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观点看“二诊”

全国各地,高三“二诊”陆续登场,“二诊”成绩相继发布,成绩排位对老师、学生、家长的影响是切实的,是深刻的。有的,还会引起家庭地震。

作为家长,对孩子“二诊”成绩特别敏感,孩子又何尝不是呢?

 关于本阶段的志愿填报

近期,高校的强基计划、筑梦计划、自强计划相继发布,其报名截止时间就在4月底。符合条件,有志于某计划的学生及家长忙着填报,对于时间紧张的高三学生,填报无疑是一项费时的事。

在选择上,可能会与家长产生矛盾。家长出于生活智慧和现实的考虑,会劝说孩子填报上述有的计划中的学校及专业,但孩子往往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愿为了进名校选择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更不愿意为了可能存在的降分而得以幸运跨入名校,却违背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志向去填报。

“二诊”与提前录取的某些计划招生志愿填报挤在了一块儿,无形中增加了家长和学生的压力,增添了家长和学生产生冲突的可能性。

家长不易,孩子也累,大家在一起为高考拼!

家长要有大格局大胸襟

孩子不愿填报,家长不能动用威权强迫孩子。孩子性格强硬,能坚持自我,这是好的;孩子性格偏弱,不敢与家长争辩,不敢向家长表达真实的内心,屈从家长填报强基计划,如果高考后被所报强基计划学校录取到其不喜欢的专业,而根据政策又不能转换专业,家长,你站在孩子的角度,设身处地想想,孩子如何度过四年的本科或者七、八年的本硕博?毕业后从事一份不喜欢的工作,孩子能有多高的热情去投入工作中去?

对不喜欢的专业能坚持读毕业算好的。假如在学习中途,孩子实在坚持不下去,要重新高考,就读喜爱的专业,虽然有了磨练的经历,但毕竟耗费了一段宝贵的青春时光。

以强基计划为例,今年有个有利条件,入围名额是计划招生的6倍,入围分数可能会比裸考该校该专业分数低,但是校考笔试、面试、综合素质测评所占的比例只有15%,依然主要靠高考得分出彩。

希望通过强基计划,冲一冲,成功逆袭进入名校,倘若是孩子心仪的专业,那是值得一试的。要是恰好孩子不喜欢,只是想碰碰运气,又恰好碰进去了,怎么办?

好在今年据说除了北大,其余学校填报后,在高考后成绩出来前,还有一个确认环节。

如果不想放弃强基计划之类的招生机会,遇到孩子与家长意见不一致,家长可引导孩子在四月先填报,等到六月高考完估分后,再和孩子商讨是否确认填报。

我们当家长的,在指导孩子填报时,说理要站在一个高度上,要拉长一个时间段让孩子思考,再聚焦现状做分析。不要一味地强调现实能获得什么好处,能碰碰运气。十八岁的年龄,正是理想饱满的年龄,对于太现实的说教,总有那么几分天然的抵抗力。

所以,家长要有大格局,大胸襟,融汇来自孩子的叛逆、挑战。

“二诊”是高考垫脚石

“二诊”不是高考,“二诊”是高考的预演,是高考的垫脚石。

千万不要把“二诊”的成绩看得很重很重。

考得好,欣喜!增强信心,聚力发起高考冲刺,并把这种胜利的信心带到高考考场上。

考得不够如意,没事!找问题,解决!相信自己,找到那块让自己考试时松动的垫脚石,把它堆砌严实,保证自己高考借力攀高时,稳稳当当。

从积极的角度看,“二诊”对于高考,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任何阻碍冲刺高考的“二诊”因素,你都要把它转化成有利因素;任何与“二诊”相关的消极念头,都要用积极乐观的信念去替代。

孩子,记住你最好的状态,最好的成绩,最好的愿景,马上行动,去做一切有利于高考的事!

高考加分!奇迹来自坚持!坚持源于自信!高等学府的殿堂有一张课桌为你虚位以待!

谨以此文致敬高三!致敬可敬的老师!致敬辛劳的家长!

2021年4月18日星期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