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是唯一的道德目的
创造是唯一的道德目的
文/抱朴子
这是杭州师范大学张华教授的人生座右铭,也是他描述课程本质的经典表达。
深以为然。
杜威和克伯屈都深受进化论影响,杜威抓住了有机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解决了HOW的问题,即如何生长,而克伯屈抓住了WHY的问题,从存在论的角度去思考认识论问题——如同生物的存在在于不断进化成新的自己一样,人生存的意义在于永无止境地创造新的自己。只不过生物的进化靠被动的适应环境,而人的发展在于积极主动的、有目的的创造。
同时,认知也被视为了一个伦理过程,一个为自己所确认的价值负责任的过程。知识不仅创造了学习者主体,也创造了知识本身。知识成为流动在个人和个人之间的河流,它旋转、挤压、奔腾、洋洋洒洒。知识成了引发人际温暖沟通的媒介,它打破了旧有的原子化的人际关系,它也因此而引发了学习的热情,而热情、热忱的投入恰恰又是有目的性活动的前提。
所以,克伯屈的知识观更加重视知识的个人性,知识的有用性只能归属于对个人的成效,能否解决个人困惑、能否产生个人创造。知识成了人与世界、人与人打交道的媒介、方式,知识即存在、知识即热忱的生活,如克伯屈所期待的那样:有目的的、投入性的、热爱的去行动。这是对“这个世界为什么存在”的解放理性式的探寻,而不是追问“这个世界怎样运作”(杜威)的工具性追问。尝试用存在论式的视角去认识学习,这是克伯屈最大的贡献。由是,教育的意义不是为了知道(理论)以及与之相接续的应用,而是为了创造(not to know and use but to create)。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创造的过程中。
以上是由论文(未发表)中剪切出来的文字,解释的是为什么说学习的本质及途径在于创造。孩子在创造学科、体验学科发生的过程中重新创造个性化的学科,这就是学习的奥秘和真谛所在。只有这种学习才是道德的学习,这也可以用来反思和观察自己的教学活动是否是具有德性的标准之一。
再闲扯几句人生。
为什么生命的本真在于创造,创造是唯一有德性的活动?如果按照亚里士多德对何为德性生活的定义来说的话,德性在于合乎理性的活动。锤子的德性在于能很好地捶打物品,马的德性在于跑得快,而人的德性在于符合人本真内涵的去生活。人的本真内涵就是人最大的善,离开了它就不能称其为人。如果要找一个最根本的本真的话,那就是意义。人不能离开意义而存在,不论你是否在考虑意义。而意义并非凭空产生的,意义是人创造出来的,而非被赋予或者等待而来的。人只有积极地创造这个意义,才过上了有德性的生活。
“创造”并非一定要生产什么具体的物品,想法、观点、信仰等等都是属人的创造,哪怕是你选择带在木桶里如同第欧根尼一般做一个犬儒主义者,你也在创造自己的意义,也是在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创造就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应对行动,这个行动产生的思想、观念、物品等有形无形之物,证明了你真实不虚的存在过,这样,在创造中,如神一般,你再次创造了自己。
学到就分享,得到就给予。
抱朴斋主与你每天进步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