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报道】聚焦|功能肥崛起,企业如何赋能发力?
“近年来,功能性肥料成为肥料行业的热点,但不管从传统肥料分类,还是肥料登记管理角度来讲,都没有功能性肥料这个概念。有别于传统肥料的名称,现在行业内将含有微生物、植物生长刺激素、增效剂、调理剂等成分的新型肥料统称为功能性肥料。”河北省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首席专家吕英华如是说,日前,记者采访了吕英华,听他介绍关于功能性肥料的发展情况,以及对肥企在市场上推广功能肥有哪些建议。
分析功能性肥料,近些年热度不减的原因时,吕英华指出,功能性肥料之所以成为肥料行业的热点,有两大原因,既与肥料本身有关,也与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有关。其一,功能性肥料除了能提供作物养分外,兼有改土、养地、缓释、增效等作用,改善了农作物生长环境条件,一肥多“能”。相比传统肥料更容易销售推广、有卖点,其中主要以含特点功能微生物的生物肥料生产、销售、施用规模最大。再就是,当前,农业生产方式正逐步向绿色、生态、环保转变,农民种植农作物更看重品质,对肥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国家鼓励新型肥料的示范推广,推动化肥减量增效,也带动了功能性肥料的生产使用。
伴随功能性肥料的推广应用,问题也逐步显现,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权威的概念和标准体系,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效果众说纷纭,有的甚至扩大宣传效果,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吕英华建议,企业在推广功能性肥料过程中,一是找准定位,功能性肥料不是万能的,一定要对自己的产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产品主要解决什么问题、适用什么作物、达到何种效果;二是把控质量,产品有国家或行业标准的要确保达标,没有标准的要建立企业标准,严格把控质量,保证施用效果;三是科学宣传,作物要达到一定产量,必须吸收一定养分,功能性肥料也必须含有一定养分或者与其他化肥配合施用,才能实现增产提质,任意夸大宣传某一功能的作用,往往事与愿违,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功能性肥料行业发展较快,标准的编制将推动行业逐步向规范化、标准化发展,对行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促进行业规范,吕英华建议,由有关部门牵头,成立科研、生产、推广、管理等部门参加的功能性肥料协会,加强行业管理和自律;加强功能性肥料标准体系建设;组织开展生产、施用效果观摩会、研讨会,提高整个行业的技术含量和管理水平。
只要种植农作物,就离不开肥料,吕英华将肥料市场比作一片汪洋大海,这个大海容得下众多企业。竞争压力任何时候都有,有压力才有动力,才能进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突围,他建议关注:细分产品,使产品的针对性、专业性更强;关注施肥方式变革,研发生产适宜机械化、水肥一体化的肥料新产品;专注售后服务,产品卖出后要有跟踪服务,掌握施用效果,了解农户需求、解决农户问题,巩固市场份额。
据统计,目前我国已形成年产量1500万吨以上、年产总值300亿元以上产业规模的生物肥料企业达1200个。截止2017年12月,农业部登记的生物肥料产品3986个,累积应用面积3亿亩以上,在蔬菜、果树、粮食、棉花等作物上得到规模化应用,为国家减肥减药、农业节本增效和发展农业绿色提供了新一代投入品。
由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推进,适宜种肥同播的缓控释肥料,也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国家“净土”攻坚战的实施,土壤污染的治理修复成为热门,土壤调理剂、修复剂产品也越来需求越大。“目前,功能性肥料尚处在大面积应用的前期阶段,未来随着我国高质量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功能性肥料发展前景十分广阔。”提到功能性肥料发展前景,吕英华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