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先生对他说:因为母亲是镇江人,所以还是喜欢吃镇江醋
这几天,在朋友圈看到无数纪念袁隆平先生的文字,内心感动。
人是很朴实的,杂交水稻让国人不再有饿肚子的噩梦,袁老对世人做出的贡献,真的太大了。所以,他去世后,感念他的人,内心情感如潮水般喷涌而出,许多地方,都希望能找到和袁老生平有交集的点。
比如他上学的地方,比如他做过水稻试验的地方,比方他寻找稻种的地方……
其实,都是为了用一种最靠近英雄的形式,去纪念他。
这两天,我看了两篇文章,是两位和袁老交往过的镇江人写的,让我们看到袁老最亲切的一面:
01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陈国安是镇江人,第一次偶遇袁老,是在2013年,当时他是苏州大学的老师。
那年的8月1日,他和夫人乘高铁去岳阳湖南理工学院初中语文国培班讲课。
经过合肥南的时候,几位年轻人陪着一位老人上了车。因为车厢里就他们夫妻俩和这一拨人,陈老师发现,这位老人好生面熟,再仔细一想:“这不是袁隆平先生嘛!”
陈老师上前打招呼:“老先生您好!您是袁隆平先生吧?”
这位老人哈哈哈大笑说:“我是袁隆平的弟弟,别人总是认错人的。”
老人旁边的年轻人也跟着哈哈地笑着说:“袁隆平要八十多岁了,您看他哪有八十岁啊!他是袁隆平的弟弟。”
陈老师看了看,觉得他确实也不像八十岁的样子,就闲聊了几句回座位了。然后又感觉哪里不对,他就在手机上查看袁老的动态,输入“7月31日袁隆平”,一查,发现袁老在无为县考察,这正是刚才他们上车的合肥南站最近的一个县。
于是他又去搭讪:“老先生好!我是苏州大学的老师,去岳阳讲课。不好意思,刚才认错人了。抱歉抱歉!冒昧问一下,您几位是去长沙吗?”
老人大概看出他的意思了,继续大笑了起来。
旁边的年轻人(后来知道,他是袁老的秘书)慢悠悠地说:“是的呢,我们在长沙工作。这位先生,他老家江西,生于北京,现在在长沙工作。”
陈老师一听,明白了,老人就是袁隆平先生,他刚才在跟他开玩笑呢。
看着他们一起大笑起来,陈老师也笑着对老先生说:“您肯定就是袁隆平先生啦!”
袁老一看露馅了,问清楚他是怎么发现了,大笑着说:“看来真的不能骗人说谎啊!一个谎话这么快就被侦破了。”
随后他还下意识地转头对几位年轻人说:“有名的人说谎话被穿破得更快啊!”
所有的人都笑了,哈哈哈地大笑着。
陈老师和袁老他们闲聊了一路,通过那位秘书戴老师,互留了电话。每到春天,他都会寄新出的碧螺春给袁老,戴老师说袁老蛮喜欢江南新茶的。
2016年7月,陈老师又去岳阳讲课,这次想到去拜见袁老。一联系,很巧,袁老说明天出差去广东,所以让他们一到长沙就去他办公室见面。
没想到,路上很堵,进城之后车几乎开不动。一直到晚上7点05分才到“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秘书下班了,可袁老还在办公室等着他。
一见面,他们就开心的聊了起来。
袁老说:他母亲是镇江人,跟陈老师同乡,所以至今还是喜欢吃镇江醋。
陈老师说这好办,给他寄。他大笑起来说:“不好意思的啊!”
陈老师给袁老带了盒碧螺春,他很开心:“你寄的苏州茶很好喝。”
接着,袁老又说苏州人说话很好听,他也会说苏州话,并举了四个例子,说苏州人说话就是美好的乐段,比如“155”,就是“大嫂嫂”。比如,“155253”,就是“大嫂嫂来烧米”……
陈老师第一次听到这样说法的苏州话,笑出了声!看到袁老一边说,一边手舞足蹈,那种很开心的小得意,陈老师感受的到,袁老有一颗烂漫的童心。
临别,袁老得悉陈先生要去创办一个学校,很高兴,说:“现在中小学教育真的需要好好变一变了。”
陈先生想到他们刚创办的“苏州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于是壮壮胆子请袁老题一个“苏州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的院名。
袁老说:“我不是搞教育研究的,我是搞水稻的,搞农业的。为什么让我写呢?”
陈老师福至心临:“其实先生就是伟大的教育家!更何况,教育就是农业,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民族的种子,我们的教育要一直相信孩子,相信种子,更应该相信春秋往还的自然岁月……”
袁老听了这几句话很高兴,说:“立刻就写。”他转身走到办公桌后面,拿了一张A4的纸。“我跟你们研究古代文学的不一样,不写毛笔书法的,用粗水笔写咯。”
很快袁老就写好了“苏州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他又兴致勃勃的拉着陈老师去办公室对门的接待室合影留念,那里有大幅的一张照片,上面写着:湖南溆浦,首次亩产突破1000公斤。
袁老看到镇江人,心里很高兴,直说要留他们吃饭,但因为不想耽误袁老休息,陈老师还是告辞了,楼道上,电梯门关了,袁老才转身回办公室。
不能不说,这真是缘分啊!
详细文章内容见:偶遇记平生——回忆与袁隆平先生的两次见面
这篇文章感谢殷琴老师推荐给我,陈国安老师是她上学时的师哥,现在在苏州大学文学院任教,并担任苏州大学第二实验学校校长。
02
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是镇江扬中的一位企业家童忠林。
扬中是一座江岛,岛上的粮食生产力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一直都不高,所以当时米很贵。
我收藏到一张1953年3月的粮食局简报,内容是:三月了,江水暖了,刀鱼、河豚多了,渔民们打得鱼多了,卖了有钱才来买了不少米回去……
没有鱼的时候,只能将就着粗粮、鱼类凑合着,没办法,当时粮食紧缺呢。
所以,扬中人对粮食一直很有追求,不仅要种的产量多,还要质量好。
童忠林的心里一直有着一个农业梦,现在杂交水稻让粮食产量提升了,但水稻种植离不开农药,他想着找回童年时纯净的农田生态。
为了改变化肥灭虫的现状,他投入研发了太阳能杀虫灯设备。
绿色生态灭虫想要得到推广,有人提醒他可以找袁隆平院士合作。当时袁老已经名气如日中天了,怎么才能联系上呢?
2010年,童忠林给袁老写了一封信,信中不仅有他的想法,还附上了他的研发材料。
他觉得可能没回音,因为袁老太忙啦,没想到,半个月后,袁老爷子的助理打来电话,说院士请他卖几台设备给他的试验田。
童忠林激动的说:“不卖,只送!”又过了一段时间,经过安排对接,童忠林终于见到了袁老。
这一年的年底,袁老给童忠林提供了“灭虫设备”使用的总结报告,还给童忠林的“农业生态示范园”题词,还给他写了推荐信。
凭着老爷子的推荐信,童忠林得到了农业部的大力支持,并很快获得了当年的中央财政农业补贴。后来,袁老爷子又把工作站建到了扬中。
△袁隆平院士给童忠林的题词
每年,袁隆平都会委派儿子来扬中考察指导工作。主要指导栽培技术,如何在水稻生产过程中从各个环节上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提升大米的品质。
童忠林说,因为袁老的母亲曾在镇江求学,所以老爷子称呼他是自己的娘家人。
让童忠林感动的是,不管他有什么问题、什么想法,袁老都很有耐心,对他充满鼓励。
只要是对高质量农业发展有帮助的,袁老都会很关心。
详细文章内容见:“袁老叫我娘家人,跟我第一次合影时穿的西装还有洞……”
这两个故事背后,是袁老对镇江的关爱之情。
镇江人对袁隆平院士的感情是真挚的,他去世的那一天,我看到很多人哭了,很多朋友自发的在网上留言,追念这位伟大的英雄。
那一天我读了《袁隆平口述自传》,夜间无眠,泪流满面。
我相信我们镇江人是诚心诚意感恩袁老,如果没有他老人家,我们连“百花酒”、“镇江香醋”都没法酿造。
我说这话不是开玩笑,新中国建立后的一段时间,我国被美帝封锁,粮食严重紧缺,没有粮食,就没法酿酒酿醋。所以直到1972年,才逐步恢复生产。
可以告慰袁老的是,如今,我们镇江已经成为了“中国醋都”,是中国乃至世界级的酿造城市。
我们酿出的醋,行销海外,有朋友告诉我,她在新西兰一个300人的小镇上,都能看到恒顺的产品,更不要说其他大一些的城市了。
今天,我在朋友圈看到一位扬中的朋友,发了一组怀念袁老的漫画。
我想用这些画来纪念他。
我相信,我们镇江人会带着袁老的期望,在农业生态上,为高质量农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先生千古,国士无双。
山高水长,伏惟尚飨。
点击分享:
国士袁隆平:妈妈是江苏镇江人,他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请帮忙右下角点个在看,并给我个留言。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