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赵克明/我的书房梦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平台

—网络版—

用文字温暖世界

赵克明

一直有一个梦想,享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书房,一个与书们耳鬓厮磨的安静之所。

父亲是新中国第一代读书人。孩提时,我常打开他的竹制书箱,好奇地翻动里面一本本泛黄的线装书。那时候我还不识读书,可等到能浅尝书中乐趣时,那些书已在“文革”中被付之一炬了。我的少年只得在对图书的饥渴中度过。

终于,历史掀开了新的篇章,做了三年民师的我,搭上重启的高考列车,跨进师范学校的大门。“动乱”刚息,百废待兴,学校虽有图书馆却形同虚设,同学们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或自订报刊,或托大城市里的亲友购买图书,每得一本,全班轮读。记得我订了一份上海的《语文学习》杂志,每期刚邮寄到就一时不知所踪,等着回到我手中时已是印迹斑斑;而我也曾借来同桌的一本《成语小词典》,用一个暑假一页页抄录下来,整整抄了三百多页纸。那些时光,书是最时尚的物品,读书是最让人艳羡的事儿。

师范毕业后,带着一腔教育热情,我提着一只书箱,到一所乡镇中学报到,学校分给我一间半基建(砖土混合结构,即外墙为砖砌,内部隔墙为土坯砌成)的房子、一张木板床和一套桌椅。老校长朝我歉意地笑笑:“乡下学校条件有限,就将就着吧。”说心里话,在师范读书时,我曾天真地想工作单位会配有专属教师的书房,但是直面当时的现实,脑海里 “书房”的概念已无影无踪了。在那个条件下,学校能给我一间房屋,就已经相当奢侈了。

有了属于自己的读书空间,对我来说是莫大的满足。为了读书的方便,我把书码放在床的一边,每天晚上伴书而眠,学起古人杨子云“年年岁岁一床书”(事实上我只是“年年岁岁半床书”而已)。时日渐长,不断有新书加入,木板床已不堪重负;后来又结婚、生子,不得不考虑为书们另寻栖身之所。充分利用20多平米的房间,贴墙用砖块与毛竹片垒成一方大书架,又用废报纸糊裱装饰一番,这样土法上马,一个像模像样的“大书橱”大功告成了——我的书们欣然有了一个新家。

打造出了这么一个“书香小室”后,我与家人日日以书相伴,工作之余,周末假日,围桌读书成了我们家庭的“定点节目”,雷打不动,从未间断。宁静的小屋里,大人与孩子痴情地读着,超越时间,也超越空间。我们把世界读得很小,小到只有这斗室之内小小的一家;我们又把世界读得很大,大到无际无涯无穷无尽……那种读书生活虽然平平淡淡,没有什么浪漫色彩,但是,总觉得有一分远离喧嚣的宁静,有一些沉淀浮躁的充实,有一种愉悦身心的逍遥。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教育也进入了大发展的快车道。在县城重点高中的升级中,我作为拔尖人才被引进到城关一中。多年的老同事们知道我爱书,临行时把所有带文字的东西都放进了大卡车,连一块纸片也没留下。在县城临时租赁的一间30多平米平房里,书几乎是我全部的家当,——入住那天,房东见从车上搬下大箱小箱的尽是书,一脸莫名的惊诧:“赵老师,你这真是孔夫子搬家啊!”

是的,可能是少时对书本饥渴的缘故,抑或是“文革”后全社会形成读书热的缘故,我在生活上一直很是低调,可以不住宽敞的房子,可以不摆华丽的家具,甚至可以将断腿的椅子捆绑好继续坐,但却对书情有独钟,须臾离不开书。逛书店,淘好书,买新书,是我唯一的嗜好;赏读心仪的书,与智者进行心灵对话,从文字中感受社会前进的跫音,是我生活中最大的乐趣。

看着我的那些书,感到舒心,也感到愧疚——我对不起它们,未能拥有一个氤氲书香气息的书房,给它们一个庄重神圣的殿堂,而让它们委屈在墙角里、桌肚下,甚至与烟火缭绕的灶台为伴。每当看到那些蒙垢的书们,我的心隐隐作痛。

令人欣喜的是,随着县城建设步伐的加快,教师居住条件也在改善,学校分给我近70平米的套房。一时间,蛰伏心里的“书房”念想又在脑海醒来,但是思来想去,毕竟房屋面积太小,无论怎么规划也“捉襟见肘”,只好退而求其次,买了一张特制的大书柜放在卧室一侧,把书们整整齐齐安放在上面。无奈,书柜空间有限,容纳不了那些大部头、小册子,只得委屈了一部分书,将它们堆放在一旁,有的还垒在阳台的旧桌子、旧缝纫机上。

那时候,每每看到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昔日逼仄拥挤的小县城快速变大增高,居民们的居住条件与品位都在提高,同事们也陆续从学校宿舍区搬到颇有文化气息的套房或别墅,我便把提升住房档次列入家庭议事日程,——私心里,是要打造一个堂皇而体面的书房。

我的书房梦很快就变为现实。

在宁静秀美的城西湖滨住宅小区选准一套大房。进入房屋装潢阶段,妻子在念叨着衣柜、鞋柜要添置几个,孩子在策划影视墙美化设计,而我则一门心思在经营我的书房,盘算着该怎样让我的书们风光风光。先在脑海里勾画蓝图,后反复反复地翻图集,画样图,选材料,聘请来心灵手巧的工匠师傅精心制作,一字排开的整面墙的组合书柜使得满室顿添光辉,比我梦中想像的还要完美,我又特意郑重地给它命了一个名字——守拙斋。

我的书房梦终于圆了!

我终于可以偿还亏欠书们太多的情债了。我为与我辗转相伴的书们欣喜,料想到那些书们也有同样的心情。一本本抚摸着,把沾染的灰尘拂拭掉,把卷曲的书边捋平整,把脱落的书页粘接好,轻轻地,轻轻地,生怕把我的书们弄疼了。有的书实在太破旧,内容也明显带有时代的印记,在今天看来是有些过时了,家人说不要带了,可是我总也割舍不下,不忍心遗弃了它们——这些书们有的与我辗转相伴已40个春秋了,伴随我走过了数十年的教育人生,也见证了我和时代一起成长进步的足迹,它们都是曾熨平我心灵的与我同过甘苦、共过忧喜的知心朋友啊!都是曾擦亮我迷茫眼睛的同我促过膝、谈过心的启蒙之师啊!

书房启用那天,正是我从教40周年,痛饮之后,情不自禁,遂口占小诗一首:

教坛逐梦未弱冠,

白驹过隙四十年。

立雪浅知程门术,

临海深味秋水远。

淡去功利游逍遥,

养成三感臻大观。

教无止境学无涯,

守拙斋里调素弦。

守拙斋,是我的园田与山林,从纷纭的尘世返归到这里,就像一只由喧嚣归于宁静的鸟儿,安安静静地待在这一片天地,让漂浮的心绪慢慢沉淀,让繁杂的思想澄澈为清溪,让迷失的自我回归正途。一本本打开书页,以平和的心态亲近那些文字,孔子,屈子,世家绝唱,汉晋春秋,教育方略,天下至道,人生哲言,和同美学,新时期社会主义思想……不为其玄奥而苦究,只为洗去心灵的浮尘,擦亮模糊的眼睛,得到一片和谐的树阴,或者只与我的书们静静凝视,守着那颗初心。

坐在书房里,重温我的书房梦,回味我的教育人生屐痕,感受国家铿锵前行的步履,触摸新时期勃勃跳动的脉搏……

一份带有浓郁地标色彩的纯文学刊物

一份不厚名家、力推新人的亲民杂志

具体订约方法如下:

订阅一份2020年《河南文学》(6期含快递费),共180元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直接订阅,并请在文末留言处注明通联方式。

每一份订阅,都是对纯文学期刊最好的支持!

河南文学杂志作者文库之

《关于加入作协那点事儿》

由本刊策划的《关于加入中国作协那点事》7月14日在微信公众平台推出后,阅读过万,在读者引起强烈反响。

应众多读者要求,杂志社决定以《关于加入作协那点事儿》为题征稿,将写作者撰写的关于加入各级作协的经历。先在河南文学杂志纸媒和公众平台陆续刊登,最后结集出版。欢迎各位作家朋友直抒胸臆,不吝赐稿!愿《关于加入作协那点事儿》一书中能够有您的大作出现!

征文要求:来稿3000字以内。

截稿日期:2019年12月30日。

投稿时请注明“加入作协那点亊儿”征稿字样,并附200字以内个人简介及彩色高像素生活照。

 投稿信箱:hnwenxue@126.com

作者简介

赵克明,皖西洪集人。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有各类文学作品散见《中国校园文学》《散文选刊》《华夏散文》《广州文艺》等纯文学刊物,入选《初心》等文学作品集,获得全国教师文学奖、淠河文学奖等多项,出版专著与参编图书《赵克明教写作》《取法美文写佳作》等50余部。

《河南文学》杂志是河南阅读学会旗下的一个纯文学刊物,双月刊。以“不厚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刊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球各界征稿,所刊登稿件主要从“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稿件中选取(已在其他媒体刊发并被原创保护的,本平台不予刊发)。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本平台周一至周五更新

投稿邮箱:hnwenxue@126.com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  一

副主编/阿 若  冯新林

编辑部主任: 蓝  岛

责任编辑:宋  兵      达  林

刘海波      李家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