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远古走来——为什么华夏人多是铲形门齿?】
135)
前述以多少次说到华夏人的铲形门齿,现在必须得说说它了。
华夏人的铲形门齿,已经成为非洲人类起源说不能逾越的障碍,一道跨不过去的坎。不管中科院院士吴新智在大的场合讲过多少次,在世界范围都得不到基因学家的回应。基因学家先进到可以凭基因判断万年前古人类的毛发颜色、皮肤的颜色、眼珠的颜色,却无力回应为什么只有华夏人是铲形门齿。
即便在混血的情况下,据调查资料揭露,黑种人和白种人的铲形门齿也不足5%,而黄种人什么调查下也不低于85%。完全可以确认,如果排除混血,就只有黄种人才有铲形门齿。这就和腋窝狐臭一样,应该和没有混血的华夏人无关,这是高度农业基础上的进化结果。
华夏人的铲形门齿,是远古以来一以贯之。所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说,中国土地上的古人类的事实都说明俱有铲形门齿的“现代人的体质特征早已出现在东亚古老型人群中”。这或许就隐含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告诉人们它们之间有很长时间的进化环境是不一样的,应该包括自然的水土状态与人文的生活方式的不同环境。
米国曾经传出一个很令华夏人吃惊的有关生活方式的区别,就是不吃谈水鱼。于是,就听到密西西比河的淡水鱼泛滥成灾的消息报道。公元2018年以“密西西比河鲤鱼泛滥成灾 华人加工鱼肉解难题”报道了这件在华夏看来的奇闻。米国人分不清淡水鱼品种,统统叫“亚洲鲤鱼”。原文这样说:据米国媒体报道,10年来,亚洲鲤鱼物种入侵密西西比河,破坏生态平衡,一直是米国政府亟待解决的难题,一位中国女移民在肯塔基州建立的鱼类加工厂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主力军。
两河渔业公司业务经理杰夫·史密斯说:“我第一次和安吉女士交流的时候,我说,我要知道这些亚洲鲤鱼什么味道。因为小的时候,我们被告知这些是肮脏的鱼,踩在他们头上,不要吃,太多刺了,很不好。”米国人为什么不食淡水鱼?原因就是“太多刺了”。因为他们是欧洲或非洲来的为主,原住地民众都不食多刺的淡水鱼,无论吃生鱼,还是做熟食。
也就是说,黑种人白种人,几乎都不食淡水鱼。非洲,陆生动物提供足够的肉食,几乎无须吃鱼。当然,他们也就不知鱼刺之苦。各种海鱼刺少,白种人都以只食海鱼。
华夏没有不食多刺淡水鱼的条件,因为华夏人是从云贵川内走出来的,那里能用来来食用陆生动物不多,淡水鱼类是很重要的补充。云贵川大小水体众多,鱼产量丰富。华夏人是吃鱼的行家,其中烹调后味道鲜美,鱼刺最多,分布最广,有水就有的鱼类,首推就是鲫。鲫鱼除胸部外,大多的其余部位鱼刺都很多,没有相当功夫,那是无法品尝鲫鱼的鲜美。
食海鱼肉与吃四条腿肉,和食满身是刺的淡水鱼,对门齿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前者不过多要求灵巧,却要求力度,自然就不能薄,所以他们多是锛形门齿;后者要求正好和前者相反,力度其次,要的就是灵巧,自然就不能厚,厚不灵巧。这就是形成华夏人铲形门齿的基本原理,华夏人的铲形门齿就是由漫长的远古时间里吃多刺的淡水鱼进化出来的。
光有淡水鱼,还是不可能铲形门齿的,还必须有相应的条件。尽快过吃生鱼阶段,就必须吃熟食,那自然就得有火。云贵川不缺满身是刺的鱼,华夏更不缺悠久的用火技术,铲形门齿形成的条件就具备了。免不了还要一问:怎么就食满身是刺的鱼,能吃出铲形门齿?
食过鲫鱼的会有体会:多刺的鱼肉不能吞,放入口内,第一步是舌尖检查刺的情况。会把鱼肉顶在门齿后,在双唇配合下,肉汁会被挤出一部分。舌尖再一顶,顺门齿后背滑入上下门齿间,被轻轻咬住。肉汁再次被吸入,鱼刺会被舌尖紧贴门齿前缘轻轻推出,在双唇的配合下,鱼肉被剔尽,刺被“滤”了出去。吃一次鲫鱼,可能得几十次重复这个过程。
大家都知道,缺门齿的人是无法吃有刺的鱼。吃鲫鱼时,可以觉察出整个过程中,唇舌齿互相配合,门齿起着连接唇舌承上启下的作用。显然,过厚的齿背不能胜任这件工作。
铲形门齿是高度农业基础上的进化结果。远古云贵川的狩猎活动较少,很多都是淡水捕鱼活动。华夏人有铲形门齿,可以灵巧地食用这些鱼,文中有多处涉及铲形门齿的内容。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