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松书院曾是浙江省的最高学府,其规模曾颇为宏大,拥有仰圣门、明道堂、大成殿、毓秀阁、万松门、毓粹门、“万世师表”平台、羌容岩、可波亭、石匣泉、有美堂等建筑,尤为壮观的是原书院大门处立有品字形排列的3座石牌坊。但是由于年代久远,缺乏维护修缮,自清末停办后几经荒圮一个多世纪,万松书院的建筑湮没殆尽。在热心于杭州历史文化遗传保护的各界人士的呼吁下,自1999年至2002年10月,杭州市政府在遗址上按明式1日制重建了占地约6万平方米、院内建筑面积1 600平方米的万松书院,使万松书院又重现了500多年前的“名校”风采。著名的“品”字形排列的三座石牌坊全部复建重现昔日壮观宏丽的面貌。
从万松书院的主入口拾阶而上,远远地就可以看到万松书院的“品”字型石牌坊。
这三座牌坊的排列和上面的题刻,都有着深刻的寓意:牌坊的阳额分别代表书院历史上的三个重要时期,即明代万松书院时期、清代太和书院时期和敷文书院时期。牌坊的阴额多为对孔子的赞语:“德侔天地、道冠古今”赞颂孔子的贡献如同天地一样博大,孔子的主张从古到今都是最好的。“太和元气”赞颂孔子的思想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样。
中间石牌坊。三坊皆为三间四柱石坊,歇山顶,翘角凌空,坊脊两端堆塑龙首鱼尾的“鱼化龙”造型。
牌坊上面有竖匾额,无字。
主牌坊高9.22米,正面为姜东舒题“万松书院”,文字上面是双龙戏珠浮雕。
文字下面双师戏球
上面是鲤鱼跳龙门,下面是疯传牡丹。
上面是松鹿图,下面是鸳鸯荷花——百年好合图。
柱子前后均嵌有雕饰云纹的抱鼓石
中间石牌坊背面(网络下载图片)
背面为马世晓题“太和元气”。
“太和元气” 是赞颂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样
文字上面是凤穿牡丹浮雕,文字下面是仙鹤麒麟浮雕。
上面是鲤鱼跳龙门,下面是仙鹤荷花。
三座石雕牌楼均为四柱三间三楼庑殿顶.大小额枋上均高浮雕和镂空透雕花卉、瑞兽、祥云等图案。
西侧牌坊高7.8米
正面为沈定庵题“敷文书院”
文字上面是凤穿牡丹浮雕,下面是双狮戏球浮雕。
上面是牡丹花,下面是喜鹊莲花——喜事连连。
上面好像是芍药,下面是喜鹊登梅。
西牌坊背面
背面为林剑丹题“道冠古今”
文字上面是凤穿牡丹浮雕,下面是仙鹤麒麟浮雕。
下面的雀替是龙头鱼尾的“鱼化龙”,就是喻示学子只要一心向学,就可脱胎换骨,从一条普通的鱼变成天之骄子、人中龙凤。
上面是梅花,下面是牡丹花。
上面是梅花,下面是喜鹊登梅。
书院三座石牌坊呈“品”字排列意为:做人要有人品,为官要有官品。
文字上面是凤穿牡丹浮雕,文字下面是双师戏球。
上面是竹,下面是牡丹。
上面是梅花,下面是喜鹊登梅。
背面为吕迈题“德侔天地”
“德侔天地、道冠古今”是赞颂孔子的贡献如同天地一样博大,孔子的主张从古至今都是最好的。
文字上面是凤穿牡丹浮雕,下面是仙鹤麒麟浮雕。
上面好像是桂花,下面是喜鹊荷花。
上面石榴,下面可能是芍药。
“品”字型石牌坊一直往上走,前方就可以看到第一进仰圣门。
仰圣门旁是原杭州市常务副市长、后来担任政协副主席的马时雍卸任后于2002年秋天撰写的《万松书院重建碑记》。
钱塘、仁和自古乃重教兴学之地,逾千年来群英荟萃,人才辈出。明弘治十一年(公元一四九八年)浙江右参政周木于南宋报恩寺旧基创建万松书院。清康乾盛世,书院几经修葺,盛极一时。康熙赐额“浙水敷文”,故易名敷文书院。清末,书院搬至城内,万松岭旧址古迹留存至今。
仰圣门是万松书院的主要建筑之一。“高山仰止”取意于马迁《史记》中对孔子的赞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表达学子对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尊崇和敬仰。仰圣门是提醒人们步入书院必须衣冠整齐、心怀崇敬的礼仪之门。
仰圣门楹联:宋岭仰弥高,百仞高墙,居仁辅义;杏坛瞻在迩,一堂弘诵,扢雅扬风。王翼奇题敷文书院仰圣门。
仰圣门门额“高山仰止”,祝遂之书。祝遂之,1952年11月生。198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书法专业,获硕士学位。西泠印社社长沙孟海先生的助理。
金甡,字雨叔,号海住,仁和人。少时即以勤学著名。乾隆七年(1742)被钦定为状元,任侍讲学士。乾隆二十年(1755)起任太子詹事府詹事,辅导诸皇子。在詹事府十余年中,诸皇子“皆重公之品学”。乾隆三十年(1765),奉命督学江西,次年升任为内阁学士,后升任礼部侍郎。乾隆三十九年(1774)秋,因病还乡。乾隆四十五(1780)年前后任敷文书院山长。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帝第五次巡临书院时,迎送有功,受到赏赐。乾隆四十七年(1782)病逝。他生平“廉俭方正,处事无巨细,井进有法度“。著有诗文数十篇。
抱鼓石
89岁的台湾著名诗人洛夫手书诗碑《根》:根。非茎,非叶,非花,非果实。之能如此安于孤寂,安于埋没,安于永世的卑微。是血,是盐,是家,是乳汁。大地吮我,喂我,腐朽我又重创我为茫茫的时间。这首《根》,意寓着万松之根、西湖之根,乃至中华文化之根,突出了生命之根与大地母亲,还赋予了时光的永恒。
洛夫(1928.5.11~2018.3.19 ),原名莫运端、莫洛夫,衡阳人,国际著名诗人、世界华语诗坛泰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者、中国最著名的现代诗人,被诗歌界誉为诗魔。现聘任北京师范大学、南华大学、华侨大学、衡阳回雁诗社名誉社长。1938年举家从乡下迁居衡阳市石鼓区大西门痘姆街,就读国民中心小学。1943年进入成章中学初中部,以野叟笔名在《力报》副刊发表第一篇散文《秋日的庭院》。1946年转入岳云中学,开始新诗创作,以处女诗作《秋风》展露才情。1947年转入含章中学,与同学组成芙兰芝剧社和芙兰芝艺术研究社,自编自演进步节目。1949年7月去台湾,后毕业于淡江大学英文系,1996年从台湾迁居加拿大温哥华。
朱熹(1130-1200),南宋婺源人,为二程四传弟子,是理学之集大成者,被后人视为儒学正宗。《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等著作颇有名。其博览和严谨的学风对后人影响很大。曾在白鹿洞等多处大书院执教。其“白鹿洞书院揭示”被后人视为办学圭臬主张学问在于创通经义,而精神之所寄则在学院。大儒、理学家。道德文章教化后世,为后人所敬仰。人格学问均为人之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