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是三个省。

安徽,是三个省。当然是一种玩笑的说法。

不过这也是实际的说法。安徽内部,地域差异之大,确实常给人三个省之感。

今天安徽对外宣传时,常常打着“徽”文化的招牌,似乎很注重给人塑造一种粉墙黛瓦、江南水乡的印象。然而,安徽人自己明白,那只是一个“徽”字,别忘了,还有“安”呢!

“安徽”之名,取自安庆和徽州——“徽”在长江南,“安”在长江北。再加上淮河北,三个地方,才组成了今天的安徽。

安徽的简称,不是“徽”,而是“皖”。“安徽”作为省名,使用至今才350多年的时间。然而,淮河、长江自古在此穿过,将这片土地分隔成了三块区域:皖北,皖中,皖南。

在漫长的历史里,皖北,皖中,皖南,甚少在同一个屋檐下,无论自然条件,还是文化渊源,都存在根深蒂固的差异。提到安徽,无论你想到谁,都不足以代表安徽,都只能以偏概全。

安徽,是三个省。那么,三个安徽,可以组成什么?

多年前在杭州求学的时候,有一位来自北京的老师,给我们讲过一个笑话。

有一年暑假,她参加了一个游学活动,许多教师从天南海北聚在一起。大家初次相识,免不了互相介绍。其中有一位,每当别人问她是哪的人,她就回答说是“北方人”。这样次数多了,我的这位老师实在忍不住好奇,问她:具体是什么地方的人呢?只听对方回答说:“安徽”

我还记得,老师讲完这个故事,一副无可奈何的表情,课堂里则是一阵哄堂大笑。

谁让我们的国家这么大呢?有的人觉得安徽就够“北”了。

直到很久以后,某次整理安徽的地理材料时,我不由得想起了当年的故事,突然一道灵光闪过,有所反应:一个来自安徽的北方人,在事实上是成立的啊!

作为一个地道的北方人——当然是一个比安徽还要北的北方人——我不由得反省,当初笑得真是太草率了。

在人们的地理认知里,安徽常常是一个灰色地带。

北方人会觉得,安徽是南方;南方人会觉得,安徽在北方;中部省份的人会觉得,安徽与江浙沪接近;江浙沪的人又会觉得,安徽并不属于这个圈子,而更像是偏中部的……

外人很难直接为安徽定位,因为它非南非北,亦南亦北。从安徽内部看,对于南北区域的认定,以两条重要的河流为界线——长江与淮河,把安徽省分成了三个部分:

淮河以北的地区,为“皖北”,主要包括亳州、阜阳、宿州、淮北、蚌埠、淮南等市;长江以南的地区,为“皖南”,包括宣城、黄山、池州,以及铜陵、马鞍山、芜湖的部分地区;淮河与长江中间,为“皖中”,主要包括省会合肥、六安、滁州、安庆,以及芜湖、马鞍山的部分地区。

皖北、皖中、皖南,三块地方,所代表的不只是区域方位,更是安徽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习俗。

图 | 地图帝

两条河,划出了“三个”安徽。

两千多年前,面对不怀好意的楚国人,晏婴说了一句著名的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隔着一条淮河,南北差异之巨大,古来已成共识。

近代地理学将秦岭-淮河一线,作为中国的南北分界线。这条线同时具有多重意义:它还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线、1月份0℃等温线、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旱地农业与水田农业分界线、水稻生产与小麦生产分界线,等等……

当淮河从安徽穿过时,也在它的南北两边,分隔出了各异的风景。从北到南,不同的水土上,孕育了迥异的自然条件、地理风貌、农业生产以及生活习俗,也让安徽看着实在不像同一个省。

淮河以北的“皖北”,可以说是典型的北方。

在广阔的淮北平原上,多得是古代王侯将相的故里,与中原腹地常相往来。在这里长大的皖北人,以农业生产为主,勤劳质朴,尊礼守义,而且自古有习武之风,性情直爽。皖北人在生活中发展出的民间艺术形式,如泗州戏、凤阳花鼓、淮北梆子等等,也都散发出粗犷直率的北方民风。

历史上,淮河水旱灾害频繁,曾给这里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因为这一层背景,提起安徽与淮河,很多人就会想起皖北人民冲破苦难、追求幸福的形象。富有传奇色彩的小岗村就位于皖北的凤阳县,当年在生活极困难时期,18位农民冒着极大风险,签下“生死状”,创造性地实行包产到户,为中国改革开放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平时“皖北”、“皖南”讲得多,至于“皖中”的叫法,可能很少会用到。皖中不仅地理上处于安徽的正中间,如今也是安徽的政治经济中心,省会合肥就位于皖中。

其实,皖中的合肥、安庆、六安都曾做过安徽的省会。清代时,安庆是安徽的政治文化中心,到清末失陷于太平天国之后,才北移至合肥,但是战争结束时,合肥也已经满目疮痍。直到抗战结束之前,合肥都是一个不起眼的城市,交通不便利,也没有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但是,因为位于安徽正中心,合肥还是因为其战略意义而得到了重视。

建国后,合肥作为安徽省会,在很长时间里对全省的带动作用并不够大。反而是江苏省会南京形成了强大的引力,并深刻影响了芜湖、马鞍山、滁州等城市的发展。时至今日,网络上还会有人将南京戏称为“徽京”。

进入本世纪,借助“中部崛起”计划,合肥大幅提高了工业经济的水平,随着铁路交通条件的改善,成为省内外资源的集散中心。近年来,合肥各项经济指标在省会城市中排名靠前,先后超越南昌、昆明、福州、西安,去年的GDP跻于全国省会城市前十。

今天的合肥,被冠以“霸都”的名号——在外人看来,合肥近些年的发展势头很霸气,但是也有安徽人抱怨合肥在吸引资源时太霸道。合肥在努力成为一个优秀的省会,但是或许因为在历史和文化认同上的欠缺,注定其城市形象的建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放到历史中看,如果说皖中作为安徽的“中心”,那已经是很晚近的事情了。若从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上看,位于长江以南的皖南,不仅对安徽影响深远,对于整个中国文化,都留下浓墨重彩的痕迹。

淮河在地理上对安徽有着特殊的意义,而长江,对于整个中国来说,更是一条文化意义非凡的河。

“永嘉之后,衣冠避难多萃江左,艺文儒术斯之为盛。”从晋代“衣冠南渡”开始,河洛地带的许多名士大族南渡长江,来到皖南一带侨居,开文化昌盛之风。宣州山水之地,鱼米之乡,文化世家枝繁叶茂,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连一座小小的敬亭山,都有一代代的诗人不断赶过来为它作诗,宣城出产的宣纸、宣笔、徽墨,更是出口天下,无人不知。

南宋以后,宣州的地位逐渐衰落,徽州又赶了上来。比起宣州,徽州当地多山,本来是个闭塞贫瘠的地方,但是因为走出了徽商而闻名于世。明清时期的徽州,文教勃兴,商贸繁荣,徽商常年在外面闯荡,回乡又斥资兴建了许多徽派建筑,时至今日,那些白墙灰瓦、梯田古桥,仍掩映在白云炊烟里,已成为许多中国人的精神原乡。

尽管古徽州之名早已不存,但今天安徽对外的文化宣传,仍以徽州形象为最大的名片,甚至前些年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一阵关于恢复徽州之名的讨论。徽州,从人们的情结,变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尽管,徽州远非安徽的全部。

在地理上,皖北自然属于北方。在文化上,皖南无疑属于南方。介于南北之间的皖中,则像是一个过渡区。

三块截然不同的水土,有各自的区域认同和文化归属感,俨然形成了三个安徽。或许,“割裂”才是安徽最真实的样子。因为,在历史上的很长时间里,安徽都不是一个独立的行政区。

安徽省建制,始于康熙六年(1667年)。“安徽”之名,取自当时经济与文化最发达的两个地方:安庆府和徽州府。在安徽建省之前,安徽曾与江苏同属江南省,在明代时则属南直隶。若再往前追溯,安徽不仅不属同一个行政区管辖,还常常是各方势力激烈对抗的前沿:宋金对峙、五代割据、安史之乱、淝水之战、楚汉争霸……但逢乱世,安徽地区永远是分裂对立的背景板,在漫长的历史中,这个地方本就不被当作一个整体,即便到了大一统时期,也会依据地理条件划分,分别设立行政区管理。

安徽,没有安徽话。这里没有共通的方言,淮北的人听不懂淮南的人说话,是很正常的事。

在方言上,皖北人主要讲中原官话,与普通话较为接近,听起来跟河南、山东很像,外人也容易听得懂。过了淮河往南,安徽方言就开始渐渐难懂起来。

皖中地区以江淮官话为主,但是又跟江苏南京、镇江、扬州的淮语有所差异,讲话抑扬顿挫,是北方的腔,又因为含有入声,有南方的调。此外,西南地区部分市县还讲赣语。

到了长江以南,由于复杂的地理因素和文化的交流碰撞,也让皖南成了中国东南地区方言状况最为多元、最复杂的地区之一。马鞍山、芜湖、宣城等地讲吴语,除部分地区是吴语太湖片,其余都属吴语宣州片。新安江流域讲徽语,徽语内部又有很大差异,不过讲吴语和徽语的居民都属吴越民系。此外,在皖南山区各地,还分布着随各地移民而来的各类客籍方言……

安徽没有统一的安徽话,也没有严格的安徽菜。

尽管“徽菜”位列八大菜系,但严格来说,那是徽州的菜,如果说它可以完全代表安徽,肯定有人不同意。

为了反映全面,烹饪界曾将安徽菜被分成了皖南、沿江和沿淮三大风味,再后来,又细分成了皖南菜、皖江菜、皖北菜、合肥菜、淮南菜五大流派,尽管勉强可以合称为“安徽菜”,但是皖北、皖中、皖南之间的饮食习惯依旧差异很大。

皖南吃的是传统徽菜,擅长烧炖、重油,重色,重火功,招牌菜有臭鳜鱼、火腿炖甲鱼、黄山炖鸽、虎皮毛豆腐等,与皖北的牛肉汤、地锅鸡显然不是同一个画风。

皖北菜的主要特点是咸鲜微辣、酥脆醇厚,擅长烧、炸、焖、熘,善用香菜、辣椒、香料配色佐味增香。

皖中地区的菜,基本上是淮扬菜,或是淮扬菜的变种,讲究刀工,做法精细,注重原料鲜活,口味平和,清鲜偏甜。

方言系统不同,吃饭习惯不同,要让来自皖北、皖中、皖南的三个人坐在同一个桌上谈事,真是太难了。

安徽的很多情况,其实和邻居江苏很像。

自从乾隆年间,地盘和实力过大的江南省被从中间竖切一刀,东边置江苏省、西边置安徽省以来,虽几经反复周折,但这种格局还是被逐步确定下来,直到今天。

一种不太合理的划分,让不同的地理和文化单元处于同一个屋檐下,虽然几百年过去了,但是从北到南的差异,似乎仍然难以调和。

不过话说回来,为什么一定要将差异调和呢?三个安徽,难道不好吗?

历史有时候会以一种近似玩笑的方式,安排下近乎命中注定的道路。尽管有些不可思议,但也是恰恰如此,我们才有机会看到这片土地的精彩之处。

三个安徽,或许可以让我们从三个侧面,去看待不同的中国。

在皖北,我们看见传统的乡土中国,悠久的历史渊源、丰厚的文化积淀,孕育了淳朴友善的礼仪风尚、奋发向上的进取精神,哪怕在最深重的苦难里,人们也依然坚定地对命运相搏,从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大胆追求。

在皖南,我们看到文教的中国、商贸的中国,“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在风物繁华之地、舟车辏集之乡、衣冠文物之域,那些优雅旷达的人,那些万里奔波的人,都在寻找着经世致用的道路,也为后人创造了经久不息的文化乡愁。

在皖中,我们看到近现代的发展中国,条件差又如何?底子薄又如何?只要专心建设,一样可以飞速发展、后来居上,写下新的历史,成为新的高地。

我们喜欢这样的安徽,正如我们喜欢这样的中国。

安徽或许并不光鲜,也不耀眼,它总是显得很深沉,在默默的絮语中,让我们看到昨天、今天和明天,无论在什么境遇下,都可以重新赋予我们爱悯与鼓舞。

来源丨谁最中国

(0)

相关推荐

  • 地名的来历:安徽

    安徽省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名取从原江南省的安庆府.徽州府各取两个首字,简称为"安徽",首府定于安庆府.安徽文化发展源远流长,由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庐州文化四个文化圈组成. ...

  • “徽风皖韵”是一个错误的口号

    "徽风皖韵"的口号在全安徽省的城乡都在流行,甚至在一些政府部门的文件上都有明确的提倡.这是一个极大的错误!应该立即加以纠正,以免对我省正在大张旗鼓进行的乡村振兴工作产生错误的引导. ...

  • 若安庆省会地位没被合肥夺走,现在会怎样?

    从清朝康熙六年(1667 年)设安徽省起,安庆做了270年的安徽省省会,安徽省的得名也是取自安庆的"安"和徽州的"徽",后来安庆省会的地位被合肥夺了去.假若安徽 ...

  • 【西南文学•诗歌】邓晓梦/安徽/诗三首

    西南文学·诗歌 --微刊总第1413期-- 欢迎点击以下链接,关注相关资讯 [西南文学·快讯]阿 月(四川)/<西南文学>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作家简介] 邓晓梦,笔 ...

  • 游览安徽广德三合村见闻和随拍

    农村的树木不稀奇!稀奇村民的保护古树的意识增强了! 陆文彬 2021年3月9日上午,随团旅游,到广德县杨滩镇三合村体验采茶.一进入村内,看到一块醒目的流溪河岸边的展示牌.岸边还有一块铭石上写有:&qu ...

  • 安徽这三个5A级千年古镇,去过两个,算你厉害

    很多朋友沉迷于古老城市的文化,其中最大的原因是沉迷于城市的悠久历史,向往着喝茶逗鸟的安逸生活,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介绍一下,安徽这三个5A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镇. 三河镇位于合肥市肥西县,距离合肥市区30 ...

  • 从南京出发去安徽天堂寨三天,旅游线路有何推荐?私家团四人费用是多少?

    五一劳动节刚刚从天堂寨回来,给你推荐一下从南京去天堂寨三天时间的线路规划,个人建议,仅供参考. 第一天 早上南京出发,走扬子江隧道过长江,上宁合高速转到沪陕高速,导航设置可以设置在金寨县,经合肥.六安 ...

  • 春节假期,来一场温泉之旅,安徽这三处温泉中总有位置最靠近你的

    导读: 2020年的春节,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不得不搁置很多的旅行计划.在这一年,很多的旅行都不得不按下了暂停键,只待着春暖花开的季节,重启按下播放键,把搁置的旅行计划重 ...

  • ​安徽第三章 男科

    ​第三章 男科 男科一门,古书未见,然近年曾见男科一书单行问世,可见男科将与妇科并列医林矣.余组男科数方为治男性生殖之疾,或精子稀少:或精室炎症(现代医学谓前列腺炎,或前列腺增生):种种原因导致男性不 ...

  • 独家 | 安徽房企三巽集团计划赴港上市:曾放言5年内营收破千亿

    据IPO早知道消息,安徽三巽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三巽集团")正筹备赴港上市事宜,近期已与相关投行等机构深入接触. 来源 | 本文由IPO早知道(ID:ipozaozhidao) ...

  • 安徽望江封闭式非标三四轮电动车整治初显成效

    猎狐网安徽(胡红松)自2021年3月开始,安庆望江县部署开展封闭式非标三四轮电动车专项整治.经过两个月的广泛宣传, 5月1日起,望江县交警.特警.城管联合,在望江城区开展大规模的专项整治行动. 行动中 ...

  • 光绪三十三年安徽裕皖官钱局壹圆纸币一枚

    光绪三十三年安徽裕皖官钱局壹圆纸币一枚,八五成新.

  • 【安徽诗歌●诗情画意】2021年第10期(总第三十四期)

    摄影:温金涛 [本期入选诗人] 鲍文贤.张春.风轻.朱志运. 一云吉亚.廖仲强.中良.河南之西. 周敏恒.廖兴坤.赵书周 山坡上有一树桃花 文/鲍文贤 山坡上有一树桃花 长袖漫舞青绿丛间 奉上火焰,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