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与什么有关?
早上无意间翻到一篇消息,一武大博士后自杀。说实话,看到这种消息我是非常心痛的。博士学位获得的难度是超乎很多人的想象的,可是既然能把那么难的骨头啃下,还有什么山头不可逾越?
笔者又想起自己的姥姥。她一个字都不认识,还有母亲,以及母亲的姨娘和两个姑姑,她们都不识字。但是,这些人中最年轻的是母亲,也要71岁了,姥姥91,其他都是八十加的老人。为什么这些人都能健康长寿,而受了顶尖教育的人却选择自杀?当然,这两个例子都属于极端,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是既没有博士学位,也不一定能长寿到九十岁。
那么,幸福到底与什么有关,或者生命的质量与什么有关?当然,这里活得久和幸福是两个概念,早点解脱和生命质量差也不能划等号。
一、和性格有关。
笔者认为一个人的幸福感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和性格有关。一个人性格的形成也是多方面的,不管是家教、学校教育还是遗传,还是个人习惯,这些都塑造了一个人的性格。不管是外向还是内向,都有优点,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相对来说,外向型的人更奔放,更张扬,而内向型的人更内敛,更含蓄,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另外,没有一个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保持单一的性格,在不同的场合下会 有不同的呈现,还有与当事人的身份有很大的关系。即使一个奔放张扬的外向型的人在非常严肃庄重的场合也会表现得含蓄和内敛。个人认为,相对而言,内向型的人更倾向于自我问题的解决,钻牛角尖的几率高于外向型,而外向型人更倾向于求助。据说,自杀的博士可能就是对自己的某些缺陷不能接受,这其实也是钻进了牛角尖。当然,科学研究可能也是这样,越是通识科学涵盖面越广,越是精尖技术对某个点研究得越纵深。
二、与原生家庭有关。
第一点提到性格的形成与家教有关,是的,有很大关系。一个基因中有奔放元素的人也可能因为严厉的家教而被收起,从而导致不断的冲突。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最重要的场所,是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地方,好的家庭环境可以成就一个人,坏的家庭环境也可以毁灭人。几乎所有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当然,个例也很多)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能幸福,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观点一致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性格会比较平和,不易情绪波动大。有矛盾的夫妻一定能培养出叛逆的孩子,因为夫妻所有的负面情绪都会在孩子的心里累积,最后在孩子有能力说不的时候一定会变本加厉还给父母。要想培养出幸福感的孩子,父母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这里只想强调一点,那就是夫妻双方一定要观点一致,方法一致,要真正做到夫唱妇随,这是最佳的父母教育方式。千万不要把自己对对方的情绪都转嫁,尽管你只是更爱孩子,但是,孩子看到的是一种畸形。
夫妻恩爱是给孩子最好的爱的礼物,夫妻一方对另一方的嫌弃或者记恨都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太多人只是觉得为了孩子,忍着婚姻,而这样的伤害一点不亚于离婚。所以,明智的成年人如果真正爱孩子,请先爱自己的伴侣,因为成年人的夫妻模式就是孩子模仿的模子,就是孩子与异性相处的范例。一个男孩子会模仿他的父亲,同样一个女生的参照物绝对是她的妈妈。
三、与个人认知有关。
如果说原生家庭没有办法改变,性格也已经形成,那么还有一个因素可以起决定作用,那就是个人的认知。一个人一辈子做的事情充其量就是和自己的和解,不管是抗癌十三年的朱迅还是一度政府欧洲大部分疆域的成绩是,他们无非是和自己和解。朱迅因为在日本留学期间患重病,她妈妈只去看过一次,且只待了半个小时,所以,她对母亲是有强烈情绪的。而成吉思汗幼时一次又一次被欺负甚至差点致死的遭遇让他产生强烈的复仇动机,所以,在他后来征战过程中,几乎所有被攻下的城池都被烧杀抢掠。当然,他的谋略是让人佩服的,他的勇猛是所向披靡的,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一切的心理动机无非是这。
如果一个人能与自己和解,接纳自己,接纳原生家庭的伤害,接纳自己性格中的缺陷,那么,这个人也可以变得平和,变得积极,变得有幸福感。美好的世界是有有幸福感的人创造出来的,所以,有人考证兵马俑是活人的模样,万里长城的建造当时很多人是唱着歌进行的,甚至金字塔的建造者也不是被强迫的奴隶。
总之,个人粗浅认识,一个人的幸福感和性格有关,和家庭教育有关,更和一个人的认知有关。
培养出更多的有幸福感的人是一个做教师的最高尚的目标,前提是为师哲需有幸福感。
放下一些偏执,人生的道路会更宽广。放下一些恩怨,世界会更美好。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样我们的幸福感会更高,更多的人会更幸福,这样德高望重的人更能享受尊重和天伦之乐,学术高的人更能回报社会,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如此,岂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