媲美书谱却鲜为人知的书法秘籍,笪重光《书筏》,巧妙在于布白
笪重光,字在辛,号君宜,又号蟾光、逸叟、江上外史、郁冈扫叶道人,晚年居茅山学道,更名逸光、传光,号奉真,始青道人,江苏句容人,以书画著。清秦祖永在《桐阴论画》中将其与姜宸英、汪士鋐、何焯并称“四大家”,著有书画理论《书筏》和《画筌》。另有《字略》和《文法》各一卷,惜佚而不存。笪重光文采斐然,有《江上诗集》十一卷行于世。并以“江上外史”名溢于宙,同冷士嵋、余京合称:“江上三诗人”。
《书筏》以随笔、札记的形式对书法技法进行论述。此文语言浅显易懂、文风简洁朴实,可谓“津逮后学,识者以为度尽金针”。全文主旨的一句是“精美出于挥毫,巧妙在于布白,体度之变化,由此而分,观钟王楷法殊势而知之”。此则道出了书法的两个关键要素:“用笔”和“分布”。另外笪重光对笔墨还有独到的看法。笪重光从动作、笔势及审美三个方面论述了书法中的用笔。其以易学中的“逆数”运用到书法技法中来,阐述书法中用笔的动作。从“呼应”中论述笔画承接时的笔势,突出“丝牵”的重要性。从“圆秀”中强调中锋用笔,从而彰显其在用笔上的审美追求。关于用笔,笪重光说:《易经·说卦传》中说:“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可见笪重光的“书亦逆数”是受易学思想的影响。“书亦逆数”中笪重光将书法中的用笔动作进行了分析,将两种相反的笔势统一起来,使点画线条得势有劲、挪移生动。笪重光以矛盾互用的基本理法阐述了运笔过程中顺逆、起落、 转折、掣顿、伸屈、拔擫、束拓、行停之间相反相成的关系。
呼应是在笔势来往中实现的,即上一笔收笔时产生的势能,正好为下一笔落笔所利用,两笔之间的承接就是笔势的呼应。呼应将原本独立的线条连贯为有机的统一体,仿佛上下笔之间有“气”在流动,线条便活了起来。笪重光说“起笔为呼,承笔为应,或呼疾而应迟,或呼缓而应速”,“疾”与“涩”、“迟”与“速”是对立关系,疾势与涩势,不仅指行笔速度,还指行笔中蕴含的力量。用笔“疾” 则线条流畅圆劲,用笔“涩”则线条凝重苍厚。同时反映笪重光的用笔节奏:一疾一涩,一缓一速,显示出笪氏“宛若龙转,如推若引”的用笔意趣。起笔是一画的开端,是否开好头,往往影响和决定一画甚至全字的气势。历代书家都十分重视写好开头这一笔。笪重光从体势和用笔的不同提出书写各种笔画的基本方法,即横画呈上仰之势,竖画呈下俯之势,撇起笔重,捺起笔轻,折起笔顿,裹起笔圆转,点起笔挫,钩起笔锐利。笔画不同,起笔特点也不同,掌握了这些特点,处理好起笔,才能将承接的笔画写好,字势形成呼应,进而写出佳作。书法中的呼应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无形的呼应,即笔断意连,一种是有形的呼应,也就是丝牵连带。无形的呼应在楷书中比较多见,隐藏在笔画的俯仰向背之中,虽不见上下笔画之间相连的痕迹,但却感觉有“气”在流动。有形的呼应多出现在行草书中,“气”随“丝牵”而流露。笪重光在《书筏》中对有形的呼应“丝牵”描述的较多,而且他认为游丝之力比直画之力更甚,“黑圆而白方,架宽而丝紧”就是游丝之力更甚的进一步说明:字的结构大多为方块状,而圆劲的线条与方块状的空白形成对比,宽展的字间结构因为游丝的牵带而显得紧凑,笪重光认为游丝的表现力比直画的表现力突更为突出。
卫夫人《笔阵图中》说:“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如何做到“多力丰筋”,笪重光这样说“欲知多力,观其运使中途。何谓丰筋?察其纽络一路”。想知道笔画是否蕴含力量,就看笔画运行的中间一截,什么叫丰筋?就看笔画转接之处。笪重光认为写字不仅要注意笔画两端的起笔和收笔,还要注意点画中间的行笔和笔画的转接处,务必要写的劲健、充实有力,不可信笔而过。包世臣也十分重视这个问题,他在《艺舟双楫》中说:“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刘熙载的《艺概》中也强调作书要“重筋节”,此处的筋节就是笔画的转接处,并指出:“若笔无转换,一直溜下,则筋节亡矣”。如何将笔画写的充实劲健?笪重光认为:“能运中锋,虽败笔亦圆,不会中锋,即佳颖亦劣”。中锋行笔,笔毫用力均匀,点画坚实浑厚,富于弹性,内含骨力,具有圆润遒劲之美。所以历代书家都主张多用中锋。笪重光认为能运中锋,即使是劣质的笔写出的笔画依旧是圆健的;如果不会中锋,即使是再好的毛笔,再好的锋颖也表现不出遒劲的效果。这样的说法似乎有些极端,但可从中看出笪重光对中锋行笔的重视程度。笪重光推崇圆秀之美,中锋用笔,笔锋聚集笔画劲直,笔锋整齐饱满,以致于笔画圆实,笔画圆实字就秀丽了。“优劣之根,断在于此”此话并不是要求书法中要“笔笔中锋”才算“优”,而是在强调中锋的重要性。笪氏对中、侧锋运用的态度在《画筌》有体现:“笔有中峰、侧峰之异用。”可见笪重光并不是一味的强调必须使用中锋。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处理,中锋圆秀,“侧可取妍”适当使用侧锋,便有灵动犀利的效果。另外,笪重光强调执笔方式也会影响中锋行笔:“卧腕侧管,有碍中锋”。
笪重光《书筏》中让人疑惑不解的恐怕就是“勿谓绵软二字为劣,如掣笔非第一品紫毫不能绵软也。”这句了。“绵软”二字等同软弱无力,而在这里笪重光却说“勿谓绵软二字为劣”仿佛与其强调的“圆劲”冲突。其实,笪重光所说的绵软并不是软弱无力,而是柔中寓刚,如绵裹铁。笪重光认为书写出柔中带刚的笔画很不容易,第一品的紫毫才能写出如绵裹铁的笔画。这样的言辞虽然有些夸张,但是可见笪重光对“筋骨”的重视,以及其对书写工具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