相关工作.(方志四川) <边州闻见录校补图注>前记 赵永康 边州者何?西 ...

  • 《中西闻见录》述略

    <中西闻见录>是洋务运动期间由传教士丁韪良等人创办于北京的一份近代期刊.对其内容和作者的量化分析表明它以传播西方的近代科技为主旨,与其续刊<格致汇编>相统一.<中西闻见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