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障碍”发展之“从舒适区开始”
过去五年,我亲历孩子从情感健康到全面失常,再到基本恢复正常。这个过程触目惊心,但又有迹可循。
于是,我把人的情感状态划分为:舒适区、迷失区、恐慌区、崩溃区。
情感处在哪一个区,有它的表现、原因、底线。
越过底线,就滑入了下一区,危机四伏。
星星点灯 郑智化 - 星星点灯
舒适区的表现
生活中不乏这种情景,A对B说,你瞧C那嘚瑟样,真是,自我感觉良好!
在这种语境下,A的话语包含着一种不忿,以C的“条件”,他不配这么好的自我感觉!
但无论A看C爽和不爽,自我感觉本身就只是每个人的内在感受的对外释放。每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都会真情流露,透露他内心的情感状态,发自内心的幸福和强颜欢笑的幸福很容易识别。
自我感觉良好的人,活在自己的舒适区,被暖暖的幸福包围着。他们通常都有这样的表现:
他(她)表情平静,面带微笑,眼神柔和;
他(她)脾气很好,不容易动怒;
他(她)和别人的互动良好,很愿意倾听,不刻意去反驳或解释什么;
他(她)的语速可语调虽然可能像连珠炮,但大多数情况下是语速平和稳定,从容淡定,不会突然地时高时低;
他(她)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不会茫然无措。
我原来是一个混沌的人,资质愚钝,粗枝大叶,后知后觉。对这种细节的掌握,来源于一次顿悟。
那是2014年的5月发生的故事。
当时,高二的孩子心理已经开始失衡于是,我找到了本市的一个心理咨询师,和妻子、儿子一起登门拜访,接受第一次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师牟老师和我、妻子、孩子进行了几次单独的交流,去探寻孩子心理问题背后的原因。
轮到我时,我的话闸子打开就关不上了,滔滔不绝地谈到我的骄傲,我“辉煌”的过往。
一直微笑聆听的牟老师自然而然地插上一句话:你平时说话都这么快吗?
突然之间,我仿佛醍醐灌顶。
确实,我说话一直这么快!
我急于倾诉!
我没有被理解!
我有些委屈!
从此,我开始对自己的反省和调整,诊断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同时,我开始饶有兴趣地观察每个人的表情,语速语调,试图去洞悉他的内心,了解他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舒适区的原因
如果你处于舒适区,那么,恭喜你,你得到了命运的奖赏。你过去的欲望得到了满足。你相信未来继续会得到满足。
处在舒适区的人,有几个明显的特征:
1、舒适者有目标,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舒适区的人,他的目标大体是明确而稳定的。虽然有时他的目标会被各种欲望的迷雾遮蔽,偶尔不再清晰,但总有办法快速从迷雾中走出,又重新找回目标。
处在舒适区的人,他的目标一般来源于两方面:
(1)经验——过去积极体验的直接强化
一个知足常乐的上班族,如果周一周五的打卡上班、打卡下班,其中收获的工作成就感、人际关系互动、薪酬待遇、周末的放松,给他一种良好的内在感受,那么他就会自然而然地期待这种经验的再次重演,反而会对那种长期的没有任何约束的自由状态有些不适应。
一个长期处在班级前几名的学生,每次考试都稳定地居于上游,收获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钦佩,并认可学习对于未来的价值,他就会继续呆在“主动学习”的舒适区。
休息、放松、人际友好、得偿所愿,这都是欲望的实现。
欲望的实现和满足,涉及到了人的生理机制,多巴胺的秘密。
人的大脑中存在著数千亿个神经细胞,人所以能有七情六欲,控制四肢躯体灵活运动,都是由于脑部信息在它们之间传递无阻。然而,神经细胞与神经细胞之间存在间隙,就像两道山崖中的一道缝,讯息要跳过这道缝才能传递过去。
过去每一次欲望的实现,大脑都会分泌出一种“多巴胺”的物质,并送达到大脑的众多神经元。接受到这种欲望信息的神经元会主动产生神经元突触,分泌出“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去准备接受新的多巴胺的到来,奖赏这种行为。
所有的舒适区都来自过去良好的内在体验,这种体验不断重复,得到强化。
(2)信念——知识和智慧的潜在熏陶
屈子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这就是马斯洛需求理论所说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最高层次的个人需要,是为了生命甚至人类的价值,舍弃个人欲望。
儒家所说的,内圣外王,大抵如此。
“内圣”,是个人的选择,选择神圣的价值观。
“外王”,是外界的奖励,很多人愿意追随他,因为他们认为这不断有益于追随者本身,也有益于人类的生存和进步。这其实也是大自然优胜劣汰规则的结果,只不过以人类的知识和智慧巩固下来。
具有信念的人,会从历史和现实中寻找线索,不断强化自己行为的意义和价值。共产主义者会从资本原始积累的罪恶中寻找自己事业的意义,清教徒会从纵欲主义者的堕落和毁灭中寻找自己信念的价值。
知识分子和学生会期待从知识的积累中获得能力,创造价值。因为无数的书籍、身边的信息、亲友的教诲都在强化这种观念。
2、舒适者有实现欲望的期待和信心。
这种信心主要是来自人根据过去经验而产生的经验。
既然我过去都能做到,那么,很大概率上,我今天和以后也能做到。这是习惯强化的结果。
这种习惯还会受到一种因素的影响,就是人对自己内在状态的评估。
早晨醒来,有的人信心满满,过去做不到的,我现在可能做得到,因为我比过去更聪明,更强大,更健康。
有的人不安和沮丧,完了,过去做得到的,我以后未必行了,我比以前弱了,笨了。
造成这种差异的区别,就在于大脑的另一种物质,血清素,又叫五羟色胺,它是一系列物质的统称,向大脑的记忆区、逻辑区、情感区等输送物质,传递信号。
处在舒适区的人,他的血清素水平也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外表看起来精力旺盛,充满力量和信心。
舒适区的利与弊
舒适区最大的“利”,就是省心省力,不费脑筋,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人的大脑。
如果一个男人满足于“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常,那么,只要老婆在,孩子在,热炕在,他就会继续呆在自己的舒适区。
如果一个上班族满足于自己朝九晚五的工作,准点下班,做习惯的事,见熟悉的人,打卡下班。那么,夜里困意袭来的时候,他会带着满足安然入睡,期待第二天的到来。
处在舒适区的人,他目标明确,选择的是自己最习惯的生活方式和实现路径。这种习惯已经在大脑中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和记忆,很容易获取,所以不容易迷失,对大脑的消耗也小。
舒适区主要的弊,就是人对习惯的依赖很大,大脑变得懒了,不再努力挖掘大脑的潜能,也对未来可能的风险缺乏警戒。
常言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丧失对未来的警觉,面对不曾预料的艰难局面就会惊慌失措,突然崩溃,如同“温水煮青蛙”。
追求舒适是人的天性。但人积累的知识和智慧会随时跳出来,提醒人们注意保持对环境的未来的警觉。于是,人大脑中的“理性”开始发声,号召人们不要贪图安逸,要“走出舒适区”。
“走出舒适区”的诱惑和陷阱
主动“走出舒适区”,是希望挑战自我,激发潜能,发现更多美好,取得更大成就。
但被动“走出舒适区”,就面临着迷路的危险,走上一条危机四伏的凶险之路。
从2014年孩子从舒适区迷失开始,整整五年,我们失陷于情感和命运的泥沼,
我年轻时喜欢诗歌,特别喜欢北岛的一首《走吧》。
———————————————————————————————
走吧
北岛
走吧,
落叶吹进深谷,
歌声却没有归宿。
走吧,
冰上的月光,
已从河面上溢出。
走吧,
眼睛望着同一片天空,
心敲击着暮色的鼓。
走吧,
我们没有失去记忆,
我们去寻找生命的湖。
走吧,
路呵路,
飘满了红罂粟。
———————————————————————————————
这几年的感悟,就是我们为了“成就”这束美丽的红罂粟,逼迫孩子不断挑战自己的潜能,追求更高的目标,最后迷失甚至倒在人生的路上。
但我并不是一味排斥奋斗的意义。
从“否定之否定”这一哲学命题出发,我只是希望自己和孩子们在走得太快、力不从心,允许自己放慢一点,重新回到自己的舒适区,修养和疗伤之后,重新出发。
守住舒适区的底线
以下是一个人开始从“舒适区”下滑到“迷失区”的现象:
原来阳光灿烂或者平静从容的脸上开始失去了笑容,开始愁眉不展;
话语中开始唉声叹气,语速语调开始变得低沉或者缓慢;
无精打采,兴趣丧失;
行为开始变得反常,敏感易怒,患得患失。
在舒适区的底线,是心理干预和行为干预的最后机会。
心理干预,是帮助他放下心理的包袱,降低预期,激励他重新恢复过去的信心。
行为干预,是适当地改变行为,包括锻炼,降低学习和工作的难度,包括改变环境。
在2014年的夏天,我们曾经这样尝试过,也有一点效果,只是还不过彻底,恢复的程度比不上下滑的程度,使得情况加速恶化。
如果能够重来,情况会好些吗?
一定会,我确信。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