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直击|当孩子泻出了水一样的大便

孩子出现了腹泻,一天拉好几次,拉出的便便都是稀薄的,甚至像水一样,家长一般都会比较慌,要不要马上吃蒙脱石散止泻?要不要马上去医院化验?要不要吃抗生素、益生菌?今天我们通过两个案例,来聊聊中医的应对思路和方法,希望大家能从中得到些启发。

这是个一岁七个月大的孩子,因为饮食不节(烧麦、凉饮料、凉水果)导致的腹泻。当天晚上就不想吃饭了,第二天开始每天四五次大便,大便颜色淡黄,有臭鸡蛋味,舌苔白厚。

通过这些描述,基本可以判断这个孩子积食了。

积食引起腹泻的症状包括:

大便稀薄、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如败卵,脘腹胀满,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腹痛拒按、口气酸臭、或有呕吐,不思饮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

因为这些难以消化、生冷寒凉的食物很容易损伤脾胃,让脾胃无法正常工作,本来脾胃在运化的时候需要生清降浊的,也就是把饮食中的精华和糟粕分开,但此时清浊分不开了,水谷混杂而下,全都跑到了大肠里,因此会发生泄泻。

可见这个孩子腹泻的原因是脾胃功能受到了伤害,所吃进肚子大饮食无法变成气血津液,而是而是全部变成了一堆垃圾,腹泻其实是身体的一种自我调整,此时如果盲目止泄,那这些垃圾就会留在身体里,引发更大的乱子,这叫闭门留寇。

所以像这种情况,中医会顺势而为,给这些垃圾以出路,更重要是还要找到问题的原因,然后针对原因去处理。

这个孩子有积食,就要运脾和胃,消食化滞。如果这个妈妈学过小儿推拿,可以推“伤食泄”这个穴方,但她没有学过,所以群里的老师只得教给了她一些小妙招:

焦米汤:焦香者入脾,大米炒焦后的焦香既能健脾和胃,又能助消化、化积食,而且大米炒焦后比较温燥,燥能化湿,所以对脾虚、积食、寒湿引起的腹泻有很好的调理功效。但因为米炒了以后偏温,因此不适合湿热引起的腹泻。

相关阅读:化积“神水”——焦米汤

推四花,四花穴是董氏特效穴里专门调脾胃有关问题的,和脾胃有关的病症都可以推四花,从四花上穴揉到四花下穴。

顺摩腹:这是儿推中消食导滞的一个手法,可加快大肠蠕动,把积食尽快排出去,之前这个妈妈自己用的是逆时针摩腹,这是个止泻的手法,和顺摩腹的作用相反,可见当时这个妈妈还并不清楚要怎么解决问题,就像手里有工具,但不知道怎么用。

艾灸肚脐:如果用普通艾灸,积食的情况下一般是不能用的,但我们的药灸无论寒湿、湿热还是积食,都可以通过艾灸肚脐来调理。

这些虽然都是很温和的调理方法,但因为方向对了,合在一起的力量也不小,这位妈妈实施了两天,孩子的腹泻就止住了,不过还是有些积食,需要一段时间的继续忌口+调理,才能让身体真正恢复平衡。

再看看这个案例,虽然原因不同,应对方法不同,但道理是一样的。

这个孩子之前得了感冒,喉咙红、咳嗽、鼻塞,过了几天发烧了,体温37.7度,腹痛,腹泻两次,大便像水一样。到医院诊断为急性胃肠炎。

从西医来讲,急性胃肠炎一般是由饮食不节、生冷过度,受寒、病毒、细菌感染等因素引起。治疗以抗菌,消炎,通肠,养胃为主。

而从中医来讲,外感、湿热、寒湿、积食都可以引起这样的急性吐泄,所以还是要看人体本身出现了怎样的失衡。

首先可以肯定,这个孩子有外感,所以需要解表。

喉咙红是比较明显的热相,以此判断体内有湿热,所以要推“清热利湿”穴方,后来的小便黄、头晕(湿热经常往头面部走,引起头晕)、大便颜色深也都是体内有热的表现,印证了这一判断。

湿热引起的腹泻症状包括:

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身热口渴……

有人可能会问,是不是积食引起的内热呢?的确,积食会引起湿热,但在体内湿热比较重的时候,要先以清湿热为主,清热利湿这个穴方本身也有消食导滞的作用,如果湿热清得差不多了,积食还没有完全消掉,可以再“消食导滞”。

这两个腹泻的案例,都是没有用蒙脱石等药物强行止泻,而是尊重身体的自愈机制,同时找到问题根源,从源头处解决问题,当问题不存在了,身体自然就能恢复正常,不再腹泻了。

为什么不推荐用益生菌呢?益生菌有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的作用,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有时候管用,有时候不管用,那是因为肠道内的环境如果不改变,空投下来的益生菌往往也活不下去,就像大熊猫本来适合生活在温暖的环境里,如果强行放到北极,恐怕就活不下去了。所以最关键的还是让肠道环境变得正常,肠道内的有益菌自己就能生长繁衍。

所以我们不光要学到中医的方法,最好还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不过好在还有一些不需要精细辨证就能直接用到的方法,如可以按揉董氏特效穴的土水穴、四花穴、止涎穴,还有用我们的药灸灸肚脐,在腹部、后背找瓜点艾灸……,我们推出这些,就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帮助,从而亲近中医,当然,进入了中医大门后,走得越深,受益也会越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