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重在养心阳:教你养心之法!

师兄们好,中医认为心与夏季相应,夏季养生重在养心。《素问》记载:“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夏主火,心属火,心气通于夏。夏季烈日当空,气候炎热,万物皆长;而“心为火脏,烛照万物”。心为阳中之太阳,主一身阳气,心阳推动血脉循经,以保生机不息;心阳温养全身脏腑,以达阴阳平和。因此,夏季是心阳最为旺盛、功能最强的时候。

当然,夏季养心也不是单纯地预防心血管事件这么简单。心主血脉,心阳一旦受损,会影响血在身体里的正常运动,气短、乏力、疲倦、睡不醒、汗出不止、体力不济等症状都和它有关。那么,夏天到底应该如何养心呢?以下给大家分享夏季养生基础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夏季养心要点

清火祛湿戒躁制怒,要根据夏天天地阴阳相交、万物生长茂盛、代谢健旺的特点,适当地调整自己的饮食起居以及情志。

1、作息

夜卧早起,宜比春日稍晚点睡、早点起;结合夏天白昼长的特点,中午有条件的尽量小睡片刻,养足心脏阳气,有助缓解疲劳。

2、活动

无厌于日――早晚有风,空气相对好些,在户外活动的时间可适当延长一些,切忌早早关进空调房里不出汗,久而寒气太盛更伤身;但午间天气炎热,容易中暑,尽量减少烈日下活动时间太久或者烈日下暴晒。

3、心态

戒躁制怒――火夏伤心,人的情绪波动大,要戒躁制怒,心静自然凉。以平和的心气,无郁无怒,精神饱满地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去。

4、饮食

清火祛湿――夏季人们普遍易出汗,对心脏阴液消耗大,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流汗过多易引起电解质紊乱,可适当喝点淡盐水或糖水以解“体渴”;夏天雨水相对多,湿气也重些,因此还要及时清火祛湿,可适当喝些凉茶以清心火、利小便,带走体内湿热。

二、普通人最容易犯的夏季养生误区

养生需要有正确的见地,如果我们一直被错误养生观念所引导,那不但达不成养生的期望或许还会导致很多健康问题,以下是常见的一些养生误区,我们可以自测一下自己有没有中招哦。

1、出汗越多越好吗?

许多人都有夏天出汗越多越好的说法,认为出汗排毒、去湿。微微出汗是对身体有益的,而过度出汗对身体是有负面影响的。在现代医学中,认为出汗过度会引起脱水,身体渗透压失衡。

中医认为汗为津液所化,汗出过多,可耗血伤津。《黄帝内经》中说“阳加于阴谓之汗”,出汗需要阳气和阴精的共同参与,出汗过多则会使人体的阳和阴都有一定损伤。另外,“汗为心之液”,过度排汗还会造成心气不足,出现心慌、乏力等症状。出汗过度会伤津液、损伤阳气和阴气,造成心气不足。不要大量运动过度出汗,长时间呆在高温环境中要注意避暑。

 2、喝水越多越好吗?

现在许多民间科学提倡“水治百病”,甚至建议一天喝水3000ml。从现代医学角度,包含各类食物、饮品在内摄入的水分在2500ml以内就足够了。从中医的角度,讲究不渴不饮,饮必热饮,小口慢饮,因为水属阴寒,不可多饮,有些人即使在夏天也不适合大量饮水。

阳虚的人体内阳气不足,不能温化水液,饮水量宜少,宜饮温水,以温化水液。痰湿的人体内水液的代谢异常,表现为口渴,但饮水量不宜多,少量多次饮温水较好。《千金要方》中就有说:“渴饮过多,则成痰澼”。气虚的人体内气的运动没有力量,水的气化功能较弱,多喝水会出现胃胀、食欲不振、腹泻等脾虚水湿内停的症状。

高品质“笑颜”能俘获爱茶人的芳心,期待好茶与您相遇。

3、凉菜是夏令首选?

夏季气温高,很多人会出现胃口不好、胃肠不舒服等症状,许多人夏天喜欢吃凉菜,凉菜清凉爽口,让大家在夏天也能胃口打开。

但是,夏天吃凉菜需要注意两个问题:无论是在外面购买,还是自己制作的凉菜——包括凉拌素食、沙拉、卤味等等,都容易因为空气湿热,细菌活动活跃而细菌超标,容易变质;夏天易出现脾虚,胃喜温不喜凉,肾也是喜暖不喜寒,气虚、脾虚的人在吃凉菜时要特别谨慎。

从中医角度,脾胃不好,遇到寒凉的食物会影响脾胃功能,容易加重体内湿气,引起肠胃不适。从现代医学角度,凉食会降低肠胃蠕动,吃多了会因为消化不良而导致腹胀。夏季人体顺应天气变化,阳气外发,体内阳气不足,内寒加重。《颐身集》中说“夏季心旺肾衰”,心旺肾衰,指得是外热内寒不宜过多食用寒凉。如果你喜爱寒凉,一定会发现夏天特别容易腹泻。同时,对于阳虚的人,夏季不宜单一食用素食水果,也要适当食用姜、小米、肉等补阳的食物,不然会加重阳虚的症状。

4、洗澡越多越好?

夏季容易出汗,有些人一天多次洗澡,擦身体,认为多洗澡不仅干净,而且有利于血液循环。但是,过对洗澡也是有负面影响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水之本性属阴,沐浴后体表残留的水湿挥发,带走热量,影响阳气升发。洗澡时体表血容量增加,洗澡过久,过频会增大中老年人洗澡时晕厥的风险。

      夏季洗澡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洗澡次数不要过多,从现代医学的角度认为,经常洗澡会降低皮肤保护作用,导致皮肤瘙痒干燥。中医认为无论是过冷还是过热,肌肤腠理的反复开闭都会消耗阳气。

      洗澡水温度要适宜,相对而言,过冷的水温更容易使身体增大消耗,这和之前出的汗会共同消耗体内的阳气。因此水温保持在40摄氏度左右为佳,而这也是我们体内浅层的温度,对身体不会产生太大的刺激。

      早晨、深夜别洗澡,早晨是人体升发阳气的时候,但洗澡会消耗阳气,同时洗澡时已经很久没有进食,久而久之会造成气血亏虚,导致身体虚寒,百病丛生。深夜抵抗力下降,洗澡时、洗澡后更容易沾染风、湿、暑等外邪。

5、夏天要早睡早起?

许多人讲究早睡早起,这是一个好习惯。但是夏季可以稍微晚睡一点,更加有利于健康。所以,如果夏季不容易入睡也不用担心,晚睡早起,第二天也可以活力满满。夏季注意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夜晚气温高 ,睡觉时往往会因为热而睡不好,中医讲究春夏“晚睡早起”,夏季的晚上比其他季节的晚上晚睡1小时没有问题,但是不要超过晚上12点。

6、天气太热,多喝凉茶

夏天有许多人喜欢和凉茶,无论是自己制作,还是购买,凉茶成为了许多人夏天饮茶的首选,甚至有不少人直接用凉茶取代日常饮水。凉茶在广东地区较为流行,有清热解暑的功效,对于常年炎热潮湿的气候环境下的广东人民是一位去火的良药,而对于其他地区的人们则不一定有效,甚至可能效果适得其反。

凉茶的成分中往往含有寒凉的中药,从中医角度而言,建议体虚,阳虚的患者不建议过量饮凉茶。至于那些含糖的凉茶饮料,除了少量中药成分之外,还含有大量的糖,过多地饮用对身体的血糖、脾胃功能都会有一定的影响。所以选择凉茶要对症下“药”。对于体虚、脾胃功能弱的人,不主张过多的饮用凉茶。

如果你夏季感觉浑身无力,或者湿气总是排之不尽,可以思考一下,自己是不是有以上看似“养生”的习惯。正确的养生讲究顺应天时,因人而异。“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许多健康问题,都是饮食、劳损过度造成的,过度追求养生而忽视自己身体的需求,反而有害。

三、简单动作来养心

1、早起花间走,颐养心神

随着芒种的到来,温度逐渐升高,汗液排量加大,活动量较少的人群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心里发闷,精神不振的现象。所以,夏季活动要避免大汗淋漓,汗液过多流失会导致人体电解质紊乱,伤及体内阳气。

夏天最凉爽的时间段要数清晨,专家建议大家可以在7~9点的时间段里,吃完早饭后在附近的林荫花间处散散步,十五分钟即可,能颐养心神,有助于体内阳气的升华,推动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

2、午睡前转眼睛,效率倍增

芒种的到来也意味着夏季的到来,天气炎热,昼长夜短,不少人会感觉晚间睡眠不足,所以,进入夏天后,午睡对防病养生就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心主神明,所以“闭目养神”其实也是养心。大家在午睡前可以进行转眼球的练习,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午睡质量,还能有效缓解视疲劳。

转眼睛具体的方法:双目从左向右转9次,再从右向左转9次,紧闭双目片刻,再睁开眼睛。然后进行20分钟左右的午睡,能够适当地消除疲劳,恢复精力,在下午拥有一个相对良好的精神状态来应对工作。

3、晚归手梳头,调节神经功能

入夏后,天黑得越来越晚,大家要及时调整自己工作计划和生活节奏,适当地放慢脚步,在回家后也要做好保健哦。其实,最简单易行的保健办法就是梳头,很多人都有早上梳头的习惯,这个时候不妨晚上也做做。

  方法:

首先是五指张开成虎爪状,由前额发际开始,然后用指腹慢慢向后梳理至后脑勺,重复此动作3~5次即可。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首”,梳头可以刺激头部的穴位,起到疏通经络,调节神经功能,还能预防失眠、眩晕、心悸等,做完非常舒服。

四、夏季养心饮食

1、茯苓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药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之功用。现代医学研究:茯苓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茯苓多糖有明显的抗肿瘤及保肝脏作用。

2、麦冬

可清心除烦,适于内热扰心之证。麦冬甘、微苦、凉、滋阴生津、润肺止咳、清心除烦,麦冬主治热病伤津、心烦、口渴、咽干肺热、咳嗽、肺结核。

3、莲子

夏季最适宜养心,因为夏日心脏最脆弱,暑热逼人容易烦躁伤心,易伤心血,而中医认为莲子性平味甘、涩,入心、肺、肾经。具有补脾、益肺、养心、益肾和固肠等作用,莲子芯所含生物碱具有显著的强心作用,莲芯碱则有较强抗钙及抗心律不齐的作用。

4、百合

百合入心经,性微寒,能清心除烦,宁心安神,用于热病后余热未消、神思恍惚、失眠多梦、心情抑郁、喜悲伤欲哭等病症。

5、蜂蜜

蜂蜜性平味甘,具有滋阴养血、补心润肺之功。富含糖类、有机酸、多种维生素、矿物质、酶类、蛋白质等多种营养成分,有强健、滋补、强壮等功效,能提高脑力、增加血红蛋白,改善心肌功能。但不宜多食久服,忌与其他滋补药、土获荃、威灵仙等中药同服。

6、大枣

大枣性温味甘,功能养血安神、益气生津、补脾胃、缓和药性。因其富含多种维生素, 维C含量居鲜果之首,是苹果的82倍,故有 “天然维生素丸”之美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