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小孩的北美太极故事(5)
初见惊艳:Gary的太极缘
当医生从X光照片后面探出头来,镜片后的眼睛夸张地瞪成了一对字母0:“如果不是你站在我面前,我会以为这是一个50多岁患者的颈腰椎拍片。”
Gary并没有觉得这是多么严重的一个问题。
医生接下来的一句话,却当头棒喝把他敲醒了:“你想过50岁以后你脊椎的样子吗?”
Gary下决心要在三十而立的年头,让自己真正作为一个大写的人立起来。不过当务之急是先解决颈腰椎变形的问题,一个疼得腰都直不起来的人,有什么资格去践行老祖宗三十而立的主张?
所有的医疗手段都只是治标不治本,而且极易复发,唯一的治疗方案就是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加强运动锻炼。
网球、健身房、跆拳道、空手道……听取医生的建议,笨小孩开启了各种运动尝试。但很快发现,不是因为个性兴趣使然,就是错过了合适的入门年龄,这些运动,他都很难坚持下去。
比如空手道的高踢,对腿部和跨部的柔韧性要求很高。Gary硬手硬脚地练了几回,一次用力过猛,身体腾空而起,直挺挺摔在地板上。笨小孩仰面朝天,盯着天花板出神,沮丧地想起:自己这50多岁的脊椎,已经不适合练习这种需要幼功的武术项目了。
一次和朋友去滑雪场,Gary没玩几下,就累得坐在一边独自发呆。一个金发碧眼的小男孩,浑身裹在葱绿的滑雪服里,像个小雪球向他滚过来,骨碌碌的大眼珠仰慕地望着他:
“嗨,你从中国来吗?”
“是啊”。
“你会功夫吗?”
“不会呀。”
Gary有点惭愧,转念一想:对哦,我是中国人,理应练中国功夫才是呀。
首先想到的便是天下功夫出少林,然而少林功夫的刚劲威猛,以及初学者常有的畏难情绪,让他仍是很快就放弃了,没能坚持下去。病痛的折磨不仅显影在X光片上,也折射在Gary心里,让他越来越没有自信。
某天发邮件,一眼瞥到退休多年家中老妈的QQ名片:太极星,妹妹的网名叫太极侠。正要呵呵大笑,突然身上一个激灵:太极,公园大爷大妈天天练的运动,软绵绵、轻飘飘的,不正适合我这“50多岁的”老腰吗?
Gary给自己起了个网名叫太极猫。再后来的事实证明:基本上名字越气派的本领越拙,老妈因此决定把自己的名字从亮闪闪的太极星,改成低调但形象生动的太极猴。
在报名参加了一段时间的太极培训后,Gary似乎不得要领,没感觉。好在太极的套路相对简单易学,入门要求低,正适合他这种从小身体基础并不理想的类型。
网上搜索,了解到杨氏太极创始人杨露禅出任京师旗营武术教师,为适应教学对象(主要是达官显贵,他们大多体弱年迈)的体质条件和扩大传习范围,开始拆改太极拳,逐渐创编成架势宽舒、动作圆润的“绵拳”套路。
Gary开始在网上与人交流心得,和邻城的一个网友约定见面玩推手。这次偶然的见面,Gary第一次体验了太极推手的趣味和魅力。对方是个清秀瘦弱的中年男子,搭手似乎毫不用力,却一次次把体重远远大于他的Gary甩得东倒西歪团团转。
此人名叫王学军,成都人,杨氏太极拳第五代传师、四川太极拳推手研究会会长、“中国太极推手第一人”林墨根的入室弟子。
每到周末,Gary都会来到相约的地点。那是邻城一处清幽的湖畔,成群的野鸭划开如镜的湖面,在天光云影之间悠闲地游过。成片碧绿的桑树林缀满了乌紫饱满的桑葚,无人攀摘和理睬。熟透的果实累累地掉在草丛里,任鸟儿啄食后,落寞地散落一地深深浅浅的果浆。Gary每次都会孩子气的带上一个饭盒,和同样来自家乡的王大哥吃桑果,玩推手,乐此不疲。
那段空气中流淌着青草香气的快乐时光,成为Gary扣响太极之门的序曲。
王学军告诉他:如果仅仅是健身,如此这般练习足矣。但要练出真功夫,就要照传统的规矩磕头拜师,否则难觅太极真谛。乍一听,Gary感觉这些规矩似乎有些老套陈腐,何况,还是在远离祖国的西方国家。
略加思索,便很快理解了这种典型的东方武术传承:拜师,意味着你对师父的认可。磕头,意味着放下自己的骄傲,把头低下来,虚心学习,互相信任。其中蕴含的师徒情感和血脉交融,是西方纯粹的合同契约关系所匮乏的。
从朋友变成师徒,王学军对Gary的要求严格了起来,训练量也开始逐步升级。Gary有时候也会叫苦:“我就是想轻轻松松练太极,愉快地治好职业病,师父为啥非要求我苦练?”师父总是鼓励他说:“只有流汗和苦练,才能够从根本上改造你的身体。”
聊天的时候师父会说:Gary,等你练出功夫来后如何如何。每次这个没出息的徒儿都忍不住哈哈大笑:“师父就别拿我开心了,从小所有人都说我小脑不发达,只要练到腰杆不痛我可就满足了。”
说归说,从站桩开始,用了两年时间,笨小孩终于能打出一套让师父还比较满意的传统杨式大架115式,紧接着剑、刀、推手,在师父的督促下,一样样认真习练起来。
和所有的初学者一样,Gary起先也担心过膝盖问题。师父告诉他:只要方法正确,循序渐进,太极不但不伤膝盖,反而会强壮膝盖。练习过程中,注意以腰胯带动全身,膝尖对脚尖,膝盖不过脚尖,根据酸加、痛减、伤停的原则,调整自己的训练强度即可。
两年之后,Gary身体发沉,是重心很稳、入地生根的那种沉,腰腹仿佛上了一层护腰,行动间那种松、沉、稳的感觉,用Gary自己的话说:就好比是驾驶的车辆从轿车换成了坦克。和最初金鸡独立不到两分钟就发麻发抖,髙桩打不了多久就腿软的那个身心疲惫的自己相比,已是判若两人。
当桩功从髙桩练到了低桩,Gary知道,曾经被医生警告的“50多岁的脊椎”已经重新焕发了活力,太极养生“骨重建”的作用,真的在自己身上得到了验证。
Gary对太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无论刮风落雪,每周开车一个多小时去师父那里学习。两个同在成都生活工作多年的四川老乡,却在遥远的枫叶之国相遇,因太极推手而结下一段难忘的师徒之谊,彼此护佑陪伴,让人感慨世间因缘的奇妙和不可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