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阴病之实质---徐汝奇
厥阴病千古疑案,把人搞的糊涂。翻开《伤寒论》厥阴篇有乌梅丸,白虎汤,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四逆汤,瓜蒂散,茯苓甘草汤,麻黄升麻汤,干姜黄芩黄连汤,通脉四逆汤,白头翁汤,桂枝汤,小承气汤,栀子豉汤,吴茱萸汤,小柴胡汤,共16方,其中有阳明方,少阳方,太阳方,少阴方,太阴方,这是问题的关键。
厥阴病实则包含其它5经病,虚实寒热夹杂。剖析乌梅丸,既有黄连黄柏之阳明,又有人参花椒干姜之太阴,有附子肉桂细辛之少阴,若用桂枝则又包含太阳(本人水平有限,还找不到少阳)。从脉象解析,厥阴病之脉是太阳脉浮,阳明脉滑,少阳脉弦,太阴脉沉细,少阴脉沉的综合之象,呈现三部六位不等,脉势不均。
举例说说:我小舅子,胸骨下烧灼感明显,很难受。诊脉左寸沉(左寸脉,及双尺脉见阴性脉象,为少阴),右寸关脉弦滑(双关见阳脉,左为少阳,右阳明,右寸见阳脉,为阳明),此厥阴病,附子泻心汤,一剂愈。本例既有少阴表现,又有阳明表现,呈现三部不等之象。
说白了,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少阴病,太阴病,太单纯。其实人身相当复杂,哪有那么多单纯,老祖宗很聪明呢,不单纯不清不楚就把它算作厥阴吧。比如吧,某某左寸脉浮弦,左关弦,右寸关浮弦滑,头项痛,拉稀,太阳阳明病(双寸脉浮,太阳,右寸关浮滑阳明),葛根汤合葛根芩连汤,也是厥阴病啊,不单纯啊,脉也不对等啊。可以这么说,80%以上是厥阴病。可是现在有人就是要把厥阴病搞复杂化,以至于乌梅丸都没有几人会用啦。乌梅丸的脉象也是三部六位不等,脉势不均,这边啊沉,细,那边啊滑啊,浮啊,这寸啊弦,那尺脉缓啊,大伙在唱戏啊,只是主角不同啊,脉象则异,若阳明为主,脉滑多,黄连黄柏重用之,乌梅丸证见拉稀,还上火,有少阳之心烦,有阳明之饥饿感,心中疼热,气上撞心,消渴,便脓血,发痈脓,喉痹,发热,太阴少阴之不欲食,下利,太阳之发热。
大家不要死扣什么方是厥阴方,我说半夏厚朴汤是厥阴方,葛根汤(本太阳阳明方)是厥阴方,你还真不能说服我。譬如一大碗西红柿蛋汤,生姜葱白太阳也,辣椒末阳明也,西红柿少阳也,汤汁之水太阴也,鸡蛋少阴也,简直就是一碗厥阴汤吗。你能说里面的生姜葱白是太阳,但你不能否认它有治疗厥阴病之功。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诸方只不过是厥阴病的棋子而已(单纯的同一类方在一起,太阳还是太阳,太阴还是太阴。五经中不同类方在一起就是厥阴)。这碗汤辣椒太多,脉滑为主,“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白虎汤主之,这样白虎汤顺利成章被列入厥阴篇大家族。同理生姜葱白太多,左寸脉浮细弦(桂枝脉),桂枝汤主之。那么,麻黄汤(右寸脉浮弦)应该也可以列入厥阴,其理一也。所有方可以啊。如果生姜葱白,辣椒,西红柿,汤汁之水,鸡蛋不相上下,脉三部六位不等,脉势不均,随证治之,处以乌梅丸,调和调和,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此所谓阴阳之道也。
《伤寒论伤寒例第三》载,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脉象表现主要为双尺脉,及左寸脉浮;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主要表现右寸脉浮滑;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主要表现为关脉弦,以左侧为主;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主要表现右关脉沉细弱为主;尺寸俱沉者,少阴受病也,主要表现为左寸及双尺脉沉弱;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主要表现为诸脉细弱缓,以左关为主,其实这是当归四逆汤及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主脉,“脉细欲绝”。你把脉时六脉沉细缓,头痛,腰疼,诸痛可治,记住了。
在听徐老师讲解厥阴病时,我总要一道绕不过的弯。我不理解白头翁汤为何是厥阴方,没道理啊,应该是阳明啊,我以为。还有厥阴方中有当归四逆(水深),有白头翁汤(火热),有乌梅丸(水深火热),是否存在三种趋势呢?其实,人体是动态的,白头翁汤你说阳明就阳明吧,你说厥阴就厥阴吧,它是热痢下重主方,是“随证治之”之典范。面对复杂病情,你可能要出几个方,又是一盘西红柿蛋汤,也可能白头翁汤打头阵,也可能随同大部队一起,所以白头翁汤既有阳明属性,也有厥阴属性,后世不是说白头翁祛肝风吗,那我们约定俗成白头翁汤厥阴方就不成问题。因为这不仅不会影响疗效,而且更加有助于我们理解厥阴病。同理,你说当归四逆汤是少阴,我也没意见,这不是问题的要害。因为手足厥,脉微缓,约定俗成为厥阴方。如果再要问,你去问问天上为何有太阳吧。确实存在这三种趋势,白头翁汤脉滑偏阳明,乌梅丸不用说,当归四逆汤脉沉细缓弱,偏阴性,定死它为厥阴方,哥终于明白月亮为何叫月亮,就这么简单,一个框架而已,而这个框架之下,是多么明亮皎洁啊。老祖宗医圣好高明,不是单纯的,统统归为厥阴,而且单纯的跟单纯的在一起也就是复杂的,也是厥阴,不搞后世学者那么多歪歪肠子,一切疗效说话。
听了还是糊涂,下面以医案一一说明(仅仅简单演示,记录片段,以说理为主。见谅)。
1刘友夫,男,1954年生。2012年10月20号诊。右寸沉细弦,关细弦稍滑,尺沉细弦滑稍紧,左寸沉细稍弦,关细弦稍滑,尺沉细弦稍紧,舌淡紫苔薄白。诉:眼帘跳动频率减少,运动及洗头时明显,睡眠稍差。大便成形稍溏。
该患者曾到处治疗眼帘跳动数年不愈,在徐老师这里治疗效果满意。分析脉象,脉象有很多不对等。左寸及双尺沉细之少阴,右寸沉细之太阴,关滑之阳明,寒热夹杂,厥阴病无疑矣,外加大便稍溏,首选乌梅丸。眼帘跳动,是气血水代谢异常,是厥阴病上下不通,内外不和,左右不利之结局。老师另外扩展运用奔豚汤,调节气血水。
乌梅15细辛10桂枝30川椒10干姜10附子10黄柏10黄连20当归15党参15葛根50川芎30(重用畅头部气血)赤芍15黄芩10法半夏40(重用可安神)桑白皮30甘草10 10剂
2本人案例数则:A,老翁,70多,呕吐不食2天,水米不下,否则吐甚,兼见额头痛甚(阳明),视力下降,面对面看不清别人的手指(估计青光眼发作),左寸稍沉(少阴附子),双关脉浮弦弱(太阴),右寸细弦,处方小建中汤合附子理中合选奇汤(也是厥阴病),3剂能食,6剂愈;B,老太婆,胃脘不适,烧灼感,脉整体微滑,右关脉沉细弱特别明显,黄连理中汤,效果好;C,某男,60多,腹泻6天,右关弦细稍沉,左关弦,脉整体有稍滑之像(脉象只记得大概的独脉),很明显不对等,太阴少阳阳明等一锅烩,厥阴吗,乌梅丸加白头翁(老是想去厕所,有风),效果好啊。
3王庆鸿,男,2005年生,右寸浮弦滑,关弦滑,尺稍弦滑,左寸细,关弦稍滑,尺弦稍滑。舌淡苔薄白。家长诉:鼻出血已经止住,但鼻塞。查:左侧鼻甲肥大。处方----葛根芩连汤(右寸关脉浮弦滑,有点急促,--大家看条文,“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左寸细,或弱,或沉)
葛根30黄芩15黄连10甘草15麻黄6附子6细辛3
举此例只想再重复一个理----厥阴病其实很简单,五经大杂烩所以脉是三部六位不等,明此理则附子泻心汤(左寸沉,右关弦滑为主),黄连理中汤(右关沉弱,细弱等,同时有阳明脉滑),乌梅丸等诸方变得简单好用。其实乌梅丸从方证角度总让人稀里糊涂。哪有那么复杂呢。只要你把出六部中某部沉细,某部滑,某部浮,某部弦,某部稍大一点,某部稍小一点,某部稍多一点,某部稍少一点,随机的组合,就会三部六位不等,又打雷又下雨又出太阳,水深火热之中,结合症状(上热下寒,有热有寒,腹泻,厥热胜复,厥阴病欲解时,厥阴病提纲,乌梅丸条文),你就会得心应手使用乌梅丸,无往而不利。当然,大家诊脉时一定要分六部,注意加注意,细心加细心,努力2月基本功可成,什么要几十年全他妈扯淡。诊脉时下指法也很重要,令患者仰掌,看准高骨,中指先下,定位在关,然后食指无名指齐下,食指在寸,无名指在尺,左手候右,右手候左,绝不可以颠倒。否则你是把不准的(可以说,这是中医学悲哀之处)。另外把脉时一般是中取,中取阴阳交会之地,不行再举按寻。把脉时手指头不要反扣,那样很累,应该是手掌不要用力,自然下垂,置高骨上。
也许仲景在天之灵福佑,伤寒论不再是难懂的书,人人平脉辩证,天下苍生无病无痛。
在写续篇之前,我又悟出一点心得。伤寒论厥阴篇所列16方各有去处,其中小承气,白虎汤出自阳明,桂枝汤,茯苓甘草汤出自太阳,栀子豉汤出太阳及阳明,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出少阴,吴茱萸汤出阳明,少阴,小柴胡出少阳,瓜蒂散出太阳,而唯独乌梅丸,白头翁汤,甘草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麻黄升麻汤没有其它五经去处,而单列在厥阴篇,也许是仲景深意,此六方是厥阴方无疑,那就板上钉钉吧。白头翁汤可认为是厥阴方(还是那句话,你说阳明也行,无伤大雅,明白就行)
合病并病皆厥阴。合病并病只不过是疾病传播的形式而已,显示病情的复杂性。学者不要死于句下,研究来研究去,把伤寒复杂化。在没有发现平脉辩证之前,的确有其现实指导意义。但是仲景文中处处“脉证并治”,自王叔和以后研究经方脉学者寥寥,研究方证者大有人在,绝非仲景本意。试举例以说明,“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汗出,大便难,谵语者,下之愈,宜大承气汤”---------太阳病势衰,传至阳明正盛,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与大承气汤。表面如此简单。其实蕴含一个道理,那就是它也是厥阴病。毕竟是并病,虽太阳证罢,太阳经余邪还是有的。大家总是从条文字面去解析,而忽略脉象在疾病传播过程中的相应变化。其实,有是证就有是脉。舍脉从证是医生未深究仲景脉学,脉象左右寸关尺六部不分,未与六经结合起来,最后搞不清脉与病的关系,从方证角度治疗成功,再自圆其说而已。舍证从脉不必说了。再回头分析,二阳并病脉象到底咋样,推理以说明问题。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尺寸俱长(脉弦滑)者,阳明受病也。一种可能情况是大承气汤对应右寸关脉浮弦滑有力,脉象中浮可能有表,也可能是里热盛,但不管怎样,只要有两种不同类别脉象(脉浮与脉长)在一起,就会三部六位不对等(三部六位也有五经的地盘),就是厥阴病。厥阴病就是五经杂合,任意组合也是。这样做的目的只要一个------六经问题简单化。六经有一个大的框架,框架下只有两条枝干-----一条极其单纯,太阳,阳明,少阳,太阳,少阴,大家都知道,就提纲那回事吧,你照旧就行;一条极其复杂,有虚有实,有寒有热,上热下寒,上寒下热,热是什么,三阳病中统统可以找到,寒是什么,太阴少阴中可以找到,虚实也可以从五经中找到。千古难题,争论不休,何至于此啊,医圣绝顶聪明,面对复杂多变的疾病(哪有那么多单纯,80-90%厥阴病),特立厥阴病篇,又把其它五经的方子放在厥阴篇内,学者当深思明辨是非。
至少了解这样一个框架,我觉得用方灵活许多。不在顾忌原来狭隘的六经定义。先说一个典型案例:陈菊芳,女,1961年生,2012年10月5号诊,右寸浮稍滑(阳明),关稍弦,尺沉稍弦,左寸浮弦(比较明显),关稍弦,尺沉稍弦,舌淡紫,苔白腻。诉:经常口腔溃疡。从方证角度大家可以想到甘草泻心汤,但是你平脉不问诊你能做到吗?右寸脉浮稍滑,是阳明热,左寸浮弦太阳热(理解为心火也可以),老师说,左寸黄连,右寸黄芩,舌是干姜,此人厥阴病,口舌必生疮。果然。处方----甘草40法半夏15党参10黄芩15黄连15炮姜15大枣10紫花地丁15.我觉得很神奇,其实一点不神奇。上竟上者,胸候中事也。右寸浮滑对应舌咽喉的问题。我学习老师的用方机理,能够熟练使用附子泻心汤,黄连理中汤等方,其实附子泻心汤不一定有痞证,有汗出恶寒,仅仅一个左寸沉,右关弦滑就可以用了。当然,徐老师不是一个只会把脉的人,他要求我们脉证并治,徐老师也不是发明什么独脉的人,只是悟道啦张仲景
挑选几个厥阴病案例,以飨读者
1,欧陈兰,女,1976年生,2012年10月30号诊,医院检查有左侧声带息肉,咽喉炎。右寸沉细涩,关细弦,尺细稍紧,左寸沉细稍弦,关细弦,尺细稍紧,舌尖红,苔薄白。诉:咽喉不适,声音嘶哑,咽喉干燥,感觉痰粘,时欲吐,大便软。“寸口脉沉而迟(寸脉沉,或沉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尺脉沉细,甚则按不到),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麻黄15升麻10当归15知母15黄芩15玉竹15赤芍15天冬15桂枝15茯苓15甘草30(重要激素样作用)石膏30白术15干姜15
只要是咽喉,食道,口腔后部不适统统是喉咽不利,以后遇到咽喉炎,声带息肉,舌根什么肿瘤,食管癌,都有机会用。食管癌,蔡老师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类,是据“阳化气,阴成形”之理,药后可以进食,但不是痊愈,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病邪可能热化,此时麻黄升麻汤是最好的善后方。很多时候是治疗方。如果出奇迹的话,病人会发烧一月,烧死且最后吐出肿瘤组织,食道癌痊愈。
2,杨礼富,男,70岁,2012年10月26,右寸滑促稍弦,关滑促,尺滑促,左寸沉稍滑,关细弦滑促,尺细弦稍滑。舌淡青,苔厚腻稍黄,颈项不能抬起,全身肿胀,右半身肿明显,血压127/67,心率103.诉:一身痛,左半身明显。口苦口腻。大便稀,小便黄,口气秽重。(查脑梗,痛风)。厥阴病(三部不等)
处方----葛根芩连汤合三妙散加味------葛根300(脑梗重用)黄芩30黄连40(右脉促,急,葛根芩连汤,条文上写着呢)甘草10苍术30黄柏30怀牛膝15土茯苓60防己20黄芪30(消全身水肿)大枣10白头翁60(痛风特效,祛风,时发时止风也)秦皮30制川乌30(止痛)。这个病人效果相当好,我是亲眼所见。二诊还是原方。通过这个病例,才知道什么是葛根芩连的典型脉象。也知道痛风需要大手笔治疗,三妙散加白头翁川乌是好方。仝小林白头翁常常用9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