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真实而深入的沟通 -《精神健康讲记》连载12

白玉兰

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真实而深入的沟通

听众:我的个性和她(听众A)相反,我常常想表达,但总是把它压下去,不敢表达......我现在很难过,对不起。

李辛:哭也是一种表达。

听众:我的心理不够强大,总在想我的命怎么那么苦。

父母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把我送到外婆家养,很大了才回家。回父母家之后,我对家很陌生,始终融不进去。父母总觉得我这也不对,那也不对,总说我长得不好,个子矮。

我就拼命想做个乖孩子,干这个干那个,但还是一样不被好评,一直到上学。在学校里,我也是拼命做个好孩子,非常努力地学习,当个好学生。

进入社会后,我努力工作,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别人说,做财务工资很高,我就拼命学,也拥有了那份工作,但还是很不开心。

我特别害怕和领导相处,不敢看对方的眼睛,在领导面前表达一些想法的时候很畏缩。心里本来想好了要这么表达,可是到了领导那里,心里就发抖,特别没底。

其实同事、领导特别关心我,可能是我内心受过伤害,就是害怕,特别怕,老是感觉他们不喜欢我。但是我静下心来回想很多事情,他们真的都很关心我。

因为心里有阴影在,遇到不开心的事,又不敢表达,所以有时候我就找一个僻静的地方,痛哭一场,哭完以后,特别舒服。

李辛:你的痛哭跟她的吵架,背后其实是同一种力量。

听众:发泄?

李辛:不是发泄,是内在压力的出口。是自己在童年阶段无意识选择了这个方法来解决问题,慢慢地成为固定渠道,但是我们可以学习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你现在多大了?

听众:31岁。

李辛:第一天,你在介绍自己之前,看着大家的眼神很足很亮,没有什么畏缩和害怕,但轮到你讲话的时候,就开始紧张了。你刚才提到你的父母,他们比较挑剔吗?

听众:妈妈很挑剔。

李辛:你们现在住一起吗?

听众:今年我辞职回到家,准备缓解一下自己,妈妈变得很关心我,说我这几年在外面很苦,整天给我补这个汤那个汤。但是我感觉特别不舒服,很不自在,有时候她摸我头什么的,让人心里发毛。

李辛:小时候,妈妈打过你吗?

听众:经常打,我不听话,她就拿这个那个打我。从小到大我就跟她睡过一次,是从外婆家回来的第一天。那天半夜她起来打我,说我睡觉不老实,睡得横七竖八的。后来,我再也没跟她在一起睡过。

李辛:她常常挑剔你,但也没有不理你,是吧?

听众:对,她也做了母亲的本分。

李辛:你爸爸理你吗?

听众:理的,我和爸爸关系其实还不错,只是没有沟通。因为怕,不敢沟通,我爸很威严。其实我爸妈都特别好,但我就是怕。

李辛:可能他们也不知道怎么跟你沟通。

听众:应该是。

李辛:以前,我跟我爸爸也是这样,两个人不知道说什么。我意识到了之后,就主动跟他沟通。二十几岁的时候,我跟他沟通的方式是下象棋、散步,我也找不到其他更好的办法沟通,所以我每次回到家,就跟他下象棋。最近十年我们没有下象棋,因为有了其他更多的沟通方式。

沟通很重要。有些女孩子喜欢花几万块钱买个包包,其实也是为了某种沟通。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真实而深入的沟通。

如果我们在生活的其他部分,有更多真实的沟通和交流,就比较不会过于冲动地去买昂贵的包包,会发现快乐和真实的生活随时随处都有。

听众:沟通不光是说话。

李辛:对。所有的部分都可以沟通,说话只是一种语言上的沟通。沟通,是我的心里处于接受状态,门敞开着,哪怕我们不认识,也可以尝试交流。即使观点不一样,你可以保留你的观点,我也保留我的观点,这样就可以了。

我们的上一代过得大都非常辛苦,他们出生和成长年代的外部环境压力对精神心理的影响是很大的。

回到你和你父母的关系里,你自己要先从过去的模式里出来。你跟第一位同学的相同之处是生命力都很强,但你属于不会转弯的类型。

听众:对。

李辛:比如你妈妈因为你睡觉不老实打你,你就再也不跟她睡了。

听众:对,如果他们说一些不好听的话,我就马上走。有一次,我走了很远很远,走了一整天,后来因为害怕,回家了,我从小就很犟。

李辛:这个犟的模式是你和父母之间问题的关键。如果人很犟,一不对扭头就走,渐渐地就会发现哪里都不对,最后只能缩在角落里。

如果你以缩在角落里的状态去跟周围的人、事、物交流,首先,心理上会产生压力和弱势感,但你的生命力发动机又很强,受压后,会突然从这个角落“轰”地冲到那个角落。

生命力强的人能坚韧不拔地去完成那些难做的事,所以比较容易成功,但是,身体、内心会承受痛苦。

听众:太痛苦了。我现在都已经生完孩子了,这种状态好像也没转变过来,还在持续。生孩子后我的母乳很少,没有给孩子吃。一直到现在,孩子都4岁了,我的乳房还是很胀很痛,这个和情绪可能也有很大的关系。

李辛:生完孩子后,你休息了多久?

听众:今年刚休息。

李辛:为什么今年想要休息呢?

听众:我想换一个环境。当时领导问我是不是觉得工资低,给我加工资,但我还是决定回家,想换一个环境,休整一下。前一段时间,我总是想哭。

李辛:你对自己的情况很了解,前因后果也很清楚,也明白自己困在什么地方,只是现在还出不来。那么,你在不舒服的心理状态的时候,如果想起你妈妈或者某些过去的事情,还会有怨的感觉吗?

听众:之前会有。后来我听了一位台湾老师讲《庄子》,开始慢慢练习。以前很气我的父母从小把我放在外婆家不管我什么的,现在没那么气了。现在我最关心的是自己还出不来,好像还是被锁在那里的感觉,我也在反省。

李辛:爱和恨其实是一个东西。大家有没有想过,什么样的人容易因爱生恨?爱的时候,整个生命全情投入,爱得要命,恨的时候也是恨之入骨。

从爱之入骨到恨之入骨,是什么东西那么强大?还是我们的生命力,

一种偏执或者扭曲、不舒展的生命力。

这是一种被压缩的高压型生命力,因为内在高压,才会有这么强的对外投射。投射的方向会有所不同:爱情、金钱、权力、正义、学问......投射的方向往往是强烈的二元对立,对与错、爱与恨、捍卫与摧毁......

比如感情,有的人被压缩的生命力从小就没有合适的去处,加上过去曾经受过的创伤,导致他的其他通道的封闭和某一部分的极度易感。这股被压抑的生命力就会在某个阶段强烈地投入某处,然后在某一天、某个地点遇到某个人、某件事,突然会升起强烈的感觉,可能会自我强化、自我暗示:“这是生生世世的爱!”这种强烈的力量通过“爱与情与性”第一次获得了出口。

我们会被这股“无明力量”推动、带走,来自心身上与他人的交融感,会进一步使我们迷恋其中。

这时候,内外所展现出的生命力,比平常要高很多倍。它产生身体上的感受、情感的激昂、大脑的兴奋、幸福、欣快感,是一个人可以达到的某种意义上的“高峰体验”,但并不会持续太久。

这些也不同于心理学家和修行人所说的“狂喜”“高峰体验”与“觉醒的大乐”或“一体的快乐”,背后有一颗相对宁静明晰的心

但是,没有经过训练的心智和精神,是很难辨别与自察的,就像我们在年轻时代所经历的一样。

我们只希望牢牢地把随波逐流和被推动的快感持续下去,而流行文化会鼓励这种情感的激昂和头脑的迷失,会过度张扬心身的强烈反应,会强调那就是爱,或者是某种值得赞许的情感。

其实我们被误导了,那是现阶段人类发展的某种不可避免的迷失。

如果你的生命力是很强很拧巴的这么一种状态,如果你继续把自己锁在那里,这个力量会使得你爱一个人的时候,牢牢地锁住,恨一个人的时候也牢牢地锁住,痛苦因为这个产生和加强。

这个力量,也会投射在你自己或者先生和孩子的身上,会给家人和孩子带来很大的压力。即使你觉得自己付出的是爱,但在孩子的本能中阅读出来的结果可能是“克格勃式的束缚”。

听众:我孩子是说过“妈妈,你为什么要监视我”。

李辛:高压下的孩子不太容易强壮,他的肉体、心灵容易软弱,也有可能会反弹到另一边,加倍的叛逆。

回到“锁住”的原因,其实不是因为过去你被父母送到外婆家,或者妈妈曾经打过你,而是所有的因缘加上你的解读合在一起的结果。

这里面最关键的,是你本身这种很拧巴、很犟,容易一刀两断的力量,你的情感—认知—行为模式不够平缓柔和,你的认知—思想—行为模式的软件设计需要升级。

你是那种能给好朋友卖命,愿意两肋插刀型的。但是,如果不小心惹到你,你也会一脚把人踢出去。如果在战争期间,你觉得谁站错队了,有可能会把他枪毙,会很坚定地认为,自己是“正义”的一边:我代表人民枪毙你!

个体心理跟民族心理内在的结构与动力常常是类似的。人的认知很多是后天灌输的,如果我们不够清晰的话,其实很容易为了某些“认知”、某些“理想”而犯下大错。

你可以尝试先从心底里原谅,原谅爸爸妈妈,也原谅自己。普世性的恨,会使得你既恨别人,也恨自己。

可以试试这个办法:早上起来,睁开眼睛的第一件事,提醒自己,先接受我自己现在的状态,然后原谅爸爸妈妈,原谅所有让我不开心的人、事、物,这是目前最重要的一件事情。

从现在开始,再有任何不高兴的时候,哪怕确实有某些人和事不对劲,你都要马上知道自己的状态。明白你现在不高兴了,观察自己,提醒这是自己的一个习惯模式。不要顺着这条路走下去,更不要自我强化。

* 转载请注明:摘自李辛《精神健康讲记》

李辛简介

中医师,心身医学硕士。师承国家级名老中医宋祚民先生。

著有:《儿童健康讲记:一个中医眼中的儿童健康、心理与教育》2015年,立品图书。《经典中医启蒙:一个中医眼中的生命、健康与生活》2018年5月,立品图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ck to the sources for a Modern Approach》(《回到本源》2013年瑞士,英文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