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论语》:子罕篇(十九、二十)

01

   原  文     

子罕第九

09.19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09.20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02

   释  解      

孔老师说:“听我讲述教导之后,能把握住我言说的要领和本质,并能闻一知十、触类旁通,自觉身体力行不懈怠,达到欲罢不能境界的人,大概只有颜回了吧!”

孔老师谈到颜回时,说:“实在让人痛惜啊!我不但看到他譬如平地时的坚持和进步,我还看到他譬如为山时的精进和不息,从未看到他停止过。”

03

   释  字      

惰(憜)

《说文》:憜:不敬也。从心𡐦省。《春秋传》曰:“执玉憜。”徒果切。惰、憜或省𨸏。媠,古文。

《玉篇》:憜:徒果切。怠也。易也。

汉字“惰”从心隋省声。与“堕”、“坠”同源。张舜徽在《约注》中按:“憜训不敬,敬即苟之后增体。苟者,自急敕也。古人言敬,犹今语所称紧张,或云抓紧也。临事不敬,则精神松懈而憜气生。憜之言陊也,谓意气颓落不自振也。”本义为轻慢、不恭敬,引申为懈怠、懒惰,又表示衰落、败坏。

《说文》:惜:痛也。从心昔声。思积切。

《玉篇》:惜:私积切。吝也。贪也。

汉字“惜”从心昔声。叶玉森认为:“昔从𡿧(古灾字)从日,古人不忘洪水之灾,故制昔字取谊於洪水之日。”惜字其取意表示心里忐忑不安,充满哀怜之情。本义为痛惜、哀伤。由痛惜引申为爱惜、珍视。由爱惜引申为吝惜、舍不得。

04

   素  说      

前一章通过“为山”、“平地”对举之譬喻,让弟子区分“好德者”和“好色者”的不同维度和修行方法,从而把握色相修行目标外在明确可见且有终点,所能达成的目标是至美;体悟仁德修行目标内在不曾外现且无终点,德行修行是依靠修行者恒久信心和自觉来累积,成就的目标是修行者所展现的“从容中道”,是只可无限趋近而不能最终到达的至善。接着两章对其弟子颜回践行仁德大道的“不惰”和“进”、“止”进行言说肯定,让弟子“进德修行”学有榜样楷模,从而理解并把握“德性修行”的方法和维度。老师说:“听我讲述教导之后,能把握住我言说的要领和本质,并能闻一知十、触类旁通,自觉身体力行不懈怠,达到欲罢不能境界的人,大概只有颜回了吧!” 老师谈到颜回时,说:“实在让人痛惜啊!我不但看到他譬如平地时的坚持和进步,我还看到他譬如为山时的精进和不息,从未看到他停止过。”在“为山”和“平地”两个譬喻之后,老师连续两章对仁德道义心解力行的标杆弟子颜回进行了介绍,期望弟子能从颜回的“不惰”中把握仁德修行的有始无终,通过颜回的“进”和“不止”中把握仁者由己的奋勉精进和不息。

这两章需要注意的一是“不惰”。“不惰”是颜回对老师教导的不懈怠,不是孔子对弟子教导的不懈怠。钱穆在《论语新解》中说:“本章承上章。然读者易于重视不惰二字,而忽了语之二字。盖答问多因其所疑,语则教其所未至。闻所语而不得于心,故惰。独颜子于孔子之言,触类旁通,心解力行,自然不懈。此见颜子之高。”此处表现了颜回欲罢不能的无顷刻间之惰和无一知一行之惰。二是要辨析清楚“进”和“不止”的不同面向。“进”不但指“譬如平地”时的“进”,即学业道器的层面不断进步,而且还包括“譬如为山”时的“进”,即仁德道义上的精进不已;“不止”是指“譬如为山”时的“不止”,即仁德道义是没有终点和止境的,而“譬如平地”的学业道器是有终点和止境的。另外还要注意“不止”和《大学》文本中的“知止”的区别,《大学》文本中的“知止”相当这里的“进”,是普通人修行的入门起始点,而“不止”是建立在“知止”基础之上的,是“知止”的超越,是君子境界进阶通往圣贤境界的钥匙,因此君子之为德从自发到自觉、进而走向自然的有始无终,是达天道、通人道的欲罢不能,最终实现德善合一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完满。

查阅《素说<论语>》请在公众号中  回复”论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