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朱洼村
唐代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形容地势险要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如果这样的地势能成为军事要塞,当真是无往不利。而在历史上,除了天然的天堑地壑,还有一些纯粹是人力修建的防御建筑,也着实令人惊叹。
河南省郏县朱洼村便是这样一个地方。在朱洼村以往的战绩中,清朝末年的太平军和捻军都望而却步,侵略中国的日本军在对他攻打了三天之后也只能弃之绕道。什么样的小村庄能有这么强的防御力呢?是谁设计并建造了它呢?
▲河南省郏县朱洼村入口
亲眼见过朱洼村的人都知道,这里与其说是一个小山村,不如说是一座坚固的堡垒。从外形上看,修建村庄的大部分材料是红色条石,在整个村庄外围还有一圈高大的防护墙,如同一个防御重地。有人传说这是因为村子下埋藏着巨额财富,所以建造者不惜重金将村庄如此修建。可能就是由于这个传闻,不断有土匪在村庄建成之后前来光顾,但是他们连村外的防护墙都进不去。别说是这样小股的土匪,当年就是兵强马壮的日本军队,也只能攻打未遂绕道而行。
朱洼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明朝末年,李自成和吴三桂为明朝的灭亡各自出力,一个占领北京城,一个引清兵入关,天下大乱,明皇室后裔不得不四处逃散。晋王朱求桂,是朱元璋的第十一世孙,他在一路逃亡之后来到了河南省郏县的郊区,那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芜。于是朱求桂和他所携带的随从,便定居在这里修建起村庄,这就是后来的朱洼村。
▲朱洼村内部
清道光年间,朱洼村已经发展扩大,成了一个颇为热闹的小村落。明晋王朱求桂的后人朱紫峰官场得意,官至三品盐运使。历朝历代中,朝廷对盐的管控都相当严格,盐运使这一职位也是极为重要,通常背景深厚而且深得皇帝信任。朱紫峰能担任此职,也说明了他颇具才干。
《儒林外史》中有言:“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当时朝廷腐朽,贪官污吏不计其数,官员敛财已是常事。朱紫峰在朝为官,自然敛下了不少的财富。而他的哥哥朱紫贵和朱紫云也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大盐商。这三兄弟的财富快速增长,挣下了偌大的家产。
▲清朝盐商画像
而生活在底层的普通百姓,却很多人连肚子都吃不饱,很多农民只能选择上山当土匪。朱紫峰兄弟三人将积累的钱财都存放于朱洼村祖宅,但又担心会被土匪所劫,于是不惜重金请来高手匠人设计并建了这个易守难攻的堡垒。
朱洼村一共有三道防线,前文提到的高大坚固的围墙便是第一道防线。民间传说有330万两白银用于修建这道围墙,可想其用工精细。第二道防线是村里设计独特的道路。从入口处,设计师便在村外的官道处分了道不起眼的岔路。路过的人倘若不注意,便会错过入村的道路。而村里的道路与外面都有120度的夹角,如果敌人在大门处,一时间根本看不清楚村庄的道路分布,这便给了村内人准备反击的时间。再加上村庄内很多小胡同都被设计为丁字形,易进难出。不管有多少人都会被分割成小部分散开,这便是巷战的好时机。
▲朱洼村航拍
第三道防线是炮台。朱洼村的三个重要关口都设置了大炮,整个村庄内总计共有72个炮台。想象一下,如果这72个炮台炮火齐发,其密集的炮火立即就可将敌人歼灭。而且大炮对准的方位设计巧妙,不会破坏村庄建筑。
更为令人惊讶的是,村庄的地基下面铺了19层坚固的红石,其用意在于防止外部敌人通过挖掘地道进入村内,也可以防止被围在村内的敌人挖掘地道外逃。除了防御措施,村庄的主人并不想把自己困在里面,所以还预留了逃生通道,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村里的人可以通过三口井逃往村外。
▲朱洼村外城墙
修建这座村庄几乎等于修建一座规模较小的城池,据说为此花费了朱氏兄弟几千万两白银,前后耗时20多年,传闻朱氏兄弟的财宝全部在村庄下面埋藏。这么多年以来,无数觊觎财富的土匪进攻过很多次,太平军和捻军在路过此地时也想将之占有,但都未成功。1945年,一股溃败的日军,也曾想攻占此地,作为军事基地。但是在攻打了三天之后未果,最后只能绕道而行。
结语
朱洼村不仅是一个村庄,也是历史的见证。不管是其内部的明清古建,还是其精妙的堡垒设计,都称得上古建文物瑰宝。遗憾的是,至今朱洼村的设计者仍然是个谜。
https://www.360kuai.com/pc/93c2c2a1b5d3c9c05?cota=3&kuai_so=1&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