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方亦传量,国医大师张志远公开的术传之秘【一点资讯】
国医大师张志远老先生,自民国时期即已开始行医,临床经验丰富。
张教授谈到:医术可分道传与术传,道传侧重于理论知识之传授,术传则侧重于应用方面之传授,如方中具体药物的用量、用法等。
这些术传之秘或得自先贤,或得自师辈,或是数十年临床经验所得,是名老中医之珍宝,旧时老中医为生存及收入着想,多秘而不宣。
有采访张先生者,有幸聆听张先生传授术传之秘,并遵张先生之愿传之天下。
今天,小师妹将其内容分享如下,供临床优秀中医师参考学习。
补阳还五汤黄芪用量及用法之秘
张志远教授族伯父张瑞麒是一位伤寒名家,浸淫《伤寒论》《金匮要略》五十余年,有许多心得体会及独到见解,张志远先生年轻时曾跟随其学习。
瑞麒公云:“要将《金匮要略》中之胸痹与心痹区别开”。
胸痹病并不完全属于心脏方面之疾病;
心痹则百分之八十是冠心病,是由心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之供血不足、缺血缺氧,故现胸闷、憋气等症状。
胸痹病,不一定用活血化瘀之法,可用瓜蒌薤白白酒汤,效果不错。
但心痹病,重点在活血化瘀,温通经脉。如此才是治根、治本,若用治标之法,则难以解决问题。
瑞麒公常用补阳还五汤活血化瘀、补气通络,指出黄芪用量较为重要,瑞麒公再三告知张志远先生:黄芪之用量,最少要达到100g。
其时张先生年纪尚轻,虽遵从瑞麒公之教导,在临床上,对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供血不足引起的冠心病,以胸闷疼痛为主者,或是心绞疼、心肌梗死,均用补阳还五汤,但在黄芪之用量上,尚不敢多用,亦遇到让其记忆深刻之病案。
先生治一冠心病患者,依经验给以补阳还五汤,患者未服药之前血压高压在120-130mmHg左右,服药以后,血压升到180mmHg,张先生不敢继用此方。
后先生就此病例请教瑞麒公,瑞麒公开口即问先生黄芪之用量,先生云:“该患者看起来较虚弱,体重又轻,故没敢多用,用了30g”。
瑞麒公云:“黄芪少量能升血压,大量能降血压。此为用黄芪药量不够所致。改开120g吧”。
后改用120g黄芪,患者血压很快降了下来。
按:
补阳还五汤首见于王清任《医林改错》,原用于治疗中风及中风后遗症,今瑞麒公及张先生用此方治冠心病属气虚血瘀者,效果良好。
又:现代许多学者对黄芪升血压与降血压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如有人报道,无论中药还是针剂,黄芪一次剂量在30g以内均具有升血压的作用,60g以上则可扩张血管,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
瑞麒公之语在实验研究方面亦得到验证。
柴胡量大可通经
张先生云:应用柴胡时应注意,若是柴胡量达30g,在女性能通经,可致月经早至。
张先生曾跟随一位老先生学习,曾见其诊治一少阳病患者,给以小柴胡汤,其中柴胡用到一两。
柴胡用至30g,即便对北方人来说,亦是大量,张先生云:当时其年方弱冠,经验较少,决不敢用如此大量。老先生开完方之后,交待患者曰:“你吃药以后,很可能来月经。但不必顾虑,连吃三付,病即可愈”。
该患者月经过去才20d,按周期来说,还不到时间,但患者却如老先生所云,出现月经来潮。
遂请教老先生曰:“您老人家并没用破血通经的药物,怎么患者来月经了呢”?
老先生云:“这是因柴胡之用量。这是我多年经验之积累,本是保密的,因你不是我的学生,我不该传你此术,但你父亲和我是朋友,看在朋友的面子上,我可以将此秘术传给你。
你要谨记:柴胡量大,就可能通月经。我在处方中柴胡用量达30g,不一定来月经,也可能是一过性出血。量不大则构不成月经,但也可能量较大,会构成一次月经来潮。我先知会患者,让她思想上有准备,否则,她心中会有疑问,怎么吃了大夫一付药,连月经也不正常了?她可能就不会接着服药,还可能会回来找你。你事先告诉她,她心里有准备,就不会有什么不安了。这次让我说中了,此女真来月经了”。
按:
柴胡,《神农本草经》载:“味苦,平。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
并未提到柴胡与血分之关系。
至唐代,甄权《药性论》曰:“柴胡能治热劳,骨节烦疼,热气,肩背疼痛,宣畅血气”。首次提出柴胡能宣畅血气。
金元时期张元素认为柴胡为少阳厥阴经引经药,其曰:“苦,阴中之阳,去往来寒热,胆痹,非柴胡稍子不能除……少阳厥阴行经药也”。
王好古进一步阐释曰:“能去脏腑内外俱乏,既能引清气上行而顺阳道,又入足少阳”。
又引《本草》曰:“在经主气,在脏主血……若佐以三棱、广荗、巴豆之类,故能消坚积,是主血也。妇人经水适来适断,伤寒杂病,易老俱用小柴胡汤主之,加以四物之类,并秦艽、牡丹皮辈,同为调经之剂”。
指出柴胡在脏主血,但须佐以他药。
至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认为柴胡为气分药,其谓:“我认为柴胡毕竟是表药、气分药、胆经药,其能走里、走血分、走肝经,全赖他药协助”。
其又指出,若治疗肝阴不足等证时,大量应用柴胡会引起出血,其谓:“柴胡虽然升散,因气味俱薄,未必有伤阴劫液的严重危害。然遇肝阴不足,肝气肝火上逆,如头胀、耳鸣、眩晕、呕吐、胁痛等证,大量使用柴胡,能使症状加剧,引起出血,慎之”。
至张志远老师承袭老中医之经验,明确指出:柴胡量大,可致女性月经来潮。
瓜蒂散的方义及服法
张先生曰:“同样的方剂,咱开不效,别人开就有效。或是别人开方不效,咱们开同样的方就有效,区别在于一个'巧’字”。如,《伤寒论》瓜蒂散催吐,凡是痰饮、食物、水液、中毒,都可用此方催吐。但若仅开瓜蒂散,却不告知患者服药后如何呕吐的方法,患者便往往呕吐不出。
有时患者会来问大夫:“为何服药后仅有恶心的感觉,但不呕吐呢”?
故要告知患者:服后五六分钟应趴下,再以物探吐,可用鸡毛向口中探,轻扫咽喉,此举会引起恶心呕吐。鸡毛较软,不会戳伤患者咽喉。
注意:鸡毛洗一遍干净没土即可,不可反复洗,因鸡毛有恶味,此种味道亦有刺激性,可致呕吐。若是无鸡毛,可用葱白代替。以葱白顶住患者上颚,亦能催吐。
此外,一定要注意患者的体位,要让患者采取俯卧位,用物体顶住患者腹部,才有利于呕吐。
张先生云:此经验得之于一清代医话。该医话提到叶天士应用瓜蒂散之方法。
有一大商自浙江乘船沿大运河北上,其间食物中毒。此时,船行至苏州枫桥,于是上岸找大夫诊治。大夫诊病后,令服瓜蒂散,但大商服药后仅有恶心之感觉,但呕吐不出。无奈,只好另请大夫。
此次请的是鼎鼎大名的叶天士。叶天士诊病之后云:仍开瓜蒂散,不换药。惟一不同的是嘱咐了服后的注意事项,即服药之后,多喝水,让患者趴在床上,让他人抵住患者头部,用鸡毛反复探咽喉。果然吐了出来。
张先生总结,此方应用之巧有三:
一是采取俯卧位,低着头,以便于探吐;
二是探吐;
三是用鸡毛里面的恶味来刺激患者。
按:
汪昂《医方集解》曾谈到此方服药后的注意事项曰:“吐时须令闭目,紧束肚皮。吐不止者,葱白汤解之。良久不出者,含砂糖一块,即吐”。
今举出在此,可与张先生之法参互应用。
又按:
关于瓜蒂散之方义,诸位医家从不同的角度做了解释,如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曰:“瓜蒂味苦寒,《内经》曰:湿气在上,以苦吐之,寒湿之气,留于胸中,以苦为主,是以瓜蒂为君。赤小豆味酸温,《内经》曰:酸苦涌泻为阴,分涌膈实,必以酸为使,是以赤小豆为臣。香豉味苦寒,苦以涌泻,寒以胜热,去上膈之热,必以苦寒为辅,是以香豉为使。酸苦相合,则胸中痰热涌吐而出矣”。
《医方考》曰:“瓜蒂苦而善涌,赤小豆平而解热,淡豆豉腐而胜燥,此古人之宣剂也”。
《绛雪园古方选注》言:“瓜蒂性升,味苦而涌,豆性酸敛,味苦而泄,恐其未必即能宣越,故复以香豉汤陈腐之性,开发实邪,定当越上而吐矣”。
张先生的解释另辟蹊径,其谓:“瓜蒂即甜瓜把,味道很苦,不可多服。若多服,会引起头晕目眩、恶心,导致中毒。
若是单用瓜蒂,量太少,不能够敷布整个胃部,
若是加上赤小豆或者豆豉,均加工成面状,与瓜蒂调和在一起,总体药量增多,如此即可遍布胃黏膜,起到刺激胃黏膜、引起呕吐之目的”。
张先生云:有些宝贵经验书本上见不到,旧时大夫亦不愿意讲,因为涉及到收入问题。
俗语云: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老先生愿把术传之秘广布天下,此为生民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