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染正性 破有归无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这句话是承上文而言,三心已扫,四相已飞,外不知其物,内不知其心,只有真空存焉,到如是之际,连真空都没有了。
空,即是我们说的真空,也为空法之相。空又分为大空、小空。所谓大空者,即是无为不为之理。所谓小空者,即是破有归无,以无为为无。此二空俱无,即自然不染正性,乃成真道也。一切物类,无不从道而生。
空分两种状态,一种是出家人所说的四大皆空,一切都不入我们的身心,这个贫道也没有做到,因为我还有弘道的愿望,大空者万事万物皆虚无。另一种是小空,也是正适合修行的居士们的状态,就是破有为无,选择性逐渐地减少,从世间百态中感悟人生真谛,从知识经卷中寻找真理。不是为了空而去空,而是慢慢地学会不在意很多事情。
两种空都同样是遵循着自然规律,就像自然从来都是无欲无求的运行,不因他人喜恶(wu)去改变自己,就是真道的最浅显的样子,心保持如水似镜的状态,逐渐就能看清外在事物的本真了,执迷的事物也就越来越少了,没有什么需要特意地去断灭的。
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在唐朝时,有个人叫做柳子初,这个柳子初曾经在大历年中科考失利。但柳子初不反省自身问题,反而自暴自弃,图一时之享乐。没过多久柳子初便把盘缠都花光了,又觉得回家没面子,就天天蓬头垢面地在街上游逛。
有一天,柳子初很多天没有吃饭了,浑浑噩噩地走到一棵古柳下,默念《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三遍,神气欲绝。忽然,有一个气貌堂堂的道人出现在面前。
老道对柳子初说:“我看你有道气,什么原因让你成为今天的样子啊?”柳子初对道人说:“我乃一书生,正当壮年,两次春闱名落孙山,从此放荡狂游,没有营生,饭都吃不起了,没有活下去的意思了。家乡遥远没有钱财,也没有颜面返乡,如今体无完肤,腹无所食。”
柳子初言语哽塞,气尽声微,忽然昏倒。于是道人从篮子中取出两个枣,将柳子初扶起来,将枣喂给柳子初吃,柳子初只吃了一枚,便感觉和吃了很多食物一样饱,缓过精神来对道人说心里的苦闷,原来子初很想功成名就,有权有地位,这样他才会觉得心里满足。
于是道人让他把眼睛闭上。之后,柳子初飘然沉睡过去。在梦中,忽然柳子初被招进了雍容华丽的王宫,由于国王的小女倾慕子初的才华看中了他,于是柳子初入宫做了驸马,而且国王的女儿比嫦娥、西施都还美。
转眼,柳子初不仅有了两个儿子,还成了这个国家的大元帅,功勋成就。国王赐了他一座金山。又过五年两个儿子也都封侯,此时家中十分富贵。金玉如同砖瓦一样堆积如山,功劳也是天下难有第二个的。
又过了三年公主去世,又过二年,二子先后阵亡。子初难以接受突如其来的悲痛。又接到诏令说,有人举报柳子初有叛国之心。国王请子初回宫复诏。
子初不敢抗命,赶紧回王宫。国王呵斥说:“你一个穷酸儒生。寡人召你为驸马,十五年了,封王立土。朕对你不薄,你为什么要背叛造反?”虽然子初慌忙解释,但也无济于事,国王不听其辩解,下令左右用烹(pēnɡ)刑赐死。子初惊吓不已,后悔不如做个普通人,也不至于落得如此下场。
道长慈祥地看着从梦中醒来的子初,子初醒过来,哆哆嗦嗦地与道长说刚刚昏迷之事。
道长说:“你念《清静经》,你却从来没有理解过。你本来孤贫,因有欲心不快乐。做驸马,得金山也不满足,又想功成名就,一切梦境都因你的贪欲而生的。”
子初忽然得悟:人生一世,虚幻自然,又有什么可贪图的欲望啊?于是向道长施礼。后来寻了一处胜地,屏绝人事,坚持此经,三年不退。忽一日,有白鹤自空而下,子初与鹤腾空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