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您忽略的汗流浃背,也许就是一种病
汗乃心液,卫气强,营血足,则不外泄。内伤杂证多见自汗盗汗,失之过多,则能消耗元气和津液,心亦为之衰弱。又有“亡阳”证大汗淋漓,便有虚脱之虑,汗出如珠、如油,乃元气耗散之绝证。另“汗出偏沮,使人偏枯”,尤当早为图治。
阴虚盗汗当归六黄
每夜入睡后,常汗出浸被,为此夜间不敢入睡,心中烦热,口干而渴,便秘尿赤,唇干舌红绛,脉细而数。证属阴虚火旺之盗汗。治以滋阴降火敛汗之剂。
处方:当归10克,生地10克,熟地12克,黄芩9克,黄连5克,黄柏6克,黄芪15克,天冬12克,白芍12克,生龙骨12克,生牡蛎12克,炙甘草6克
当归、生地、熟地、天冬滋阴养血以为君;三黄通泻邪热以为臣;黄芪固表强卫,补气止汗;龙骨、牡蛎、白芍滋阴敛汗以为佐;炙甘草补三焦而除虚热以为使。
二诊:服上药3剂,汗出量少,衣被不湿,夜亦得安寝。仍口渴,便秘尿赤,舌红,脉细数。此为阴液久亏,一时难复。原方扩充,以期应手。
处方:熟地12克(砂仁水炒),生地12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五味子9克,黄连5克,黄芩9克,黄柏6克,生龙骨12克,生牡蛎12克,麻黄根12克,浮小麦15克(炒)。
共服药10余剂,汗止,寐安,渴轻,二便亦通矣。
此案为阴虚盗汗,由血虚精亏所致。治法宗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兼用治标之药,方用当归六黄汤加味。原方指征,治阴虚有火,盗汗发热,因方与证合,服10余剂而病瘥。
阳虚自汗归脾加减
左半侧头部、肢体时有汗出,已两年之久。进食、饮水或稍事活动,则汗出溱溱。平素不耐风寒,极易感冒,面色白,疲乏倦怠,夜不得寐,舌淡,苔白,脉浮虚无力。
证属脾肺气虚、心气不足之自汗。治以益气健脾,固表止汗,佐以安神之剂。
处方:黄芪12克,党参12克,白术12克,茯神12克,五味子8克,白芍12克,炒枣仁12克,生牡蛎12克,生龙骨12克,浮小麦12克(炒),炙甘草5克,大枣3个(剖)。
卫气固则能摄汗,方用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大枣平补肺脾,益气固卫,卫气足而汗自收;白芍、五味子、生龙骨、生牡蛎咸涩敛液止汗;浮小麦有养心止汗之力;茯神、炒枣仁养心安神而治不寐。
二诊:服药3剂,自汗减轻。偶因不慎又复感冒,恶风寒,鼻塞头痛。拟益气解表治之。
处方:黄芪12克,党参12克,防风8克,菊花10克,陈皮8克,桔梗10克,甘草5克,生姜3片。
方用黄芪、党参补气扶正,正气足则邪退;防风解表祛风,伍黄芪而止汗;菊花治风热之头痛;桔梗宣肺气而祛邪;生姜散体表之风寒;陈皮、甘草调中和胃理气。
三诊:服上方2剂,头痛稍轻,不畏风寒,仍时时汗出,夜寐欠安。此正气不复,心液不藏也。再投益气固表、敛汗安神之剂治之。
处方:黄芪12克,党参10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麻黄根12克,白术12克,浮小麦15克(炒),炒枣仁12克,生牡蛎12克,生龙骨12克,炙甘草5克,大枣3个(剖)。
四诊:服上方5剂,左半身汗出已止,精神转佳,夜寐甚安,脉已和缓,较前有力。病虽已瘥,然半身汗出之症仍属可虑。经云:汗出偏沮,使人偏枯。良有以也。嘱其多用食补,谨慎风寒,以防中风之患于未然。
【按】《素问·宣明五气》云:“心为汗。”《素问·评热病论》云:“汗者,精气也。”此言汗为心之液,精气之所化,所以不可过泄,泄则为病矣。汗之为病,其有数端,今只指其自汗与盗汗两种。《医学正传》云:“夫自汗与盗汗者,病似而实不同也。其自汗者,无时而汗出,动则为甚,属阳虚,胃之所司也;盗汗者,寐中而通身如浴,觉来方知,属阴虚,荣血之所主也。大抵自汗宜补阳调卫,盗汗宜补阴降火。”此论虽简,但论盗汗自汗之机制、症状、治法,颇得要领。此案属自汗,由气虚阳弱所致,治宜补肺健脾,养心敛汗,方用归脾汤加减。阳虚自汗,脉虚缓,奄奄不起,惺惺不寐,此方即是对证要药,故此汗出两年之病人,亦得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