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志正】清胆和胃疗心痹

“心痹”首见《内经》,“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气上则喘”,阐明心痹是由脉道不通所致,以心悸、烦满、甚至突然短气窒闷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其病因病机除胸阳不振,心血痹阻,痰瘀互结外,与脾胃薄弱,饮食不节亦密切相关。

如《内经》“赤脉之至,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即说明有一部分心痹源于饮食不谨。清·喻昌提出“胸中阳气不亏之胸痹,应损其有余”的见解,指出胸痹并非“阳微阴弦”一途。根据五脏相关理论,脾为心之子,心为脾之母,故脾胃有病,可影响于心。因此后人有调理心脾之归脾汤。从经络络属而言,“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

脾胃居中,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执中央以运四旁,若升降失常,则阴阳反作,“清气在下,浊气在上,令人胸膈饱胀”,或脾胃失和,饮食不化,聚湿生痰,上蒙心君,亦可发为心痹。

如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就有“脉弦,色鲜红,吞酸胸痹,大便不爽,此痰饮凝滞”等记载。笔者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因过食肥甘,烟酒无度,冷饮浓茶,胃失和降,痰浊上逆痹阻心脉而发为心痹者,确实屡见不鲜。用清热化痰,和胃降逆法治之,多收良效。兹举例如下。

杨某:男,35岁。素体健康,嗜食肥甘,吸烟饮酒,有时每餐竟达斤许。一年来,曾因左胸闷痛,稍劳则甚,而多次查心电图,均为多个导联S-T段下降T波低平或倒置,确诊为:冠脉供血不足。

患者形体丰腴,精神萎顿,面色晦暗,下颌部有散在痤疮,闻之语声重浊;自诉常感胸闷气短,左胸疼痛,稍劳则剧,纳呆泛恶,口粘干苦而不欲饮,便干溲赤,肢体酸重,心烦多梦;舌质暗红,苔黄厚而腻;脉沉细而涩。查心电图,结果同前。

四诊合参,为胆胃失和,痰热蕴结,上蒙于心,络脉痹阻之证。

治以清胆涤痰,和胃降逆。

药用:竹茹、茵陈、清半夏各12克,茯苓15克,菖蒲12克,郁金、杏仁各10克,苡仁20克,忍冬藤15克,赤芍10克,旋覆花9克,枳壳10克,甘草3克。5剂。水煎早晚服。

同时投予茶饮方:小麦30克,绿豆、赤小豆各15克,荷叶6克,枳椇子12克,六一散15克。5剂。

以上方为基础,随证略有增损,经治3个月,诸症日渐减轻,而后消失。复查心电图已正常。随访半年,无复发。

本例即属害于饮食,积气在中,而胸中阳气不亏之类证。故不用通阳宣痹,益气养心,活血祛瘀之剂,而用竹茹、茵陈以清胆祛热;清半夏、茯苓、苡仁以健脾化痰;辅以菖蒲、郁金、枳壳以豁痰开窍,取疏气行湿之意;佐杏仁、旋覆花以降逆和络;忍冬藤、赤芍以活血通络;甘草,枳椇子以调和诸药,并解酒毒。诸药合用,共奏清胆和胃,祛痰除热之功而收良效。

声明信息:

本文选自:《辽宁中医杂志》。本公众号所分享文章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发布内容若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可随时和我们联系。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