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渡江后率先归附的儒士陶安

陶安,字主敬,元末太平路人,自小聪慧,博览经史,尤其擅长《易经》。

陶安比投奔朱元璋的第一位儒士李善长小一岁,比朱元璋大十三岁。

元朝至正初年,江浙行省举行乡试,陶安被封为明道书院山长,后来为躲避战乱回到太平路家中。

至正是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孛儿只斤·妥懽帖睦尔使用的第二个年号,公元1341年为至正元年。

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朱元璋率军渡江攻占太平路。

这是朱元璋渡江后攻占的第一座城池,意义重大,而陶安能与耆儒李习一起率领当地父老出城迎接朱元璋,说明其见识非凡,很早便意识到朱元璋的过人之处和发展前景。此时陶安四十岁。

朱元璋把陶安召来,和他交谈,询问他对当时形势的看法。

陶安回答:元末战乱,群雄并起,可是很多豪杰在意的是钱财美色,并不是为了平定天下、救民于战火、安定民心;主上渡江,英明神武,不嗜杀戮,百姓心悦诚服,主上顺应天意,征讨各地,天下不难平地。

“海内鼎沸,豪杰并争,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拨乱、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杀,人心悦服,应天顺人。以行吊伐,天下不足平也。”(《明史·列传·陶安》)

朱元璋接着问:我打算攻取金陵,先生认为如何?

陶安回答:金陵是古代帝王之都,攻占金陵后,依靠其险要的地形坚守,然后发兵四方,将攻无不克。

朱元璋听后,连连称赞,留下陶安当参谋,封他为左司员外郎。同时,下令改太平路为太平府,任命李习为太平知府。李习,字伯羽,八十多岁,后来卒于任上。

“金陵,古帝王都。取而有之,抚形胜以临四方,何向不克?”(《明史·列传·陶安》)

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三月,陶安跟随朱元璋攻克集庆路,下令改为应天府,提升陶安为郎中,从此应天府一直是朱元璋的大本营,后来成为明朝的京师。

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春天,朱元璋把浙东四先生刘基、宋濂、章溢、叶琛请到应天府。

陶安回答:论谋略,微臣不如刘基;论学问,臣不如宋濂;论治理民众的才能,臣不如章溢、叶琛。

可见,陶安虽然满腹经纶,却十分谦逊。朱元璋对他称赞有加。

攻克黄州后,朱元璋认为应派重臣镇守,陶安最适合但此重任,于是让陶安前去赴任。

陶安在任期间,减轻田租、赋税、徭役,百姓安居乐业。

后来,陶安因为某事受牵连被贬往桐城,不久调任饶州。

陈友定派兵攻城,陶安带领官员百姓,据城坚守,等援兵到达后,将其击败。

后来,有的将领想处置遭受陈友定胁迫的民众,陶安极力劝阻,朱元璋亲自写诗褒奖陶安,当地百姓为他建生祠纪念。

吴元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下令设置翰林院,首召陶安为学士。

当时朱元璋召集群儒商议礼法,任命陶安为总裁官。不久,朱元璋又让陶安与李善长、刘基、周祯、滕毅、钱用壬等人一起拟定律令。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朱元璋任命陶安为制诰,并且兼修国史。

朱元璋曾到东阁,和陶安、章溢等人讨论前代的兴亡得失。

陶安认为祸乱的根源在于骄纵奢侈。

朱元璋说:身居高位容易骄纵,悠闲安乐容易奢侈。骄纵则听不进良言相劝,无法及时得知自己的过错,奢侈则不听劝导,不约束自己的言行,这样下去,“未有不亡”(《明史·列传·陶安》),先生所言十分在理。

陶安跟随朱元璋多年,尽心尽力,朱元璋对他恩宠备至,曾经御制门贴赐给他:“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

洪武元年四月,朱元璋让陶安出任江西行省参政。

陶安到任后,尽心治理,收效显著,这年九月卒于任上。病重时,仍在起草时务十二事。

朱元璋听闻陶安去世的消息,十分悲痛,亲自撰写祭文悼念,追封陶安为姑孰郡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