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全宝典!皮肤及软组织感染诊治汇总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导语 皮肤软组织感染在临床中比较常见,例如皮肤毛囊炎、疖、痈、脓疱病、蜂窝织炎和丹毒等。 另外,对于病死率极高的坏死性软组织感染,儿科临床少见,可能很多医生都没有太多的临床经验,但是遗憾的是,这种疾病病死率却极高,一旦临床忽视或者误诊,临床进程却非常快,很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不幸的是,早期临床症状往往不典型,极容易被忽视和误诊,由于其非常差的预后和高死亡率,无论什么时候都必须对坏死性组织感染保持高度警惕。 在此对皮肤软组织感染的相关知识进行复习总结。这一篇主要是我的学习笔记,仅供医护人员一起学习探讨。
常见的皮肤及软组织感染有哪些?
如何分类?
1998年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将皮肤及软组织感染(SSTI)分为两大类,即单纯性和复杂性。 2014年美国传染病学会(IDSA)的皮肤和软组织感染诊断和治疗的实践指南,按有无化脓分为化脓性和非化脓性,按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按有无组织坏死分为坏死性与非坏死性。 2015年世界急诊外科协会(WSES)发布的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管理指南,提出了将皮肤和软组织感染分为三大类:非坏死性、坏死性以及手术部位感染。
丹毒(erysipelas):表皮和淋巴管感染。
蜂窝组织炎(cellulitis):真皮和皮下组织感染。
坏死性感染(Necrotizing infection):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广泛坏死为特征的细菌感染。
毛囊炎(folliculitis):以毛囊为中心的炎性丘疹和/或脓疱。
疖(furuncle):急性化脓性深部毛囊炎和毛囊周围炎症。
痈(carbuncle):相邻多个疖融合一起。
脓疱病(impetigo):浅表性、水疱性、传染性皮肤感染。
深脓疱病(Ecthyma):又名臁疮,病变从表皮延伸至真皮深部,深在性脓疱疮。
关于毛囊炎、疖和痈
关于脓疱病与臁疮(深脓疱病)
主要发生于成年人和较大儿童,但很少发生在2岁以下儿童。占所有脓疱病病例的70%。
单独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者合并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是非大疱性脓疱病的主要病原菌。
通常发生面部或受过创伤的四肢。
最常见的病变是昆虫叮咬、擦伤、撕裂伤、水痘、疥疮、虱病和烧伤。
病变浅表,最初形成一个小泡或脓疱,然后迅速发展成蜂蜜色的结痂斑块或脓疱。
病变常常很少或没有疼痛感或周围红斑,通常无全身症状,偶有瘙痒。
局部淋巴结肿大在高达90%的病例中被发现,白细胞增多在大约50%。
主要发生在婴幼儿。
大疱性脓疱病几乎是由单一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去角质毒素,引起表皮细胞解离,形成水泡。
最常出现在面部、臀部、躯干、会阴和四肢的皮肤上。
松弛的、透明黄色液体的大疱为特征,小疱逐渐扩大形成松弛性大疱,大疱很容易发生破裂,在表浅边缘留下薄薄的鳞片痂皮。一般周围无红斑和局部淋巴结肿大。
疱液为澄清黄色液体,之后疱液颜色变暗并变浑浊;
大疱性脓疱病病变其实是局限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并可发展使整个的皮肤受累。
臁疮(深脓疱病)是一种溃疡型脓疱病,病变从表皮延伸至真皮深部,常认为系继发感染所致,例如轻微外伤、瘙痒性皮肤病等。
病原: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化脓性链球菌)。
主要侵犯小腿,也可见于股、腰、臀部等处,病灶数目多少不定,有「自我接种」特性,因此可能有新损害不断产生。
初起可为粟粒至豌豆大丘疱疹,迅速变为绿豆至豌豆大小脓疱,基底有炎性浸润,渐扩大并向深部发展,中央形成“穿凿样”溃疡及结痂,边缘整齐,周围有水肿性红晕,严重者痂皮厚积,呈蛎壳状。剥离痂皮可见溃疡底面有灰绿色脓苔及肉芽增生。溃疡愈合后遗留瘢痕。
治疗不当可使病程迁延,经久不愈。
蜂窝织炎与丹毒
有学者认为“丹毒”是局限于真皮上部的感染包括浅表淋巴,而蜂窝织炎涉及更深的真皮和皮下脂肪;丹毒比蜂窝织炎有更明确的炎症边界特点;
而有些学者则把“丹毒”被用来指仅涉及脸部的蜂窝织炎。
另外有学者,特别是在欧洲国家,蜂窝织炎和丹毒是同义词,并没有太区分对待。
严重的局部感染(如,泛发性蜂窝织炎);
感染的全身性征象(如,发热);
反复或多发性脓肿史;
初始抗生素治疗失败;
年龄过大或过小(小婴儿或老年人);
有基础共存疾病,包括淋巴水肿、恶性肿瘤、中性粒细胞减少、免疫缺陷、脾切除和糖尿病;
特殊暴露(动物咬伤、水相关损伤);
具有感染性心内膜炎预防性治疗的指征;
金黄色葡萄球菌易感性的社区模式未知或正在迅速发生改变。
可疑蜂窝织炎或脓肿的门急诊诊疗流程
什么是坏死性软组织感染?
如何诊断坏死性软组织感染?
预测坏死性筋膜炎的实验室评分工具
坏死性筋膜炎的风险因素
坏死性软组织感染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