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伤拳及引狼入室战术是压倒蜀汉的最后一根稻草——姜维战术之殇

导读

在后诸葛亮时代,姜维接过北伐的大旗,继续向曹魏施压。他一生之中共进行了11次北伐,但令人惋惜的是,不但北伐最终不成功。反而在公元263年,蜀汉被魏国发起战略反攻,魏将邓艾通过偷渡阴平绕过剑阁,直接兵临成都,后主刘禅不战而降,蜀汉政权就此宣告灭亡。人们不禁要问,做为当时蜀汉的军事负责人,姜维的对魏战术失效了吗?而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从姜维的北伐战术及汉中防守战术说起。

姜维

姜维的北伐战术存在BUG:战线过长、粮草供应难的问题未解决

诸葛亮北伐时采用的是陇右战略。因为在地理位置上,西川地险民强,位置易守难攻,进则可直捣长安,退可保金牛道的安全。而在军事上,西川既可为缺人少丁的蜀军补充兵源,又能保证粮草的供应,要知道粮草供应一直是蜀国的命门。而在姜维主持北伐后,他仍然沿用了诸葛亮的陇右战略,但他的北伐路线更靠右,具体是从诸葛亮时期的秦岭西县和子午谷一线,推进到西县以北金城和渭水南岸的芒水一线。

“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三国志》

姜维是天水人,曾任天水郡参军。他熟悉陇西的风俗,与羌人的关系较好,所以他想联结羌人进攻曹魏。表面看起来,此北伐战略是诸葛亮战略的延伸。但实际上,姜维执行的是北伐战术而非战略,因为他没有完整的战略规划,而且,他的战术存在致命性BUG,也可以说就是七伤拳:在伤人之前先伤已。

七伤拳是崆峒派传世武功,乃崆峒派祖师木灵子所创。所谓“七伤”,是指人体内有阴阳二气、金木水火土五行,一练七伤,七者皆伤。是先伤己,再伤人。练七伤拳有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内功一定要非常深厚,不然就会神功未成,自身先被废。

具体来说,姜维的北伐战术存在如下BUG:

  • 战线拉长:放大自身兵少的缺点

当年诸葛亮北伐中原的路线:一次兵出陈仓道,一次兵出斜谷,还有三次都是兵出祁山(西县)。这几条路线既是通往关中的路线,同时也是关中进攻汉中的通道,所以诸葛亮的主力必须在附近调动,以防止魏军的反扑。

而姜维的北伐路线是主攻西县以北金城和渭水南岸的芒水一带。如此一来,就人为将北伐路线与秦岭六道之间的距离拉大了,那么,如果在姜维北伐的同时魏军从秦岭六道进兵攻蜀,此时蜀军就会顾此失彼了。在历史上,当年刘邦出川时,就是采用疑兵佯攻陇右,将雍王章邯等的主力吸引到陇右位置,然后再兵出陈仓进攻长安。

姜维北伐路线

姜维的北伐战术将蜀军兵少的缺点放大了。在这种情部况下,即使姜维在西线的军事行动顺利、深入魏境,但只要魏军从秦岭六道进军汉中,姜维就必须退兵,否则就会被切断回蜀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讲,姜维的北伐战术注定是无功的。

  • 始终无法解决粮草运输问题

兵法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运输问题在诸葛亮北伐时就已经存在,诸葛亮还因为粮草供应问题处理了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但是,姜维的北伐路线更加偏西,导致粮草运输的路线更长,而且路况又没有任何改变。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粮草的供应,就要配备大量的后勤人员,这对人口不足的蜀国来说是雪上加霜之举。

而受困于粮草供应问题,蜀军的北伐战役必须速战速决。所以,魏军只要采取固守消耗的战术,姜维北伐的成功率就很低了。

北伐的粮草供应是难题

以上就是姜维的北伐战术中存在的致命BUG,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他十一次北伐取得了哪些成果。

姜维的北伐成果

姜维共进行过十一次北伐(其中九次为独立指挥),具体战绩是:大胜两次;小胜三次;打平手的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光从数据上看是胜多败少,成绩还不错,但实际上,由于蜀国的国力较弱,所以每一次失败都会给蜀国造成较大的冲击。

  • 北伐打平四次:打平就是输

对于蜀国来说,打平就是失败。因为蜀国是劳军远征,而魏国则是以逸待劳。从各方面的损耗来看,毫无疑问蜀国的损耗更大。所以,对蜀国来说,打平就等于输。

  • 北伐胜利五次:无突破性成果

第二次北伐:防守反击之战,为被动应战

公元244年, 曹爽削去司马懿的军权,独揽军政大权。为了树立个人威信,他计划拿蜀国来开刀。同年,他亲率七万大军从骆谷入蜀,此时蜀汉大将王平在汉中据险抵御,后姜维跟随费祎率军前去支援王平,最终大败曹爽。

第三次北伐:接应胡族首领白虎文等部迁往蜀地

公元247年,姜维为了策应胡族首领白虎文的投降,率兵出陇右接应,期间与曹魏大将郭淮,夏侯霸大战于洮西,但成功掩护了胡族首领白虎文等部大部分人前往蜀地,达到了此战的目的。

第五次北伐:得不偿失

公元250年,姜维联结羌人与曹魏大将郭淮战于洮西,双方都各有胜负,但姜维俘虏了曹魏中郎将郭修。但不幸的是,郭修投降后行刺了蜀汉大将军费祎,姜维可谓得不偿失。

第七次北伐:将河间、河关、临洮等地百姓迁往蜀地

公元254年,魏狄道长李简密书向蜀汉请降。姜维出兵占据狄道并包围襄武,斩杀魏国大将徐质。姜维接着乘胜追击,先后破河关、狄道、临洮三县,并迁县民入川后撤军。姜维撤军放弃三县,是因为无法孤军在外防守,只好采取坚壁清野的战术,将百姓迁回蜀地。

第八次北伐:大破王经

公元255年,姜维率领车骑将军夏侯霸出狄道,在洮西大破魏国雍州刺史王经,此战使王经死伤数万人马,幸好后来魏国派征西将军陈泰前来解围,姜维才退军驻扎钟题。

姜维北伐十一次胜出五次,单从数据上看效果不错。但实际上,北伐的几次胜利对魏国的影响极其有限。反而对蜀汉影响却更大:一是北伐无法进入关中;二是造成蜀汉大将军费祎被刺身亡,得不偿失;三是对蜀汉国力耗损过大。此时七伤拳效果已显现!

  • 北伐战败二次:北伐战术的缺陷被邓艾放大并利用

第九次北伐:公元256年六月,姜维率军从董亭(今甘肃武山南)进攻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魏将邓艾早有准备,他看出姜维孤军深入犯了兵家大忌,立即率军抢占武城山(今甘肃武山西南)据险拒守。姜维强攻不下,又必须速战速决,于是改变策略,连夜渡渭水东进,沿山路进取上邽。邓艾又料到姜维必从此路线进兵,于是在段谷(今甘肃天水西南)迎战蜀军。由于援军未如期而至,姜维被邓艾击败,蜀军死伤无数。此战使邓艾声名鹊起,被封为镇西将军、都督陇右诸军事,进封邓侯。

第十一次北伐:公元262年十月,蜀汉大将军姜维再次起兵伐魏,攻入洮阳境内。邓艾料定姜维劳师远征,战线绵长,必然存在给养困难的问题,肯定不能持久。于是,他率先抢占有利地势,在洮阳以东的侯和(今卓尼东北)设阵,以逸待劳阻击蜀军。姜维又一次被击败,被迫退往沓中(今甘肃舟曲西北)屯田。

邓艾剧照

这两次失败,一次是姜维孤军深入被邓艾包围阻击。另一次是蜀军战线过长,导致粮草供应困难,被邓艾采用固守反击的战术打败。上面我们分析过,战线过长与粮草供应困难正是姜维北伐战术中所存在的两大BUG,邓艾在实战中将姜维北伐战术中的BUG放大并加以利用了。

从以上可看出,姜维北伐的成果极其有限。因为他的北伐战术中存在着致命BUG,此BUG在实战中被邓艾放大利用了,所以,在第十一次北伐失败后,姜维的陇右战术实际上已经行不通了,这点他也很清楚,于是就打算在沓中屯田积粮。那么,既然进攻战术行不通,他的防守策略又是怎样的呢

姜维的“诱敌深入,关门打狗”防守战术。

十一次北伐均无突破性成果,姜维意识到他的北伐战术是行不通的,再加上连年的征战,使蜀汉的国力耗损过度,姜维决定暂停北伐,退至沓中屯田。也就是说,姜维已经转攻为守了,那么,他的防守思路是什么呢?在《三国志》中对此有详细描述:

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维建议,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適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

姜维采用诱敌深入的防守战术

这是姜维根据魏、蜀两国的实际情况做出的防守战术改变,仔细研读可发现,他的防守战术中包含着四方面的内容:

  • 将魏延御敌于外的战术改为“诱敌深入,关门打狗”战术

魏延在当汉中太守时,采用的是常规的防守策略,就是在各个围戍内保留重兵防守,如果曹魏军来犯汉中,就可以直接将其挡在关外,让其无法进入汉中。在第一次北伐时,王平就是采用此方法对付曹爽并取胜的。

魏延

但姜维认为此方法虽然能御敌于外,但却不能重创敌军。于是他采取“诱敌深入,关门打狗“战术,具体就是撤出秦岭六道入口处的防守兵力,将敌人放进阳平关,而蜀军则退守汉、乐二城,并在进入益州的重要关口留重兵把守,这就相当于”关门打狗“了。

  • 坚壁清野,让敌人无法获取资源

将阳平关范围内的人员均迁走(当年已被曹操迁的差不多了),就连房屋树木等都不保留,坚壁清野,让敌人无法找到可补充的资源。这样一来,可以拉长敌军的补给线,让其无法就地得到粮草的补充,长久下去,敌军必然疲弊,而在敌军退却的时候再出兵追击,必然大获全胜。

  • 采用跑轰战术夹击敌人

安排一支精兵做为机动部队,采用跑轰战术打游击战,专门攻打敌军的薄弱环节。一旦敌军因为粮尽而退兵,诸城的守兵及打游击的机动部队就一起出动进行夹攻,这样就能将敌军悉数歼灭。

姜维这个防守战术看起来很合理,但实际上,这又是一个七伤拳战术,能杀敌一千也能伤已捌佰。因为,他这套“诱敌深入,关门打狗”的战术是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后才能成立的。

姜维

  • 必须保证放进来的是狗

如果放进来的是狼或老虎,那么就悲剧了,准备打狗的人就会被吃掉。也就是说,“关门打狗”就会变成“引狼入室”或“引虎入室”了。但实际上,没人能保证魏国派来攻蜀不是“狼兵。”

  • 防守方的实力要强于进攻方,

汉中本来充当着益州与关中之间的缓冲区,现在主动把魏军引入汉中。魏军只要通过金牛道或米仓道就可到达益州,而魏军到达益州就意味着蜀国的灭亡。“诱敌深入,关门打狗”与“引狼入室”的区别,是要看双方的实力对比,强大者当然就是狼,但蜀汉错将自己当成狼了。

  • 如果进来的是狼,而且是一群狼,情况将会彻底失控

如果魏军多路进攻,先围攻汉、乐两城,再来分兵对付机动部队。那么,蜀军就会自顾不暇,到时,魏军另一路人马就会直接进攻金牛道,益州危矣。如魏军采用群狼战术(多路同时进攻),姜维的降守策略就会彻底失效!

姜维

可见,姜维采用的“诱敌深入,关门打狗”的防守战术存在着巨大的风险。此战术最大的问题是将主动权拱手让给魏军,而将自已置于万劫不复的境地,这绝对不是一个成熟的战术!

引狼入室,姜维作茧自缚

真是怕什么就来什么。公元263年,时任魏国大司马的司马昭兵分三路伐蜀:征西将军邓艾率兵三万余人,由狄道(今甘肃临洮)进军,以牵制蜀大将军姜维驻守沓中(今甘肃舟曲西北)的主力;雍州刺史诸葛绪率三万余人,进攻武都(今甘肃成县西北),以切断姜维退路;钟会率主力十余万人,意欲乘虚先取汉中,然后直趋成都。

在出兵前,司马昭是认真分析过姜维的防守战术的,他也发现了蜀军在防守中的漏洞。所以,他兵分三路直打姜维的防守死穴。具体来说,司马昭是采用群狼战术来对付姜维的“诱敌深入,关门打狗”防守战术,上面已经分析过,诱敌深入,关门打狗战术碰上群狼战术就会造成“引狼入室”的悲剧。姜维最终做茧自缚,而蜀国也没能躲过此次劫难,终被灭国。

总结

蜀国的灭亡不是姜维造成的,但和姜维所采取的战术有关。做为统领蜀汉军权的大将军,姜维的北伐战术存在明显的BUG:一是无法保证粮草供应,二是战线拉的过长。而实际上,他始终是为了北伐而北伐,因为,北伐战略中存在的缺陷,让他不可能守得住攻占下来的城池,他能做的就是将城中居民迁回蜀中。但十一次北伐只有一次能迁回居民,而且无法突破魏国的防线,还使蜀汉的国力耗损过度,这证明他的北伐战术是失败的。

在防守战术上,姜维放弃常规的点对点防守战术,转而采取冒险的“诱敌深入,关门打狗”战术。此战术同样存在巨大的风险,因为他将防守的主动权拱手让出了。而司马昭正是看到了这点,进而采用“群狼战术”反制进攻蜀国:兵分三路攻进汉中。这样,就让姜维的“诱敌深入,关门打狗”战术被动地变成了“引狼入室”的自杀式战术。这正是当年何进引董卓入洛阳时所犯的错误啊!

所以,姜维的北伐战术就是一套“七伤拳”,伤人之前先伤已。而在防守上,姜维的“诱敌深入,关门打狗“防守战术更是被司马昭用” 群狼战术“反制,惨变为“引狼入室”的自杀式战术。而七伤拳及引狼入室战术最终也成为了压倒蜀汉的最后一根稻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