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私车出行有多难?

今日话题:放弃私车出行难不难?
12月28日,广州新增4条地铁线路开通,受益市民无不欢呼雀跃,出行交通又多了一条选择,面对日益拥堵的城市交通,你会减少私车出行?
根据暨南大学舆情研究中心提供,一份关于“广州市民市内通勤成本调查”显示,在受访者中,以公交、地铁出行的市民,绝大多数月通勤成本在200元以下,而选择私家车上下班,虽然出行成本比较高,仍然有32.4%的受访者选择私家车出行。
按说,目前广州公共交通设施还是比较完善的,拥有发达的公交、地铁、电车、水巴等出行方式供市民选择,基本上能够满足市民日常出行的需要。32.4%的受访者选择私家车,虽然在占比上与公共交通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就私人交通与公共交通的承载量来看,其对广州交通所造成的影响依然是不能忽略的。为什么还有高达三成多的受访者爱选择私车出行?选择私车出行的都是那些市民?
与同为一线城市的北京、上海相比,广州的城市规模虽然没有那么大,还保留了不少城中村,很好地解决了不少外来人员的居住问题,但仍然有为数不少本市市民、准广州人选择了在番禺、南沙、增城等远离市区居住。为了解决目前居住在市郊,公共公交相对还不那么完善的情况下,却每天都要到市区上班的出行问题,不乏私车出行者,可视为“私车出行”有一定的必要性。
然而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居住在市区的有车一族,特别是那些在政府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市民,在市区公共交通已经非常方便出行的情况下,仍然有不少人喜欢自驾车(包括私车、公车)作为日常通勤的交通工具,值得深思。
放眼世界各大城市,提倡市民低碳、绿色出行,为减少交通拥堵,尽量自己少开车,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早就成了人们的社会共识,一些政要人员平时上下班乘坐地铁或公交出行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没有人会觉得有什么特别;相反,如果我们的省长或市长偶然一次乘坐了地铁或公交,马上就会成为一条重要新闻出现在当地的广播电视报纸上,拥有“私车”(包括公务专车)成了一种身份的象征。
在“私车”出行情结如此严重的支配下,从有一定级别的官员或普通公务员、到有车一族的广大市民,不管平时出行是否有地铁、公交、电车等方便的公共交通工具提供选择,多数人首先想到的都是自己开车出行,甚至完全忽略了其他交通工具的存在。
其实,不管是有一定级别的官员、还是普通的有车一族,严格上说很多时候都是可以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并非任何时候都离不开“私车”。何况,但凡出现堵车情况严重的大城市,城市公交交通建设都比较完善和发达,地铁、公交、电车、水巴、公共单车等公交设施一应俱全,有如此便捷的公共交通,除了一些特殊或紧急情况下需要“私车”出行,平时是可以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或者最少可以适当减少使用“私车”的次数。
据有关专家透露,保守估计在北京仅是公车保有量就超过100万辆,相信,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的公车数量也相当可观,加上数量庞大的私车,如果仅是采取限牌、限外的政策(尽管这些政策存在争议)是不够的,还必须大家都自觉减少“私车”出行,否则城市堵车的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平时看到不少在路上行驶的“私车”,通常情况下包括驾驶员在内都只是乘坐着1-2个人,严重浪费交通资源。也就是说,从法律角度去理解,虽然是否开“私车”出行,是每个车主的自由权利,不受任何人干预,但是如果按公共资源人均配置比例计算,就意味着城市有限的道路交通资源被少数人长期占用,是牺牲多数利益为少数人服务。
有意思的是,很多人自从成为有车一族后,就开始“脱离”群众,慢慢的变得不会乘坐地铁、公交车了,自己每天以“私车”出行本身也是堵车制造者,还爱一旦堵车就骂娘,却不愿意好好想下:在城市公共交通已经非常发达的今天,要想不堵车,先要自觉少开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