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即位:是否藏着姜尚的另一个奇谋?|史记次元周世代024

周文王姬昌据说有一百个儿子。但在《史记》次元中并没有准确的统计。在权力的世界里兄弟父子之间的纷争相杀似乎是一种常态。这个历史上有名的聪明人和道德楷模难道会对自己的儿子们这么信任吗?他的儿子之间关系真的就那么和睦谦让吗?太公望姜尚的存在是否成了维持平衡的第三方呢?

这个异乎寻常长寿的老头活成了人精,也让他成为诡诈的兵道和权谋的鼻祖。也可能,他才是周武王真正的守护神。

024

发现太公望姜尚是个人才的是姬昌,真正和姜尚理念一致的很可能是周武王姬发,即使在行动上,两个人都一致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这一点是如何培养起来的呢?

在《史记》次元里,被囚禁的周文王姬昌能够脱困,一种说法是得益于姜尚的权谋。这可以说,从这个人介入到周国的政治之后,开始诡诈的权谋之路。姜尚,也就是被后来神话的姜子牙,做事很不像以道德感极强的周国的行事作风。也让周国的敦厚的外表之下的那份狡诈最终发挥得淋漓尽致。

“周西伯昌之脱羑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

这很可能意味着,周文王姬昌终于找到他的最佳合作伙伴。姜尚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不代表姬家人的敦厚和道德上的至高点,他代表的是权谋上的底线。《齐太公世家》里是这么说的:

“周西伯政平,及断虞芮之讼,而诗人称西伯受命曰文王。伐崇、密须、犬夷,大作丰邑。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好人都让周文王姬昌做了。谁不服就撸谁这件事,都是姜尚的主意,也是他一手操办的。结果就是周国在姜尚的配合下,既得了面子又得了里子。同时也肯定了,天下三分有其二的功绩里,姜尚的功绩是最大的。就从《史记》次元世家的排序中,齐能列在鲁之前,大概也是对他功绩的最大肯定。这一点,周公旦服吗?

后来,周文王姬昌死了,姜尚和周武王姬发走到了一起。一种更理想的理解是,他、周公旦和周武王姬发成为周帝国的建国大业的铁三角。作为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周公旦大概更像一个听话的弟弟,他继承了姬家人传统的道德基因,可能还带着对周武王的崇拜和无条件的遵从,血缘和祖上的责任让他们之间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和高度的一致性。

姜尚有些不一样,他的一个身份是周武王姬发的老师,被尊称为“师尚父”,这可能意味着,周武王姬发的行为都是在姜尚的指导下进行的。同时,最初坚决启用他的人是周文王姬昌。姬昌死后,他的地位是否会因此受到挑战呢?如果说是靠山的话,他是否在积极地在接下来政治环境中确立自己新的联盟和靠山呢?或者,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势力。他的利益似乎从一开始就和周武王姬发绑在了一起。

如果回顾一下第一次的盟津会盟的细节,我们可以看到真正的指挥官的身影,他就在周武王姬发的身边。

师行,师尚父左杖黄钺,右把白旄以誓,曰:“苍兕苍兕,总尔众庶,与尔舟楫,後至者斩!”遂至盟津。

然后呢?这次针对商帝国的军事大集结突然就虎头蛇尾的终结了,在大家都不理解的情况下撤了兵。

“诸侯皆曰:“纣可伐也。”武王曰:“未可。”还师,与太公作此太誓。”

仗都没打,周武王和姜尚还一起作了《太誓》,这种虚张声势很有兵家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的精髓。这很像是姬发和姜尚两个人演了一场双簧。因为之前已经说了:

九年,欲修文王业,东伐以观诸侯集否。

他们是要看看诸侯们是否会响应他们。至于对商帝国开展,从一开始他们就没有这个意思。也可以看出,在这件事上,姜尚和周武王姬发有着高度的统一性。这说明这场戏两个人应该早早就做了预演,这很像是他们两个人之间的秘密。

不过,要说清楚姜尚和周武王之间的关系,可能还需要在《周本纪》里寻找另外一个细节,他同样发生在盟津会盟这个故事里。

“九年,武王上祭于毕。东观兵,至于盟津。为文王木主,载以车,中军。武王自称太子发,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专。”

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时候,会盟诸侯这件事,是在周文王姬昌的名义下进行的。这个时候,姬发仍然只能以太子之位自居。九年了,姬发是否一直仅仅能够以太子的身份,代替已经死去多年的周文王姬昌主政呢?

这让人很怀疑,在周文王姬昌死后九年,周国王室内部正在发生什么呢?很有可能周武王姬发的地位并没有得到公认和实质上的确立。对外呢?诸侯们可能接受的仍然是周文王姬昌。甚至还有一种可能性,关于周文王死的消息,对于外部的诸侯长期属于隐瞒的状态。

姬发在周国的位置一直得不到公认和确立,之所以如此肯定来自于王室内部。姬发要想明确这一地位,想在兄弟之间寻求支持应该是很难的。外部呢?姜尚应该是最合适的人选,天下三分周国占其二的影响力是他和姬昌一手打下的,在外部的影响力是有的。但是要在周国内部继续稳定他的地位,还需要一个联盟和靠山。他是周武王姬发的“师尚父”,以他和姬发的关系,稳固姬发在周国的地位,也是他在周国地位稳固的一个最优选择。

所以,我们重新回顾一下盟津会盟。在姜尚和姬发的共同主导下,以东伐为名义他们把天下诸侯们汇集到一起。这事和周文王姬昌的其他儿子们没有关系,甚至有意把这种关系撇清。这次会盟依然是以周文王姬昌的名义进行的,姬发以太子的身份作为代言人。同时也等于向天下诸侯宣布,从此姬发就有了名正言顺的地位。作为和周王室的最没有关系的姜尚,成为诸侯的代表,站在周武王姬发的身边,坐实了姬发作为继任者的事实。

从这种意义上说,盟津会盟的意义是对外的,更是对内的。当姬发班师回朝的时候,他已经是替代周文王的天命之子周武王。至于那些可能还有其他心思的兄弟们,还有什么不服吗?在他身边是精于算计的姜尚。还有已经认同了周武王姬发身份的八百诸侯在他们身后。周武王姬发和姜尚的位置一举得到了确立和稳固。也就是说,在周国内部,在姜尚的帮助下,周国从周文王时代顺利过渡到周武王时代。这是不是姜尚的另一个奇谋呢?

当然,在《史记》次元里,还有一个很可能被有意模糊过去的关系。就是周武王姬发的一个身份是姜尚的女婿,后来的未成年就稳登王座周成王姬诵是姜尚的外孙。本质上他们还是一家人。

又过了两年,由周武王主导的周国终于挑起了对商帝国的战争。在《史记》次元一再强调的天命背后,我们还可以看到的是周武王姬发和姜尚共同的坚持。

“武王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公尽惧,唯太公彊之劝武王,武王於是遂行。”

天命算个屁。对他们来说,时机已经成熟了,那就快动手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