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对中国有什么弊端?

摘要:全球化对中国有什么弊端?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

Final Days of Rome (Uncompressed Mix) Two Steps From Hell - Unleashed

王陶陶语音节目系列

推荐节目:王陶陶讲资治通鉴

推荐节目:无可匹敌的力量,群众运动

推荐节目:王陶陶讲法国大革命系列

推荐节目:王陶陶讲述俄国革命

推荐节目:现实政治的基准

推荐节目:世界各国的长期地缘风险

推荐节目:历史成败的具体教训

《推荐节目:现代政治的技巧

推荐节目:王陶陶千聊会员

总体而言,全球化对中国是利远大于弊,但非要说伤害,其实也是有的,而且这个弊端未来可能越来越值得注意,下面讲一下我的理解。

主要是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已经发生,第二个方面即将发生。

第一个方面,乃是全球化分工对中国高端企业和科技研发伤害巨大。

全球化本质上是分工,尤其是利用各国的比较优势进行全球化分工。这就使得中国融入全球化后,中国基本把欧美日低端制造业干翻了。

但与此同时,欧美日的高科技制造业也对中国的高科技制造业构成了伤害,这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芯片业和大飞机行业。

不过这还不是伤害最大的,全球化中对中国伤害最大的,乃是英美对中国自我科研能力的冲击。在全球化中,英美承担的乃是全球化的科研引擎,在这个过程中,全球绝大多数顶级科研人才培养机构逐渐被英美垄断,随着顶级人才向英美的涌入和从其他国家的外流,全球科研中心也越来越向英美集中,而其他国家的自我科研能力也越来越脆弱,这种优势使得英美相对其他国家的科研优势越来越大而非越来越小。

这是个什么过程呢?

最简单的,就像足球队分工,原本每个足球运动员都能踢前锋、中锋、后卫和守门员,但是为了提升整个球队的效率,有的人专练前锋射门,有的人专练后卫防守,有的人专练门卫挡球,分工让每个人在某个方面都更加专业,但也让每个人在其他方面更加短板。

全球化就是这样。

中国融入全球化,在接纳中低端制造业的同时,何尝不是将高端配件和高附加值制造业交给了欧日?将研发工作交给了英美?

在硅谷的斯坦福、马塞的麻省理工,那里是全世界的科研中心,几乎所有科技企业都在那里设立研发工作室,以获取最新的技术;

在珠三角,全世界的制造业也是以此为中心,曾经几乎所有跨国企业企业都在这里设立办公室,寻找更便宜的产业链,以获取最廉价的制造成本。

其实这就是分工,中美彼此加强的同时,中美也在彼此削弱。当中美一但分道扬镳的时候,一个就会发现亟需提升科技研发的能力,一个则急不可耐地寻找制造业的替代基地——譬如印度、东南亚。

只是,中国实现对英美的科技替代,要比英美实现对中国中低端制造业的替代更难。

第二个方面,就是全球化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反噬,随着人工成本的上升,不可避免地加深了中国的产业外移,而对外的技术和原材料受制,则加深了中国的对外依赖程度 。

十多年来,中国人工成本越来越高,这是毫无疑问的,过去,人工成本是中国吸引制造业最有利的因素之一,现在,人工成本则是中国制造业最大的隐患。

新一代年轻人不同于他们的父辈,基本都受过高等教育,他们有自己的梦想和欲望,他们不仅仅在意金钱,更在意尊严,他们怎么可能容忍自己做一辈子的厂工?这就是最大的问题所在,如同平成初期的日本,代际变化,加速制造业的不断外移是正在发生的事情。

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化的深度推进,中国对外依赖难以避免的加深。两头在外的局面依然存在,无论是高端制造业的技术、设备及零配件(这是欧美日对华贸易的大头,利润极高),还是原材料的对外依赖,都是值得关注的,这使得我们地缘上受到一定的掣肘。

以今年为例,英美欧的快速复苏,使得全球原材料价格暴涨,这对中国低利润的中低端制造业是极大的挑战,而英美的动辄制裁,则为中国企业的发展蒙上了阴影。

不过,尽管全球化对中国的坏处不少,但好处显然是更大的。无论是从利益,还是从安全来看,中国未来依然是全球化最大的支持者和捍卫者。

然而,中国对全球化的融入,未来无疑是要更基于安全和信任原则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