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痕之辨:破解真伪古玉的奥秘(经典,秒藏)
我们知道,古玉判断新老工痕是一项重要的特质之一,之前我的文章里提到过,每个文化历史时期琢玉工具的不同,而造成了不同时期工艺的区别。
例如,商周工具推磨划磋叫“碾”。春秋戰國剮蹭游絲精描叫“琢”。兩漢陰線硬朗勾划毛雕叫“刻”。唐以後順刺滑削線條痕跡叫“砣”。同时古代制玉诸如开料、成型、琢纹、镂雕、钻孔、掏膛等流程都会用到介质为匀细潮湿的解玉砂。
传统制玉工具效能差,加工周期较长。工具可以带动潮湿的解玉砂与玉料充分接触、研磨。二者的结合导致了磨砂状态的产生 ,但古代玉匠为打磨掉工艺遗留的瑕疵,大多又对初次加工过的玉器进行抛光处理,故暴露在主要部位的磨砂现象基本打磨殆尽。但也有遗存在一些没有必要抛光的次要部位和抛光达不到的工艺死角,以及部分半成品和边角料表面。
古人工匠技艺高深,慢工细坨,正反转坨机又决定了每一种痕迹特点都有一定的规律性,比如跳刀接刀工艺、阴线的一边深宽一边窄、拉丝的的不平行深浅不一、浮雕部分与底部清理干脆清晰等等特征。只要掌握其规律性,多看馆藏高清图片,多馆藏真品实物,多动脑思考总结,将这些特征微痕深深记忆在脑中,成为你自己的技艺。
通过一些学习及前辈的总结,今天就将一些工痕特征以及和新仿的比较特征解释图以便大家参考,更能准确的判断其新老特征。
商周工痕及解玉砂表现
中间图为仿
右图为仿
右图为仿
清代坨工及拉丝工工艺
战汉谷纹坨工
良渚中后期阴线工艺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