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续高僧传》里一则记载,旁证泰兴东部有一座消失的城市

原创 徐新标 世外之友 今天

《续高僧传》或称《唐高僧传》,全书三十卷,是唐朝僧人释道宣(596~667)编撰。《续高僧传》二十一卷下,记录了隋、唐时期高僧释法向事迹:“释法向,姓李。扬州海陵葛冈人。形长八尺。仪貌魁杰眉目秀异。”对于“海陵葛冈”有人说是地名,是一个叫葛冈的地方。也有人解释是一个长满葛草的冈地。

这位法向大师,十六岁在跑到南京栖霞寺出家,师从智者和尚。智者曾为隋炀帝佛学老师,从这一角度说,法向与隋炀帝算是“同门”。

释法向在京栖霞寺学佛多年后,回到老家海陵,先于“海陵大宁寺”小住一段时间后,“遂东还宁海”。

《续高僧传》里记载的“宁海”,是隋朝的一个行政区域。据清地理学家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23记载:公元265年,刚刚建立的西晋王朝在苏中地区设置了临江、蒲涛、江阳、宁海、齐昌五城。五城中的“宁海”就是法向到达的地方。

释法向之世,宁海已经存在了两百多年。十分可惜,释法向到达宁海后不久,“李子通贼破县烧寺”(《续高僧传》),隋唐时期活动在华东地区起义军李子通部攻破“宁海城”,同时把释法向到达的寺院烧毁了。

《续高僧传》里这段记载讲述了“宁海城”当时现状。释法向修行的寺院毁于兵祸,法向渡过长江,前往天台山修行未果,就在江阴定山创建定山寺。(现已消失)

天下稍定后,释法向回到江北的孤山,创建了正见寺。(现靖江孤山寺)

【释法向创建的正见寺,现名孤山寺】

“正见寺”创建后,至少经历两次风波:一、武德九年 (626年) , 唐高祖下令整顿宗教界, 史载:“上亦恶沙门、道士苟避征徭, 不守戒律……又寺观邻接廛邸, 溷杂屠沽……下诏, 命有司沙汰天下僧、尼、道士、女冠, 其精勤练行者, 迁居大寺观, 给其衣食, 勿令阙乏。庸猥粗秽者, 悉令罢道, 还乡里, 京师留寺三所, 观二所, 诸州各留一所, 余皆罢之。”

李唐之初,天下寺院道观太杂乱,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公元626年,唐武德九年,唐高祖李渊下令整顿天下寺院道观,同时规定全国各地道观寺院的数目,以及寺院道观额定人数,如“每寺上座一人,寺主一人,都维那一人,共纲统正事”等。

第二风波:贞观三年,公元649年,“天下大括义宁私度,不出者斩”!

义宁是(617年十一月-618年五月),隋恭帝杨侑年号,历时7个月。此时隋炀杨广刚死,已经大乱的俗世更加混乱,很多人失去了大隋旧世界,对李唐新世界无感,所以躲到寺院,求神问佛,甚至出家!

笔者没有找到确切数据,公元617年,杨广死后的那七个月,有多少人出家?寺院里多出多少僧尼?

可能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数据,所以三十多年后,公元649年,李世民下令对这些“急抱佛脚”的出家人进行了一次总清算,责令返俗,否则就一个字:“斩”!

李唐的这种宗教政策,对当时佛教影响很大,释法向的正见寺,法向用一个头巾故事,表达了此事对大部分修行人的影响。

在正见寺经历的“风波一”里,隐藏了古“宁海城”信息。释法向从海陵“大宁寺”到达宁海时,山东农民起义军李子通也率部到达海陵,时间公元619年八月。占领海陵后,李子通军队进攻“宁海城”。宁海让李子通军攻破,但宁海城“编制”没有消失,七年后李唐王朝重新大一统,唐高祖李渊颁布新的宗教令: “京师留寺三所, 观二所, 诸州各留一所”,此时“正见寺”是作为“地方郡”配给的一个寺院名额得以保存。而释法向刚刚到达海陵小住的“大宁寺”,很可能在这一次李唐王朝宗教整顿中消失了,从些杳无音信。

另外笔者理解,古代佛家寺院有很多修建于名山大川;但如果是朝廷规定的寺院,要么修建在城里,要么修建距离城市不远的郊区。李唐初期释法向创建的“正见寺”,是经地过李唐宗教管理部门“认可”,或者“认证”的,正常情况下,距离城市不远,或者说附近必有一座郡级城市,这座城市很可能就是笔者一直在寻找的宁海城!

考虑到“正见寺”所在的地理位置是孤山,以孤山为圆心,宁海城应该在孤山西北、东北方圆15-10公里内!地域溯源-泰兴故土上消失的宁海古城,这个位置,就是泰兴东南方位。

从唐初“正见寺”得以保留;李唐王朝“京师留寺三所, 观二所, 诸州各留一所”寺院的宗教政策;结合隋开皇初年海陵、临江、如皋三县并入宁海管理现状,此时宁海城至少是相当于“宁海郡”的行政区域,是当隋唐初期苏中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另外笔者考证,初唐四杰之骆宾王,公元680年任临海县丞,后弃官游广陵,公元684年追随徐敬业起兵反抗武则天,兵败,在宁海东部狼山附近夹江中,让武则天军队抓捕。(司马光《资治通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