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稻盛和夫《京瓷哲学》(第十一篇):率先垂范

在工作上想得到部下和周围人的帮助,自己必须率先垂范。哪怕是别人都讨厌的工作,自己也要一马当先,采取积极挑战的态度。

无论堆砌多少令人动听的辞藻,如果自己不带头执行,就不能抓住人心。想让别人做的事,首先自己要冲在前面,用行动做出表率,这样,周围的人オ会追随你。

率先垂范需要勇气和信念,但是只要不断地用心实践,就能够自我提升。不仅领导者,公司里所有的人也都应该共同营造率先垂范的风气。

领导必须奋战在第一线。我认为,这种精神和态度是对部下最好的教育。所以我在工作时,一直坚持奋战在第一线。

然而,也有人会对此抱有疑问:“'在第一线打头阵’真的是称职领导应该做的吗?”在战争中,在第一线与士兵同甘共苦的是属于下级军官的军曹(军曹是日本独有的对中士级别士官的称呼。二战时,日军军衔分为将官,佐官,尉官,准士官,下士官和兵,计六等十六级。——译者注),而总大将一般在后方指挥。

领导应该“坐镇”于何处?自京瓷创业伊始,我就时常思考这个问题。

《领导论》之类的管理学书籍上说“作为领导,最重要的是不能误判大局”。社长作为企业的领导,技术、制造和经营自不必说,包括财务、教育、人事及总务等各个环节,都要做到了然于胸,高瞻远属,并对任何一件事情都能下达正确的指示和命令。为了纵览全局,就必须身在高处,所以领导应该“在后方高地指挥全军”。不少企业家机械地理解和实行该教条。但我对此却不敢苟同。

在战争电影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情景。在前线战壕中,士兵们在暴雨中匍匐行进,一边躲避敌方的枪林弹雨,一边拼死守住防线。这时,与士兵共同奋战在第一线的部队指控官出现在镜头中,他渴了就喝一口前线战壕的泥水,然后坚持大声激励快要失守的士兵们。看到指控官冒着生命危险,坚持在前线指挥,不少人肯定会赞叹“真是了不起”。

如此一来,这位指控官亲临的战线或许能够成功抵挡敌人的攻击,但他照顾不到的战线很可能已经被敌人攻陷。防线不断被撕开,最终导致全军覆灭。这样一来,肯定又有人指责:“这个指控官太愚蠢了,为了逞英雄,在最前线指挥士兵,陶醉于别人的溢美之词,丧失了大局意识,最终导致整支部队被消灭。”

可如果在后方进行指挥,就又有人会说:“前线战事惨烈,士兵们弹药用尽后,只好与敌人进行白刃战,刺刀在战场上斩击突刺,敌我双方皆血流成河,可指挥官却坐镇后方山丘高地,悠然地观察战局。面对前方频频来报的战况,完全没有紧迫感,因此势必会误判战局。”

领导者到底应该在后方,还是在前线?我也曾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

我的结论是,这两种做法都是真理。“在后方纵览全局、指挥全军”是真理,而“在前线与士兵同甘共苦,冒着生命危险激励部下”也是真理,但这两方面都不能走极端。这便是我所悟出的道理。

即便如此,在领导风格方面,我个人还是比较倾向于“在前线与士兵同甘共苦”。尤其是在听了乃木希典(乃木希典是日本军事人物,陆军大将,因在日俄战争中攻破旅顺口而成名。一一译者注)大将与大山岩(大山岩是日本军事人物,元帅陆军大将,早年积极参加明治维新运动,吸取国外新思想,对建立近代资产阶级的日本军队起了重要作用。——译者注)元帅在日俄战争中的故事后,这样的想法变得更为强烈。

领导者应该具备“打头阵”的勇气

在日俄战争中,两军为了争夺位于当时俄占军港(旅顺港)后方的203高地(203高地位于旅顺新市区西3公里处。因海拔203米而被称为203高地。在日俄战争中,它是西线制高点,靠近市区和港口要塞,所以成了日俄双方争夺的重要阵地。——译者注),展开了惨烈的攻防战。如果两军哪方先占领203高地,并在那里架起大炮轰击旅顺军港的话,哪方就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当时的乃木大将率领日本陆军,企图攻下203高地。

可当时高地处于俄军的控制下,俄军在高地上架起一挺挺机枪,背着三八式步枪的日军士兵一攻上去,俄军便用机枪所组成的“火墙”疯狂扫射,高地周围死尸累累。可日军毫无对策,一味地连日突击。203高地已经被日军士兵的鲜血染红,可乃木大将就像别无他法的蠢材一般,一个劲儿地重复“突击!突击!”他的做法在日本国内遭到了强烈指责,许多人甚至要求将他撤职。

从战局来看,203高地必须攻下。当时俄国波罗的海舰队为了攻打东乡平八郎(东乡平八郎是日本海军元帅、海军大将,曾在对马海峡海战中率领日本海军击败俄国海军。一一译者注)率领的日本舰队,已经朝着旅顺港进发。如果让敌舰进人旅顺军港,日军就会陷入极为不利的局面。按照日军总部“必须拿下旅顺港”的战略方针,乃木大将在前线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战斗。

而在后方指挥乃木大将作战的,则是当时“满洲军”的总司令官大山岩。大山元帅在远离203高地的后方坐镇,只能远远听到前线传来“轰!轰”的炮声。

前线的乃木大将在每日的消耗战中拼死坚持。在这样的战局下,大山元帅有一天早晨起来后,用鹿儿岛方言问身边的副官:

“今儿在哪儿打儿呢(今天的战斗在哪里进行)?”

有人说,正是因为这样的胆识和魄力,大山元帅才打赢了日俄战争。但我在听到这个故事后,感到吃惊和无语。大山岩是我家乡鹿儿岛的历史名人之一,但在我看来,这样的人是不能当指挥官的。

按照中国文化的说法,他这样的人属于“大人物”。凡有大将风范之人,不可被小事所动。正因为能够做到“临危不惧,泰然处之”,才能取得部下的信赖并激励部下。身为领导,如果处理问题时手忙脚乱、东跑西窜,只能是胆怯软弱的表现。所以领导应该具备过人的胆识和魄力。这便是中国人所说的“英雄豪杰”。

但我在听了乃木希典大将与大山岩元帅的故事之后,首先想到的是“身为领导,不能待在后方,自己首先要亲临前线,和部下一起艰苦奋斗”。从那以后,我就一直把“率先垂范”作为宗旨。

对领导而言,“坐镇后方,纵览全局”或许也是必要的,但这种做法容易成为领导者懈怠的借口——“我在后方并不是为了图轻松,而是为了纵览全局”。往往越是害怕吃苦、贪图享乐之人,越会用这样的说词。明明只是为了逃避前线的艰苦而在后方偷闲,却拿出“我是在纵览全局”这种冠冕堂皇的借口。对于这样的人,我有句话要说:

“说什么胡话!如果你还算是领导的话,就试着深入基层,去跑客户、争取订单。一个自己都拿不到订单的男人,是没有资格命令员工拿到订单的!”

不过,如果领导一直“恋战于前线”,的确会发生“误判战局”的危险。因此,领导有时需要亲临前线,大声激励“士兵”,与他们一起艰苦奋斗;有时又需要回到后方,纵览全局。像这样随机应变地穿梭于前线和后方,是较为理想的做法。话虽如此,但在我个人看来,领导最为可贵的品质还是“具备身先士卒、吃苦在前的勇气”。

“率先垂范”并非仅仅是对社长的要求,主管业务的科长和部长也必须如此要求自己,主管制造的科长亦不例外。不管领导大小,都必须摒弃对部下颐指气使的傲慢态度,并培养自身率先垂范的品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