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教的现代新命》读书记①

买此书,是因为写作者的原因,听了柯老师讲的课,乃至参与了古典书院的学习。因此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好奇和探索欲。

好奇什么呢?好奇一个学院派的学者,是如何研究传统文化的,好奇古和今,中和西,文和质,学院和民间,是如何会通,是如何相辅相成的。这份好奇,就有了强烈的探究欲。

这份探究欲里,又包含了我自己的在传统文化学习实践和生命探索以及如何更好更为直接地利于人、利于世的人生命题。

遍观柯老师的书,我选择了《古典文教的现代新命》。这是和我的好奇与探索最为契合的一本书。

陆陆续续读了两个月的时间,到现在读到了西方现代性的哲学反思一篇章。这是对我而言,比较晦涩的一篇章。是我的知识体系里的比较薄弱的环节,可以直接的说是空白。因而上周,我买了另一本书《尼各马可伦理学义疏》。现在还没有开始看这本书。要等到古典文教这本书看完了,消化吸收差不多了的时候,再去看这本书。以求逐步补足我在西方古典文化的缺失。

柯老师在书中,反复提到的几个重要的点。

一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里引出了柯老师一直致力于的文质史观。从文质循环往复,螺旋进步的角度,阐释各家,又回到儒家的中庸之道。

文质,向上追溯,是殷文化的重质,野性的一面。周文化的文的一面。郁郁乎周文,吾从周。

二是微言大义。

春秋微言。也带出了春秋三传。又从论语和春秋的相互补充和相互发明中,对微言大义做了新的疏导。也是论语和春秋研究的又一条进路。

三是王道与通三统

古典文教,也是政治哲学,不仅仅于学术。而这个政治哲学系统构建的是王道系统。内圣外王。王道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王道是通三统,通天地人三统。化到政治而言,也是夏商周三统。

而历朝历代的政治沿革,都要回到王道,回到通三统。而不同的时代,通三统又有时代的新意。这就说到了第四个要点。

四是古今通变

古典文教的现代新命,本质上就是古今通变的问题。这里涵盖了经学与史学的古今之变,政治,伦理,教育,中西文化的通古今之变。从这个古今之变中,可以看到隐于其后的大道绵延千年不绝之势。

五是中西之会通

这一点是需要特别拿出来来谈的。这里涉及到格局的问题。西方文化源流的探究,对当代文化形态的认识,是非常关键的。

六是切身践行

古典文教,不是空乏的道德说教,而是上追太古,下切今朝的大道。是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的。书中也从书画,中医,诗歌的切身学习与体会,讲古典文教。

柯老师的这本书,不是知识性的书本。而是打开读者的思路,把散落在古今,中西,内外的精华,整合起来,发生新的变化。也是治学路上的方向标,指导学习研究的方向。

书本和读者的关系,就如同古与今的关系。同样,西方经典对我而言是生疏的,到时可学的,路是向我敞开的。那么学术与生活,自学与求学,自立与立人,自利与利他,同样如此。总而言之,需会而通之。

跳出这本书,其实从整体来看,就是古、今、人之间的融通。

古,也不一定都是高尚的,伟大的,理想的。但是古典文化追溯到夏商周,我们去发现那些光明而一直持续不灭的部分,这是我们要传承、守护的,也是通古今之变所要理清的。而这份光明,一者启发民智,二者是导向万民的幸福。

今,是立足的当下。也是一个时代的风气,也是需要体认的。要看清楚现实,身边人的生活现状。我们要体认的,不是人民大众这种笼统的概念,而是身边的可看可感之人,是这个社会、世界一部分人正在遭受的苦难。这些比任何的理论来得重要。

古与今,是梳理文化的源流、发展,而承载这些的,是人。

火镬冰河之地,变作香林,

饮铜食铁之徒,化生净土。

若是个汉,不顾危亡,单刀直入。

八臂哪吒拦他不住。

纵使西天四七,东土二三,

只得望风乞命。

设或踌躇,也似隔窗看马骑,

贬得眼来,早已蹉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