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64

64.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安易持”——其安,就是平常,日常。一种学问,如果不能化在平常里,那就很难持续下去。现在和柯小刚老师学习书法,老师提倡的就是一种日课式的,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日常书写。不把每天的书法练习看作是一种任务,或者是每天要去达成什么目标去做的努力,而是书写就是我们的日常,和吃饭一样的日常,成为生命、生活的一部分,以书写修身,体道。这样的一种日常书写,就容易持续下去。那么,我们做很多事情也是可以有这样一种日常性,不把它从我们的生活中独立出来。

安,于一人而言,是内在安定之时,我们内在越安定,我们越能持之以恒做事情。这叫做,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把“安”扩大,整个社会如果安定的话,那种好的生活状态也就容易保持,所以圣王都追求天下平,这就是“其安易持”之谓。

你看,道德经里的一句话,就如同孙悟空的金箍棒,可大可小,小不可见,大可齐天。静可镇海,动可卫道。

好,有了这个“其安易持”,就有了一个想要守护、珍视的东西,那么本章也就是要守护这个“天下之安”。所以很自然地就有了下面这句“其未兆易谋”。就在这个天下处于安定的时候,要有忧患意识,提早做出谋划。

其未兆易谋”——兆,征兆,苗头。事情还没出现苗头的时候,就开始谋划了。我们前面说过啊,“福兮祸之所伏”啊,这就是事情发展的规律,知道这个规律,提前做准备啊,这就能避免临事的时候准备不足。

这个谋啊,就是谋划,提前做准备。并不能阻止事情发生。很多事情,就像衰老与生病与最后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事情由盛转衰,这也是必然的趋势。天下太平真好,但是不可能永远太平下去啊。我们明了这种趋势的时候,提前做准备,事到临头,不会错过最佳解决问题的时机。所以后面讲啊“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就是这个道理,在事情未发生的时候做准备,事情发生了,在事态没有蔓延的时候,及时解决问题。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脆,脆弱。微,微小。事情在脆弱和微小的时候,是容易解决的。问题一定要它发出来,不能郁着,压抑着,这是常理,所以,一定要发出来。但是呢,发出来就要找准时机,及时解决,越早解决越容易。刘备在死前,向他的儿子说的一句话很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就是在小事上把握好善恶之趋势,为善去恶,这个趋势不变,终有成就。所以就接着下一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也好上一章的“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对应上了。

如上,就是事情的发展之道和问题的解决之道。如果我们做事情,能都顺应这个规律,就是无为之法,不顺应,自己想咋滴咋滴,执着于自己的成见,定见,这些就是有为之法。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为者,执者,都是不顺应道的人,行有为之法的人。结果做事情往往费劲,还不容易成功。所以“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很多人做事情,就差最后一口气,功败垂成,可惜啊。

“几成”,极为接近成功,就是没有把握好这个时机,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我们修行不也是吗,一个念头之差,就入了邪路。所以孔子也提倡中庸,“发而皆中节”,时时在中道中。没有到最后一刻啊,就不要松懈下来——“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真修行,就是一以贯之,内外一致,慎终如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圣人做哪些常人看不到的事,解决了问题,人却不知道其功劳。这样的事情,一般人是不做的,落不到名,落不到利的,不做。而圣人,却不这样想,这是大利啊。圣人不求名不求利,但求天下安。所在在治理天下上讲求“不贵难得之货”。而商业社会,就是贵难得之货,物以稀为贵,有权有势有钱人占有之,这是远离圣人之道的。

一般人之欲求,就是功名利禄,酒色财气。而圣人所贵在生命本身以及安天下之道,在于天地人的自然和谐。

所以圣人所学,也是在学道,学安天下之道,学天地自然的奥秘与规律。而不去学那些计谋智巧。

苏轼在某方面是有这样的见识的——“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复众人之所过”,这个复,就是返回,应于“反者,道之用”。

整个社会的欲求和所学,在圣人看来是“过”的,过头了,不知返回根本,不知返回自然之道,清净之道。所以老子说——“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圣人,就是这样,知道自己的位置,知道做什么,合于道而动,不合于道而止。这就是圣人的内圣外王的学问,内圣为根,协调好天地人三才之道,自然能安天下。

(0)

相关推荐

  • 《老子》四章 教案

    <老子>四章[学习目标]1.了解老子及其作品<道德经>.2.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基础知识.3.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学习"以喻说理&quo ...

  • 老子第六十四章解读: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於几成 ...

  • 《道德经》64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 ...

  • 小国寡民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80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小国寡 ...

  •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9

    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有没有"无怨"的人?   孔 ...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81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言,信实, ...

  •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7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

  •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8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关于& ...

  •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6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 ...

  •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5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是生产者,其生产出的 ...

  •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4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上一章讲"天网恢恢,疏而不失&quo ...

  •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道德经》闻风悦记No. 73

    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