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宧光——开“草篆”先河,再现简牍篆书之神态
介绍赵宧光之前还是要啰嗦两句,可能大多数人对家学渊源不很在意,总觉得自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敢叫日月换新天,这个可能用在当今的商场没准会有作用,但是用在做学问上可能就不大灵了,数代的文学修养、文字功底那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积淀的,所以做学问不仅要沉得住气还得有良好的环境,当然了这并不是绝对,但是要想达到前人的高度想必自会付出常人难以理解的代价。
而要开某个领域之先,此人又要有何等的勇气和气魄,赵宧光开了草篆的先河,同时代的朱简受其影响,而后世每个阶段著名大篆刻家,无不受其影响,尤其是开每一门派之先得人物。不过赵宧光存世的印作不多,大概还是因为其主要精力还是在文字学上,尽管如此,此人也是在几百年的篆刻史上不可逾越的关键人物。
史料记载赵宧光生平的资料不多,传世作品更是珍惜,大多都是藏在各大博物馆,但是通过多方的了解搜集还是可以简要了解其生平大概。
赵宧光(1559-1625) 字凡夫,又字水臣;号广平,又号寒山梁鸿、墓下凡夫、寒山长,南直隶太仓(江苏太仓璜泾)人。国学生。是宋太宗赵炅第八子元俨之后,宋王室南渡,留下一脉在吴郡太仓,便有了晚明时期吴郡充满人文色彩的赵氏一族。作为王室后裔,赵宧光却一生不仕,只以高士名冠吴中。偕妻陆卿子隐于寒山,读书稽古,精六书,工诗文,擅书法,尤精篆书,夫妇皆有名于时,文学家、文字学家、书论家。
其妻陆卿之是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陆师道的女儿,家学渊源,颇具文才,著有《云卧阁稿》、《寒岩誉草》等,与当时的徐媛齐名,人称“吴门两大家”,为吴中有名的才女。儿子赵灵均,又“能诗画,善画事”;所配文淑,“善诗,世称女宗。”“父子篆学,姑诗妇画”,被人称为“吴门三秀”, 赵宧光与妻陆卿子隐居于支硎之南,建“小宛堂”藏书其中。
小宛堂是赵宧光在寒山别业中最著名的建筑,所藏金石拓片和孤本秘籍驰名江南。赵宧光小宛堂藏书在其去世后不久散出,清代汪珂玉《珊瑚网》记载:“崇祯癸未重九,寒山赵子惠携其先凡夫所遗物欲售。余得观衡山手录《甫里集》、李兆海墨迹,及古澄泥砚,杨萱彩描漆囊、鱼耳宣炉。”
赵宧光博学多才,卜居寒山,著书数十种。据《璜泾志略·艺文志》书目记载,所著有一百余种,涵盖经学、训诂、书法、博古、天官、艺文、稗官等诸多领域,可见其治学之勤奋,学识之渊博。赵宧光传世著作《四库全书》收有《寒山帚谈》二卷,另有小学类《说文长笺
》、《六书长笺》、天算类《九圜史图》、《六 曼》;艺术类《寒山帚谈拾遗》;另集类《牒草》;总集类《寒山蔓草》等。他的同乡挚友、文学家冯时可所著《凡夫传》评价他的所著:“书各为类,类各为品,品各为篇,篇各为目,莫不搜微抉妙,穷作者之心。立未有之义,雕镂造化,争光云汉,而吟风弄月者不与焉。”
赵宧光在篆书中掺入草书笔意,开“草篆”先河,他一改前人篆书笔画均匀的常态,结体紧密,但不求规板平整,用笔亦有轻重、快慢、顿挫、转折之变化,并时有出锋牵丝映带上下笔,气韵贯通,灵便而活泼,这种草篆书法艺术曾为人所讥讽,但在某种意义上讲,却是返璞归真再现简牍篆书的神态,对当时及后世篆书艺术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启迪作用,傅山、八大山人、邓石如,乃至吴昌硕多多少少都受到其影响。
晚明著名印学家朱简的篆刻,多采用赵宧光草篆体入印,在印章中强调草篆意趣而名闻于世。明陶宗仪《书史会要》云:“宧光笃意仓、史之学,创作草篆,盖原《天玺碑》而小变焉。由其人品已超,书亦不蹑遗迹。”《吴县志》云:“所著书几数十种,尤精字学,《说文长笺》其所独解也。”
其篆刻直追秦汉,据《中国书法篆刻辞典》说,曾摹秦汉玺印两千余方,以王侯印、官印、私印之序而编之,辑为《赵凡夫先生印谱》,文人雅士曾赞誉说“展阅间秦汉典型灿然在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