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和兴 || 泉港镇“故事”的起源
扮故事起源于祭祀礼仪。保江山社稷、求国泰平安、风调雨顺,期盼安居乐业之意。始于周礼,乃由黄河流域王公国卿开启江南蛮地而流传下来的祭祀习俗。活动兴于唐宋,盛于明嘉靖至清乾隆年间。
杨梓洲“太祖庙”,泉港“镇龙庵”,穆湖江边“地社庵”,故里“龙头冈”,白富“坛前”都是古代祭祀遗址。南宋刘克撰写《丰城社稷坛记》描术了祭祀时间、意义、内容和阵容及礼仪程序。儒家代表朱熹鹅湖论坛前三次走访丰城“三杰”盛温如、于竹国、刘克了解丰城民俗。足见丰城人对民族文化的悠久传承渊源。泉港地区自古是丰城辖地,旱季不渴,雨季不涝,税稞重地,人民勤劳,民风纯朴,“举业不拒农,商贸不丢家”的传统农耕观念根植于心。
北宋徐弦撰写的《洪州府丰城县李司空庙碑文》,记载了南唐李承鼐战死赣江立庙纪念,供丰西四十八保庶民百姓祭祀,“久旱祈雨,洪患求安,有求必应”的历史渊源。泉港地区朝拜仙神,“扮故事”的雏形由此形成。
扮故事是用少男少女着装画脸,扮成神话故事中的“天女散花”、“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等戏剧形象,站在台子中间,不用语言表述,只有戏剧人物造形,生动活泼,真情感人。祭祀日这一天,由四位英俊青壮年抬着少男少女,沿神路到寺庙前供神仙先祖观看。族人高举五色朝旗开路,肩扛龙烛,吹打锣鼓伴奏,炮竹喧天,信男善女奉香尾随,以表民众对仙神的虔诚敬意和感恩。祭祀活动分为春祭和秋祭,形式和内容大同小异。春祭以祭祀土地之神为主,希望通过祭祀表达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之情,祈求全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如正月初九塘坊村“迎神”,正月十二泉港的唐郎曾家、东头、陈家、葛家和尚庄北坑村结为友好互访村落,同时举行祭祀活动。秋祭主要表达对五谷之神及各路神仙的敬意和感恩,如八月十二鹏洲“太祖故事”、十月初六白富、唐郎、幕山“太爷故事”,九月二十八东岸、西岸、芦荻“华公故事”,十月二十六幕山、城坑、横山“娘娘故事”。
到了明清时期,古老的扮故事渐渐演变成“看故事”、“吃故事”,祭祀仪式之后,还要请戏班唱戏,给传统的祭祀活动增添了热闹气氛。由于文化大革命视“故事”为封建迷信,“故事”民俗遭到破坏,具物被毁,观念淡化,千年民俗“故事”一度被遗弃。今逢盛世,传统民俗文化正象春笋一样重新发芽,延续千年“故事”民俗,正在成为泉港镇文化奇葩,受到越来越多世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