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西方建筑(三-古罗马建筑-01)
- 原书精彩内容非常多,有喜欢的朋友请在评论区留下邮箱,休息日的时候我会把完整电子版发给大家!!!
第三章 古罗马建筑
- 古罗马建筑
在伟大的古希腊社会发展的同时,建筑史上另一个同样拥有伟大成就的国家-----古罗马也在蓬勃地发展着。尽管在古希腊已经取得惊人成就的时候,古罗马还只是意大利半岛上的一个小城邦,但勤劳而勇敢的罗马人以他们的实干精神,将这个小城邦发展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强盛。古罗马最终取代了古希腊,成为几乎统整个欧洲的强大帝国。同时罗马文明也在继承了高度发达的古希腊文明的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自此,古希腊文明与古罗马文明成为欧洲文明发展的主干,从这个主干上又不断伸展出各个时期和各个地区的不同文明,欧
洲文明之树从此繁荣不息,而在作为文明表现形式之一的建筑中,这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尤其突出。在古罗马长达几个世纪的发展史中,其建筑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即共和时期的建筑、帝国时期的建筑和分裂以后的建筑。
- 古罗马拱券结构
拱券(Roman arch construction) 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建筑之中,同时也成为古罗马时期重要的建筑特色之一。由于采用了四柱支撑的十字形拱结构,使得建造连续的拱形空间成为可能,而且墙面被支柱所代替,也形成通透的拱廊形式。
- 赛蒂玛斯色沃拉斯凯旋门
凯旋门( Memorial\Triumphal arch) 是古罗马为纪念对外战争的胜利而建造的,出于炫耀功绩的需要,凯旋门]通常都建造得相当雄伟。早期的凯旋门只有一个圆拱,后来发展成为如赛蒂玛斯色沃拉斯凯旋门( Arch of Septimus Severus) 这样两个小圆拱中间--个大圆拱的样式。凯旋]的三段式结构也成为一种经典的建筑布局结构,尤其在文艺复兴时期更成为一种经典样式而被广泛使用。
- 槽隔葱形线脚
古希腊时期的线脚都是徒手画成的,而古罗马时期则已经有了专门绘制线脚的精密仪器,这也令古罗马时期的线脚在有了更多变化的同时变得更加规范。槽隔葱形曲线线脚(Quirked ogee) 有多个圆心,正是这些弧线的不同组合才有了各式各样的线脚。
- 狭凹槽圆凸形线脚装饰
线脚是建筑中不可少的装饰元素,曲线形线脚是由发端于一个圆心的圆弧上截取的一部分, 有时一个简单的线脚也可能是由多个圆心上截取的曲线组成的,如图示的狭凹槽圆凸形线脚( Quirked ovolo)。
- 古代罗马壁柱装饰
这是一种多用于壁柱装饰(Pilaster face, ancient Home)的图案,也采用了普遍的苕茛叶涡卷纹。这种装饰图案在古罗马时期被用于各种建筑装饰,其特点在于,组成整个图案的各个细部叶片伸展方向较散,因此图案很活泼,但也缺乏统一性,容易给人以混乱的感觉。
- 无釉赤陶浮雕
无釉赤土陶器( Roman terra-cottas) 由耐火型的精主制成,多用来做屋顶或地面砖的材料,因其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又很坚固,所以也多用来做装饰材料。未上釉的赤土陶多用比较粗犷的手法进行装饰,所以更有一种原始性的朴拙之美。
- 石横梁
这个石横梁( Opening spanned by a lintel, Archof the Goldsmiths, Rome)两边的底座采用了多立克式柱础,而上部则分为三个区域,两边是精美的混合式壁柱,中间则是带有情节性的雕刻。横梁雕刻成了梁枋的结构,还有薄薄的出檐。底座与横梁顶部的线脚形成对应,加强了石横梁的整体性。
- 罗马拱券图
由于混凝土的广泛使用,古罗马拱券中柱式已经不具承重作用,而成为拱券的装饰,正如同拱券上的装饰性石材贴面一样,因此柱子也多采用壁柱的形式。图中所示为二分之一壁柱式。
- 奥林匹亚的宙斯庙男像柱
把建筑中的承重柱雕刻成人像的形式是古希腊建筑中比较常见的做法,这种传统也被古罗马建筑所继承。一般在建筑底层多用男像柱,并且着力刻画男像因受力绷紧的肌肉和努力托起建筑的形象。在建筑的上层则多用精美的女像柱,并突出其飘逸、优美的形象。图示为位于阿格瑞真托的宙斯神庙中的男像柱(Telamon: Temple of Zeus, Agrigentum 510-409 B.C.)。
- 早期希腊罗马式窗户
大约公元3世纪时早期希腊罗马式窗户在早期希腊罗马柱式(Early Greco-Roman window, Palace at Shakka C.3 rd cent. A.D.)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并创造了多层建筑中柱式的设置规则。古罗马最常用的古希腊柱式是华丽的科林斯柱式,而且由于墙面成为建筑的主要承重结构,所以主要作为装饰元素的柱式应用也更加灵活和自由。
- 女灶神庙正立面复原图
这座公元前31年修建的神庙又称为韦斯太神庙( Temple of Vesta, restored view 31 B.C.), 因修
建的年代比较久远,现在只剩小部分残迹,由圆形的神庙与方形的韦斯太之屋组成。神庙平面为圆形,外层有精美的科林斯柱式围廊,坐落在一个高大的方形台基之上。神庙内存放着象征罗马生命的圣火。
- 达瑞德纪念碑
由巨石垒砌的纪念性建筑(Druid monument)虽然外表粗糙,但已经展示了当时人们搬动和垒砌较大石材的能力。在此使用的石梁枋结构,也是一种古老的建筑结构,在此基础上才衍生出了更复杂和更多层的建筑。
- 吉罗马乌尔比亚巴西利卡
古罗马时期的巴西利卡经常同广场、纪功柱、神庙等建筑组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如位于图拉真广场的鸟尔比亚巴西利卡。这座大厅是古罗马时期的一座大型巴西利卡式建筑,其支柱高达10.65米,中央大厅跨度达25米。但此时的巴西利卡建筑中还未使用拱顶,屋顶都是木桁架结构。
- 筒拱
- 古罗马柱式发展
罗马人继承了古希腊的柱式,并在此基础上又发明了托斯卡纳(Toscan Order )和混合柱式( Composite Order),最终形成了完善的罗马五柱式。而罗马人在建筑中取得的另-项重要成就,就是将古希腊时期没被重视的拱券技术发扬光大,并使之成为古罗马建筑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混凝土和拱券技术的结合,罗马建筑更加高大、稳固,其建筑内部更加通透,还出现了穹顶。拱券和墙体成为主要承重结构,各种柱式多采用壁柱的形式,成为建筑中的装饰,但此时形成的柱式及柱式应用规范也固定下来,这种柱式规范的影响非常深远,至今仍在被广大建筑师所学习和摹仿。由于建筑施工技术的简化,施工速度也大大加快,这也是罗马时期比古希腊时期留下了更多、更珍贵的建筑实物的原因。
- 托斯卡纳柱式透视图
通过透视图(Tuscan order: perspective view) 可以看到,这是一种将多立克柱式简化得到的新柱式,不仅柱身上没有四槽装饰,其所在建筑檐部的装饰也非常简单,甚至没有装饰。通过柱上楣和柱头(Tuscan order entablature and capital) 的放大结构可以看到,托斯卡纳柱式的中楣很平直,出挑的飞檐下也不设托檐石装饰。柱础(Tuscan order base) 底部只有-块较薄的方形基座,而柱础本身则只有一个圆环面,并不像其他柱式的柱础那么高。
- 罗马五种柱式
罗马时期在古希腊原有柱式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完善和改进,制定出了柱式的比例关系,形成了成熟的五种柱式,分别是塔司干柱式(Tuscan Order)、 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 爱奥尼克柱式(Ionic Order)、科林斯柱式( Corinthian Order) 和混合柱式( Composite Order)。这五种柱式也成为了西方建筑的基本母题,并一直被后世所沿用。
- 爱奥尼克柱头剖立面
在爱奥尼克柱式中,柱头垫石下部的两个涡旋图案中心都有一个小圆面,这个中心圆面称为“小眼睛”。爱奥尼克柱头上的涡旋图案并不总是与柱身垂直的,在建筑拐角处设置的涡卷就要向外凸出。
- 科林斯柱式
罗马科林斯柱式的基座式样与爱奥尼克相同,但柱径与柱高的比例为1:10,柱身变得更加纤细和高大,柱身上有24个凹槽。柱头部分由两层毛莨叶和涡卷图案组成,涡卷图案多成对出现,柱头转角处的涡卷较大,立体性也比较强,但平面上的涡卷也是越到中心越向外凸的造型。
- 阿巴西斯风格装饰
用三角与菱形块组成的图案是一种中性的装饰纹样,几乎可以用在任何类型和功能的建筑中,同时这种纹饰可以雕刻、彩绘或由马赛克贴面而成,并在花纹和组合方式等方面增加变化。
- 混合式柱顶端
混合式柱顶端( Composite Abacus) 与科林斯柱式极为相像,只是这种柱式较之科林斯式还要更加精美,因此柱顶盘较薄,以最大限度突出了布满雕刻的柱头。
- 科林斯柱顶端
科林斯柱顶端( Corinthian Abacus) 有多层线脚重叠,华丽的柱子顶端还有外凸的涡旋,柱顶端剖面呈不规则平面,这种复杂的顶端也与繁复的柱头风格相对应。
- 柱基
柱基一般处理成圆环面的形式,主要是用内凹或外凸的弧面线脚装饰(Scotia)。
- 科林斯式檐板和挑檐
科林斯柱式在罗马建筑中的使用很普遍。与华丽的柱头相协调,整个柱顶盘(Corinthian entablature)也常有精美而复杂的雕刻作为装饰。檐部各部分都有严格的比例关系,以保证各部在比例上的协调。檐口最上部的檐冠常以狮头图案装饰,它也可以设置成为排水口,底部出挑的檐下则多以卷草纹装饰,檐壁则以神话故事为题材雕刻带有场景的装饰带,各部分之间还有各种图案的线脚作为过渡。
- 多立克柱式的飞檐
因为罗马建筑的檐部多向外出挑较深,形成飞檐的形式,所以檐下就多了托檐石的结构。托檐石通常与三垄板对应设置,并雕刻成六个一排的雨珠饰进行装饰,而出挑的飞檐底部也要雕刻与之相对应的图案。
- 埃皮达鲁斯圣地围场柱头立面
科林斯柱头上主体是由两层毛莨叶组成的,每排都围绕底座分为等距离的8排,第二列的叶片稍大,并位于第一排小叶子的分界处,这样就形成了层叠的叶片形式。柱头上的涡卷图案则是越接近中心就越向外凸出,形成一个有层次的表面。
- 塔司干璧柱细部处理
塔司干柱式采用二分之一壁柱式,多用于建筑底层的立面装饰。柱身的比例可分为多种形式,二分之一的壁柱式立体性更强。对壁柱柱础、柱身和柱头导部分的处理则与真实柱式相同。
- 科林斯柱挑檐上部
柱子支撑的建筑檐下部是人们仰头才能看到的,其所处位置如同顶部的天花装饰,因此装饰图案应该鲜明而清晰。方格装饰内部的线脚可以采用退缩的形式产生立体感,回字纹的装饰图案也采用了高浮期離刻而成,这些处理手法都是加强图案表现力的有效方法。
- 塔司干柱式
为了纠正视差,柱身部分要做一定的卷杀。塔司干柱式的柱础、柱头都只以简单的半圆线脚装饰,柱身无凹槽。与简约的柱身相对应,建筑檐部也直接裸露着结构部分,没有做任何装饰。这种简洁的形式也与建筑上部华丽的柱式形成对比,以突出坚实的底部结构。
- 塔司干柱顶端
塔司干柱顶端(Tuscan Abacus) 同多利克柱式相似,但线脚装饰要少得多,是所有柱式中最简约的样式。这种朴素的样式也更突出了整个柱式实际的承重功能。
- 费雷岛上的图拉真亭
在古罗马统治下的埃及也营造了许多大型的建筑,图拉真亭(Kiosk of Trajan) 就是代表性建筑之一。这些建筑是综合了古埃及与古罗马双重风格的产物。以棕榈树为原型的柱子是古埃及的传统柱式之一,但在此时也有所改变,柱头从平面形式变成立体形式,出现了参差的叶片。
- 古罗马庞培城洗浴室
四通八达的输水管道将各种生活用水直接送到居民家中,密集的居民区在建筑时就预先铺设了上下水管,居民家中也有了供专门洗浴的房间(Latrina),甚至配备了可冲水的马桶。这些先进的生活设施在古罗马城市的居民家中已经相当普及。
- 门上山墙的拱形图案装饰
这种装饰图案是在石膏或灰泥墙上用浮雕和彩绘相结合的方式制作而成,因此不仅有鲜艳的色彩,还具有一定的立体感。整个墙面的构图虽然使用了传统的对称形式,但在细部也有变化。图示为罗马公元2世纪修建的潘可提坟墓(Tympanum of door,Fomb of Pancrati, Rome 2nd cent. A.D.)。
- 墙体碎石砌筑方法
以碎石为骨料,以混凝土作为粘合材料砌筑成的墙体既坚固又大大减少了混凝土的使用量。建成的墙面可以贴砖面和大理石面装饰,这种做法给人们一种砖墙的错觉,这也是罗马建筑最普遍使用的一种和墙方法。
- 墙体模板砌筑方法
一种为直接用石块垒砌的墙面做模板,再在内部添入土或碎石。另.种是以木板为模板,再在中间夯土,或浇注碎石与混凝土的混合物。为了增加稳固性,用木板做模板时,要在木板外围楔柱加固。
- 墙体石块砌筑方法
主要以不规则的石块砌筑墙体,只在石块间隙和板缝处用混凝土加固,最后用大理石贴面装饰。在这种墙体中,混凝土所占比例非常小,近似于灌缝的砂浆,但却起着重要的凝固作用。
- 墙体双式砌筑方法
墙面可以用红砖或石板贴面装饰,其内部砌筑的方法却有很多种:浇注混凝土和碎石的模板可以用木板,待浇注完成后取下。也可以用砖石墙,砌筑完成后不取下,而成为墙体的一部分。
- 墙体规整石块砌筑方法
用经过加工的规整石块砌筑的墙体是一般建筑所使用的,混凝土在这种墙壁中只是作为一种粘合涂料,涂在砖块相接的面上。
- 古罗马石横梁
在墙面上设置门或窗就需要在其顶部设置横梁(Stone Lintel), 拱券有较大的承重性,因此可以设置在最上部以支撑上部墙体的巨大压力,而底部就需要一块略呈三角形的横梁,中部突起的角则可以支撑拱顶,在拱顶与石梁之间以混凝土加碎石填充,起到了很好的连接与缓冲作用。底部支撑的中柱主要起减弱石横梁承重力的作用。
- 穗状花纹
这是一种旧式的石工技术,主要是将要砌筑的材料通过不同的交叉方式形成层次清楚的人字形图案或鱼骨状图案。可以美化和装饰墙面或地面,是古罗马的一种砌墙方法( Spicatum opus)。
- 鸟喙形线脚
这是曲线线脚中的一种狭凹槽形的装饰线脚(Quirked \Quirk molding), 也是建筑中使用最多的一种装饰线脚。鸟喙形线脚有多个变体形式,如图示的正波纹线脚(Quirked cyma recta) 与反波线线脚(Quirked cyma reversa)。 在同一建筑部分可以使用多个线脚,但应将大小、曲直的线脚组合使用,尽量避免相同造型和相同尺寸的线脚连用,因为那样会使装饰部分显得呆板,缺乏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