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饼食文化漫谈

《水浒传》中,武松对武大郎说:“假如你每日卖十扇笼炊饼,你从明日为始,只做五扇笼出去卖;每日迟出早归,不要和人吃酒。”

小时候看《水浒传》,以为武大郎卖的炊饼就是烧饼一类的食物,比如我十分喜爱的锅盔。

实际上,宋代的“炊饼”是“蒸饼”。宋仁宗赵祯即位后,为避讳其“祯”字,人们将“蒸饼”改为“炊饼”。吴处厚《青箱杂记》中说:“仁宗庙讳祯,语讹近蒸,今内庭上下皆呼蒸饼为炊饼。”

所以,炊饼在古代就是类似馒头之类的食物。

饼食的来历

随着古代面粉加工技术的发展,饼食在中原地区迅速发展。

汉代刘熙在《释名·释饮食》解释说:“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所以,古人所说的“饼食”,就是以水和面,好像并起来的意思。

汉代时,饼的品种已有十多种,《释名》 中就有“胡饼、蒸饼、汤饼、蝎饼、髓饼、金饼、索饼之属”。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饼食的种类也不断增多。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录了多种饼食,包括蒸饼、汤饼、胡饼、烧饼等。

到了隋唐时期,饼食在古代就十分普遍了。由于黄河流域一带适合种植小麦,因此,以小麦制成的饼自然成为了人们的主食。唐代的长安,饼食文化十分发达,唐代的饼食商铺很多,比如长兴坊卖毕罗,辅兴坊卖胡饼等等。

常见饼食的类型

1.蒸饼

蒸饼又称为笼饼,也就是在蒸笼中用水蒸成的面食,比如馒头和包子。

汽蒸是源于中国的一种的食物制作方法。馒头包子的起源也与汽蒸方法的发展息息相关。在新石器时期,古人就已经发明了用于蒸制食物的工具陶甑,陶甑能够套在釜上使用,可以下面煮食上面蒸食。到了西汉时期,人们食用的蒸饼,做法就十分讲究,饼中常包有精美的馅心。

相传“馒头”曾称为“蛮头”,与诸葛亮南征孟获有关。北宋高承所撰《事物纪原》中说:“昔诸葛武侯之征孟获也,人曰:'蛮地多邪术,须祷于神,假阴兵以助之。然蛮俗必杀人,以其首祭之,神明飨之,为出兵也。’武侯不从,囚杂用羊、豕之 肉,而包之以面,像人头,以祠。神亦飨焉,而为出兵,后人由此为馒头。”

包子则源于宋代。在宋代,有一种包馅蒸制面食,称为“兜子”,它是只紧裹一下,顶部或攒成花状,只露出一点点馅料。

古代的馒头皮厚馅少,包子的皮薄馅多。古代的馒头只能是肉馅,包子的馅花样繁多。从外形上看,包子有圆形的肉包子、菜包子、红薯包子,还有三角形的糖包子等等。

2.汤饼

“汤饼”即需要用汤煮食的面食。在古代,包括面条、馄饨等等都属于汤饼。

汤饼是汉代到唐代长安人冬季御寒的常用食品。汤饼的花样很多,唐代有水引饼、索饼、冷淘等,唐代长安流行着索饼的许多种吃法,如羊肉索饼、鸡蛋索饼、榆白皮索饼等。其中最常食用的有鸡蛋索饼,其做法是把羊肉洗净切碎,加水煮成羹,然后以蛋清和面粉制成索饼,然后将把索饼放入豉汁内内煮熟,加入羊肉羹、调味品即可食用,与今天的羊肉鸡蛋面类似。

汤饼是我国古代主要的节令食品,古代有正月初一、六月六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生日等特殊日子食用汤饼的习俗。比如《世说新语》中说,魏文帝曹丕的女婿何晏皮肤非常白皙,人称“傅粉何郎”。有一年,曹丕在伏日吃汤饼,何晏用毛巾拭汗,人们才明白,何晏的皮肤白,是“天生丽质”,不是涂抹来的。汤饼庆生,有长寿之意。唐玄宗曾做过生日汤饼,唐朝去庆贺生日的人,自称“汤饼客”。

3.煎饼

煎饼是用各种油类炸、煎、烙、煮而成的面食,深受群众喜爱。

南北朝时期,煎饼在北方的食用就很普遍了。在唐代,煎饼是一种常见的食品,并且制作相当考究。

煎饼在节日习俗中有着重要角色。煎饼是唐宋时期传统节日“人日”(正月七日)的主要食品之一,《唐六典》说:“又有节日食科。谓寒食麦粥,正月七日、三月三日煎饼。”据说这种习俗与女娲的信仰有关,在整个黄河流域都有煎饼补天的习俗。人们用面糊摊成煎饼,补天时在院子四周及屋顶上摆上煎饼 ,然后一人手持一饼 ,在院中窗前转几圈,然后全家一起吃煎饼。

煎饼香酥脆爽的口感,让人食欲大增。五代时期的文人段维喜好煎饼,一饼熟就成一韵诗,被人们传为佳话。煎饼除可卷菜料而食外 ,还可以蒸、泡 、炒等各种做法,别有一番滋味。

4.烤饼

烤饼是指将饼人炉中烘烤而成,在古代又称熬饼,分汉饼和胡饼两类。在这一饼文化中,体现了胡汉之间的文化交流。胡饼上有胡麻籽,因此,胡饼又称“胡麻饼”。

《齐民要术》中记载了烧饼的制作方法:“面一斗,羊肉二斤,葱白一合,豉汁及盐,熬令熟,炙之,面当合起。”这种羊肉馅的烧饼,制作方法与西安回民坊的羊肉饼有很大相似之处 。

从汉至魏晋南北朝,胡饼一直是较为大众化的面食。到了唐代,不仅社会上层享用胡饼,在平民百姓中也十分受欢迎。《太平广记》中说:“求说道法,老人即以明珠付童子,令市饼来。童子以珠易得三十余胡饼。”贺知章住在长安的宣平坊,邻居有一老人有道法,有一次贺知章持一明珠至老人处,可见当时胡饼在长安城十分普遍。

大诗人自居易有一首《寄胡饼与杨万州》诗,其云:“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宋代时,胡饼仍然十分盛行,在东京的夜市上,甚至在宫廷大宴上都可以见到胡饼的身影。

烤饼的最大特点是携带方便,可以长时间贮藏,是古代旅人必不可少的干粮。

到了宋代之后,饼的含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非平面状的面食,无论是否包馅,都不再称为饼,并且在制作方法上,以烤为主,以蒸、炸为辅,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现在。

(0)

相关推荐

  • 在《金瓶梅》里 探寻食物的演变

    . 蒸饼不许有馅儿吗? 果仁是不是花生? 土鳖虫为什么变成了馎饦? 在<金瓶梅>里 探寻食物的演变 北京晚报 | 2021年09月08日 . 宗春启 在中国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食文化其 ...

  • 咬破历史的面皮

    "赴汤" 谷物粉面所制的各类食料,在古代文献中统称为饼,刘熙<释名·释饮食>中给出的定义是: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关于饼字的起源学界说法不一,先秦著作<墨子&g ...

  • 宋代的北食和南食

    文:朱瑞熙<中国烹饪>1985.11.P16 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在<食酪>诗中写道:"南烹北馔妄相高,常笑纷纷儿女曹.未必鲈鱼芼菰菜,便胜羊酪荐樱桃."(&l ...

  • 馒头小史

    眼下正是年根儿,所以每天都有讲究.比如: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春节,是国人最大的节日."二十九.蒸馒首",也是有典故的.国人蒸馒头的历史有多长?那就得看中国何 ...

  • 以意相石——管窥中国古代赏石文化由“形”向“意”的心路历程

    清初郑板桥曾在石画上题过一段文字,其中点到了米芾和苏东坡两位赏石大家的赏石观. "米元章(米芾)论石,曰瘦.曰绉.曰漏.曰透,可谓尽石之妙矣.东坡(苏轼)又曰'石文而丑'.一'丑'字则石之干 ...

  • 中国古代的葡萄酒文化

    中国的葡萄酒产业经历了从创建.发展到繁荣的不同阶段,我国古代对葡萄酒的文化较为重视.为此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分享中国古代的葡萄酒文化,欢迎参阅. 中国早期关于葡萄属植物的文字记载 葡萄,我国古代曾叫'蒲 ...

  • 中国古代服饰的文化表征

    在学术界,经常能听到中国古代服饰"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物化体现"一类的赞美.这些说法究竟是对中国古代服饰的随意夸赞,还是确实如此?让我们从中国古代服饰的几个 ...

  • 向往的课堂 | 阎步克、邓小南:《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教学大纲

    本期"向往的课堂"推出的是<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的课程大纲,由阎步克.邓小南老师讲授. 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 主讲教师:阎步克.邓小南 上课地点:二教203 上课时间:周 ...

  • 从法门寺出土秘色瓷看中国古代的审美文化

    八棱净水秘色瓷瓶 秘色瓷,中国传统制瓷工艺越窑青瓷中的精品,中国古代越州名窑(今浙江一带)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瓷器,简称"秘瓷"."秘色"一词最早出自晚唐诗人陆龟 ...

  • 从历史看中国古代饮食精神文化!

    说起古人的饮食文化,也是古人精神文化的一种体现,是人们的饮食活动实践(生产与消费)的观念史.精神史. 先秦诸子的饮食智慧 在夏.商.周三代,享受美食是奴隶主贵族阶级的特权."惟辟作福,惟辟作 ...

  • 浅谈中国古代玉项饰文化,古人比你时尚多了

    新石器时代颈饰 我国祖先在很早就开始佩戴颈饰,考古发现几十万年前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就已使用兽骨.兽牙.贝壳等串成的串饰,并用染料染成红色.据推测,当时人们在与猛兽的搏斗中发现失去鲜血就等于失去生 ...

  • 中国古代的数理文化的兼容表达方式与现代密码的数学模式雷同

    电脑这个发明源于二战时期的密电破译 二战中,德军使用的极具代表性的密码机就是Enigma,也叫恩尼格玛,它是由德国人亚瑟.谢尔比乌斯发明. 这种密码加密机的加密原理,简单点说就是.26个字母,分别用其 ...

  • 有酒,有故事,中国古代酒连着文化,千古名句或许有“酒味”?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同样中国酒的也源远流长.有传说的杜康.仪狄酒,自此我国五千多年酿酒与饮酒也构成我国一个独特的"酒文化".对于酒,世人历来褒贬不一.有人骂酒是祸国,还有人认为喝酒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