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受到权臣的威胁,为什么要斗智斗勇,而不是一剑宰了?

因为皇帝怕死啊!北魏孝庄帝以皇后早产为由,诓骗岳父尔朱荣进宫,一刀刺死权倾朝野的尔朱荣。结果不久尔朱荣的兄弟尔朱兆直接带兵入宫,将孝庄帝给活活勒死。此后尔朱荣的手下们谁也不服谁,在洛阳相互火并内讧,国家要多乱有多乱,这就是皇帝直接捅死权臣的下场。

自古皇权必然是要限制大臣的,唐朝初年,李世民虽然是皇子,但也是权臣。李渊就是没有来得及分化李世民的势力,结果一场玄武门事变将其赶下了皇位。

曹操是权臣中的佼佼者。汉献帝身边的宿卫兵侍都是曹家党羽,连后宫中的伏皇后和董贵人都被曹操斩杀,用自己的女儿取代。将皇帝控制到这个份上,曹操也算是独一份了。可即便是这样,汉献帝仍旧有机会杀了曹操。

旧仪,三公领兵朝见,令虎贲执刃挟之。操出,顾左右,汗流浃背,自后不敢复朝请。

曹操有一次去见汉献帝的时候,汉献帝命令虎贲执刃抵着曹操来觐见。这时候若要使曹操血溅五步也不是难事,杀了曹操汉献帝就能夺回权力了吗?

曹操曾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汉献帝已经没有亲信和嫡系部队,若是他杀了曹操,曹家人必定复仇,汉献帝也活不成。而有曹操在,虽然是大权旁落,但是起码曹操可以维护帝国的秩序,汉献帝也能过几天舒服日子。假如没有曹操的弹压,天下诸侯不但不会拥护汉献帝,反而会相互混战,天下分崩离析,而汉献帝的下场也不会好得到哪里去。

权臣是官僚阶级的利益代表,官僚和皇权天然相互敌对,又相互依存。两者都在不断夺取对方的权利,此消彼长,若是能维持平衡则君贤臣忠,若是失衡则容易演化出暴力事件。皇帝即便是冒着风险去杀了一个权臣,不久还会诞生第二个。所以皇帝只能不断地去分化制衡,培养亲信。然而他们也要防备自己培养的亲信,因为他们很可能会成为下一个权臣,所以才说皇帝是孤家寡人。

皇帝和权臣相处得比较好的有汉宣帝和霍光、顺治和多尔衮,这两位皇帝都是把权臣给熬死了自己才展露出手段,在此之前即便是心里再急,也要上演一出君臣相爱的好戏。

康熙斗倒鳌拜算是一次比较成功的案例,他先是将权臣鳌拜的党羽纷纷调往外地,还拿下了京畿的守卫部队,这才在皇宫上演了一出擒鳌拜的戏码,也算是步步为营了。不过鳌拜距离权倾朝野、说一不二还有一段距离,若真是一个活曹操恐怕康熙也得跪,可即便如此,康熙当时也是遭受了一番风险的。

在封建朝代,权臣和皇帝之前的斗争不断地重复上演着。通常情况下能文斗就不会武斗,皇帝若是直接杀了权臣,很可能会导致军队和朝堂失控,被权臣的亲信不顾一切地反杀。而权臣若是杀了皇帝则会被扣上叛逆的帽子,被天下人群起而攻之。双方慢慢地见招拆招自己还是比较安全的,双方都能接受。

皇帝运气好地碰上周公、霍光、诸葛亮、多尔衮这样的权臣还是比较舒服的,熬一熬也就过去了。若是碰到王莽、司马昭、杨坚、赵匡胤这样的权臣那也是命运使然。但是相比于动刀子和权臣同归于尽,皇帝们还是更容易接受慢慢地去使水磨工夫,毕竟好死不如赖活着不是?

(全文完)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