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详解全肩关节置换手术的手术过程

术前准备

1.了解病人肩部疼痛的程度,以确定手术指征。对疼痛性质加以分析、鉴别,排除颈部疾病所致疼痛及功能障碍。

2.查体应从颈部开始,详细了解肩关节功能障碍的程度。检查肩袖组成、三角肌的肌力,必要时用肌电图鉴定。对肩锁关节亦应仔细检查,以判定是否一并做成形手术。

3.术前拍摄标准正侧位X线片。在肩胛骨平面上,肩关节内旋、外旋、中立位的后前位X线片可较好地显示肱骨头病变。侧位片可清晰显示盂肱关节间隙和关节软骨受累情况。CT及MRI将为术前了解肩关节病变提供更多的资料。

4.术前1d静脉应用抗生素,准备皮肤。

麻醉和体位

多在全身麻醉下手术,也可用斜角肌间沟阻滞麻醉。

手术台头端升起30°~40°,病人呈半坐位。头部用头托支撑,患侧肩部位于手术台上角处,以便术中上臂活动。肩胛骨下垫沙袋,抬高15°。上肢消毒,无菌巾包裹后放于手术台侧架上。

手术步骤

1.切口  自锁骨前缘,经喙突,沿三角肌前缘,止于三角肌的肱骨止点,长约10cm(图3.16.4.1-3)。

2.用头静脉来确认胸大肌、三角肌间隙。直视下分离三角肌,于肱骨干的止点切开其前部,防止损伤腋神经分支。将头静脉与三角肌一起牵向外侧,切开胸大肌止点的上1/3。如胸大肌挛缩,可将其止点完全切断,但需注意勿伤及其下方的肱二头肌长腱(图3.16.4.1-4)。与胸大肌三角肌间隙平行,切开胸锁筋膜,向上至喙肩峰韧带。结扎位于喙肩峰韧带前缘的喙肩峰动脉肩峰支。将肱二头肌短头及喙肱肌牵向内侧。

3.切开喙肩峰韧带,检查肩锁关节。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可用骨突切除或Mumford锁骨切除术。一旦做了锁骨外侧端切除,需重建斜方肌及三角肌的止点。上臂外展25°,将三角肌用纱垫保护后,进一步向外侧牵开。切除部分肩峰下滑囊壁,清理肩峰下间隙。

4.将肩关节屈曲,外旋,结扎位于肩胛下肌下缘的旋肱前血管。在切开肩袖之前,屈肘90°,试将肩关节外旋。如外旋无受限,于小结节内侧1cm处切开肩胛下肌腱及关节囊(图3.16.4.1-5)。由于长期固定及病变,多数病人外旋受限。如被动外旋<30°,则需延长肩胛下肌肌腱。切断肩胛下肌腱前半份后,转向水平平面向内侧切开至腱-肌结合部。将肩胛下肌牵向内侧,沿关节盂内侧切开关节囊,上至肩袖间隙上界,必要时可延长至喙突基底部。保留关节囊在肱骨的附着,备作肩胛下肌延长用(图3.16.4.1-6)。如此可延长肩胛下肌2.0cm,且不影响肩关节的前方稳定性。

5.外旋、后伸、外展,使肱骨头脱出。清理滑膜、滑囊及游离体,修整肱骨头边缘的骨突,以确定关节面边缘。清除肱骨头下方骨突时,注意避免损伤腋神经。参照肱骨头假体围领的位置,确定肱骨头截骨的高度及角度,一般与肱骨干纵轴成50°(图3.16.4.1-7),过多切除肱骨头将影响肩袖的张力,并可能造成大结节的撞击。人工肱骨头要高于大结节且后倾30°~40°(只有在陈旧性肩关节后脱位时,才可将肱骨头后倾角减少至中立位),以增加关节稳定性。截骨方向为肱骨外旋35°,垂直于水平面(图3.16.4.1-8),用宽骨刀或电锯由前向后截除肱骨头。切除的骨量不要太多,应仅切除肱骨头的关节面部分。这一过程中,要避免损伤大结节及其前方的冈上肌腱、肱二头肌长腱。再进一步清除肱骨头下、后方的骨突。对肱二头肌间沟的骨突及肉芽组织也要清理。根据所使用的假体的工具进行扩髓和锉髓,扩髓进针点应在肱骨头截面的偏外侧,在肱二头肌沟后1cm。多数病人肱骨较疏松,需防止骨折。插入试模(图3.16.4.1-9),检查假体高度,后倾及头厚是否合适,挑选与截除的肱骨头高度匹配的肱骨头假体型号。去除试件。

6.上臂外展,松弛三角肌。置一拉钩于肩胛盂唇后方,将肱骨近端拉向后方,切除关节盂唇,但要保留肱二头肌长头止点(图3.16.4.1-10)。在关节盂前方及下方安置Darrach拉钩,以保护腋神经并进一步显露关节盂。用Cobb剥离器清除关节软骨。

检查肩胛盂有无磨损和骨缺损,去除残留的肩胛盂软骨。通常肩胛盂后方破坏,需要把肩胛盂前缘磨深以重建正确的倾斜度,多数公司的工具中备有关节盂磨锉,但对于较紧的关节用高速磨钻可更好地磨出关节盂面。去除软骨时应确保不超过软骨下骨,因为关节盂假体需要完整的软骨下骨板支撑。不论肩胛盂假体是靠龙骨突还是栓固定于关节盂穹隆,假体都应放于喙突基底下的中央,以减少肩胛颈穿孔的危险。比如后缘磨损明显时,如果前缘没有降低,则假体将过度后倾,会发生肩胛颈前缘穿孔,如果肩胛颈穿孔,在填充骨水泥前,从切除的肱骨头上取骨松质填于骨缺损,防止骨水泥渗出,避免对肩胛下神经造成热损伤。为牢固固定和减少松动的危险,肩胛盂假体必须牢固安放于肩胛盂的软骨下骨上,不能有任何摇摆,关节盂假体安放位置差时,不能用骨水泥调整。使用骨水泥前,用脉冲冲洗清理关节盂穹隆,去除骨屑和血液。把浸有肾上腺素或凝血酶的纱布填入骨槽或钉孔内进行止血。在骨水泥固化的早期填充骨水泥,然后用血管钳把纱布塞入骨槽或钉孔,对骨水泥加压,重复此过程3~4次,只在骨槽或钉孔内放置骨水泥,而软骨下骨上不放骨水泥。插入关节盂假体,用拇指持续加压直到骨水泥硬化,也可用公司配备的把持关节盂假体的加压器械。

如果肩胛盂有骨缺损,则需要植骨。缺损分为轻型、中央型(较大的腔隙缺损)、边缘型或节段型。中央骨缺损最多见于类风湿关节炎,可在肩胛盂中央钻一骨孔,判断肩胛盂颈的深度,深度<1cm者必须植骨,通常用取自肱骨头的骨质进行局部植骨。后侧边缘型缺损可不植骨,通过前倾肱骨假体来抵消肩胛盂增大的后倾,使二者之和为30°~40°,也可用磨钻磨低较高的边缘来匹配较低的边缘,缺损较大时,可植骨或用大号假体。Dutta等根据关节盂磨损的程度,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方法:1~2mm的轻度磨损,把较高边缘磨低以匹配较低边缘;3~5mm的磨损,磨低较高边缘,但后倾稍大,通过股骨假体前倾来调节;>5mm的磨损,植骨并用螺钉固定或用大号假体。

如果用骨水泥固定,按标准方式准备肱骨髓腔,用脉冲冲洗并擦干髓腔,用骨水泥枪和骨水泥塞对骨水泥进行加压。为重建三角肌的张力,避免肩部不稳和肌力弱,必须选择高度合适的肱骨头。肱骨头复位后,肱骨头应能在关节盂边缘上前后移动约肱骨头直径的50%。肩胛下肌必须足够长,以便重新附于肱骨,选用的肱骨头型号应使外旋达到满意的程度。

7.检查有无肩袖损伤,小的肩袖撕裂可用边-边或端-端缝合来修复。多数肩袖撕裂,通过肌腱松解后,可再重建。如果肌腱不能进行充分游离,可将肩胛下肌上半部及小圆肌腱向上转移来闭合缺损(图3.16.4.1-11)。

8.在肱骨上钻孔,并预置肩袖缝合线。老年人常规用骨水泥来固定人工肱骨头,青壮年肱骨近端骨质良好可做紧压配合(press-fit)固定,屈肘,以肱骨内、外上髁平面作参照,使肱骨头假体后倾30°~40°,或使人工肱骨头柄上的固定翼恰位于肱二头肌间沟的后方,以此来保证人工肱骨头后倾(图3.16.4.1-12)。在中立位,肱骨头应指向肩关节盂,并稍高出大结节。

9.肩关节复位。检查肩关节的活动度及稳定性,上臂置于中立位,人工肱骨头应指向肩胛盂中心。如倾斜角适当,上臂应可外旋90°而无脱位或半脱位。牵引上臂,以检验三角肌张力。彻底冲洗关节腔。

10.缝合肩袖之前,须检查肩胛下肌的滑动度。由于病变影响,肩胛下肌常在喙突基底及颈部粘连。修复前,应松解粘连。一般仅修复肩胛下肌,不缝合关节囊(图3.16.4.1-13)。如肩胛下肌挛缩可行Z形延长。缝合肩袖时,应将上臂外旋40°,用不吸收缝线闭合肩袖间隙,内翻缝合,使肩峰下间隙无线结(图3.16.4.1-14)。安置负压引流管,缝合胸大肌三角肌间隙。闭合切口。

术中注意要点

除与其他人工关节置换手术一样,严格无菌技术、脉冲冲洗创口、安置负压引流等外,一定要认识到术后肩关节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肩袖、三角肌等软组织结构。这一观点应贯彻于手术中。包括尽可能避免游离三角肌,牵拉时,要将三角肌、肩胛下肌保护好,以期术后尽早恢复功能。肩胛下肌挛缩需延长,以克服外旋障碍。对肩袖撕裂要进行修补,注意保护腋神经。人工肩胛盂安放在中立位,不得有倾斜,其背部与肩胛骨要紧密接触,注意骨水泥应用技术,减少肩胛盂假体松动。肱骨头截除高度、角度(包括与纵轴的夹角及后倾角)要准确,以维持肩周结构的正常张力。当病变广泛时,不要忽略肩锁关节结构的处理。

术后处理

1.静脉应用抗生素。

2.负压引流管视引流量于3d内拔除。

3.用三角巾及绷带将上臂固定于胸壁4~5d。肩袖难以修复的病人则置于外展、稍外旋位,用支架固定。

4.术后康复对关节功能及稳定至关重要。不同的三角肌及肩袖条件,康复目的及计划亦不同。肌肉完好或虽经剥离,修复后仍有良好功能者,可望恢复全部功能及活动。康复分3个阶段。首先进行局部热疗及被动活动;第2阶段为主动活动;第3阶段为进一步的肌肉牵拉及抗阻力练习,其中以恢复三角肌前部及外旋肌的功能最为重要。具体康复方案见表3.16.4.1-1。

全肩关节置换手术的主要并发症

1.人工肩胛盂松动  多数人工肩关节置换病人术后X线片上可见人工肩胛盂周围有透光带,但大多无症状或不加重,不需手术翻修。对于这一现象尚有不同认识。因多数病人术后即刻X线片已有此透光带,故强调用骨水泥固定肩胛盂假体之前,应清除肩胛骨髓腔内的骨质并保证骨髓腔干燥。这在术中不易达到,可将一块骨水泥先填入骨髓腔内,在其变硬之前取出,借以粘除骨屑,然后迅速另充入骨水泥。

2.肱骨骨折  由于病变固定,肱骨常有骨质疏松,扩大髓腔或插入假体可能使其折断。一旦骨折,可更换长柄人工肱骨头来固定骨折。

3.脱位  术后脱位可在全麻下进行闭合复位。

4.盂肱关节不稳。

5.全肩关节置换术失败的处理

(1)人工肱骨头置换术。

(2)肩关节翻修术:文献报道初次肩关节置换术的翻修率为5%~10%。主要指征为解除疼痛。恢复肩关节的活动、肌力、功能和稳定属次要目的。翻修手术最常见的原因是关节盂假体松动,通常需取出假体。由于文献报道较少,肩关节翻修术的效果还很难确定,一般认为非限制性肩关节置换术的翻修效果不如初次关节置换术。Conner等报道50例肩关节翻修术,优良10例(20%),满意21例(42%),不满意19例(38%)。效果最差的是肱骨近端骨折的关节置换病人,只有33%的病人效果满意。Arroyo等用组配式假体翻修了17例,优良2例,满意7例,不满意8例。

(3)关节切除成形术:对于耐药性感染、顽固性疼痛、骨量广泛丢失或软组织不允许再次植入假体的病人,可考虑行关节切除成形术。关节切除成形术可有效缓解疼痛,但因丧失了肩关节的支轴,活动度和功能的恢复一般较差。

(4)盂肱关节融合术:盂肱关节融合术适合肩关节置换术失败伴严重骨丢失,慢性低度感染,多次关节翻修手术失败,顽固性不稳,或肩袖、三角肌或喙肩弓广泛缺失。

文章仅供参考,不作为临床依据,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桑迪医生疼痛大讲堂

扫一扫参与课程更精彩

扫一扫参与课程更精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