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科美诊断创始人应希堂:科美十几年创业经验,为二次创业带来哪些启发?

虽说已经离开科美诊断高管团队,开始了第二段创业旅程,但科美诊断创始人应希堂仍然密切关注着科美的发展。2021年4月9日,科美诊断成功登陆科创板,市值一度超过百亿,应希堂作为亲身经历科美创业、四轮融资的参与者,深知今天的成就离不开客户、员工、合作伙伴、投资人的大力支持以及现任管理层的辛勤付出。

作为化学发光领域的明星企业,科美上市后,外界对科美多年的发展充满好奇,也对应希堂离开科美高管团队,投身肿瘤治疗加速康复领域,二次创业的经历满怀兴趣。为此,近期动脉网对科美诊断创始人、康爱创始人应希堂进行了专访。

科美诊断创始人、康爱创始人应希堂

50万创业资本,创造一家化学发光上市企业

1988年,应希堂进入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北方所)工作,这是国内最早从事放射免疫诊断试剂产品研发和生产的机构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放免体外诊断高新技术企业。

谈及创立科美契机,应希堂回忆:“当时,北京宣武医院是北方所的主要客户之一。但后来有一天,宣武医院突然停止了对北方所28款试剂盒的采购,我特地去了宣武医院一趟,才知道原来医院采购了美国进口的全自动化学发光仪,工作人员只需把标本放进机器,全自动化学发光仪很快就会得出结果,大幅度简化了操作流程,节省了人工,因此非常受检验科人员的欢迎。”

这让应希堂敏锐意识到,免疫诊断技术已经迎来新一轮更新迭代,放射免疫等老产品很快将退出将历史舞台,化学发光市场机会来了。

因此,1999年,应希堂和解放军总医院的几位教授等20多人,共同出资50万,以化学发光技术为创新点,成立了科美诊断的前身——科美东雅。

刚创立科美之时,国内化学发光行业生态一片荒芜,既没有配套的上下游产业链,也没有仪器工程,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同时,由于首次创业缺乏经验,在科美早期发展中,研发管理、资金不足、经营管理等创业公司常见问题,应希堂都经历了一遍。

首先是研发管理问题。“创立之初,科美在研发上走了很多弯路。虽说产品已经取得注册证,但客户的要求明显高于注册标准。在试销过程中,客户指出了产品质量不稳定、测量结果不准、重复性不高等多个问题。”为此,科美接连换了两任研发部经理,问题却并没有解决。“后来我开始反思,不是人的问题,而是企业研发管理体系出了问题。”

于是,应希堂研究了全球各大企业的研发管理体系。2006年,科美借鉴华为,引入了欧美成熟的集成研发管理IPD,帮助科美规范了研发管理,大幅提高了产品研发速度和质量。很快科美获得了100多项专利、160多个医疗器械注册证书,成为产品最丰富的化学发光公司之一。

其中,2006年,科美率先研发出世界第一个微孔板化学发光法艾滋病抗体诊断试剂盒并首家取得注册证书,提高了检测灵敏度,解决了艾滋病输血感染难点,奠定了公司在传染病检测市场的领先地位。其艾滋病试剂连续六年获得了国家疾控中心艾滋病质量参比试验室的优秀成绩。

其次是资金问题。2006年首批产品研发完成后,却没有资金做市场推广。应希堂开始尝试引进投资人,积累更多资金。之后,科美先后完成4轮融资,投资方包括西门子医疗、软银中国、中经合、经纬中国、君联资本、弘晖资本等。这期间,作为科美前三轮财务顾问的易凯资本以及四轮财务顾问的华兴资本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通过四轮融资解决了企业发展的资金问题。此外,2008年科美通过经营模式变革,将直销改为经销后,也大幅缓解了现金流不足问题。

此外,应希堂非常强调选人用人,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人才,坚信“合适”的人才比“优秀”的人才更重要。

创业初期,能吃苦、能打仗是应希堂选人的首要标准。随着科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尤其是引入国际资本后,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2008年开始,科美逐步引入国际知名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建立了市场销售、售后服务等流程,财务管理、法务合规更符合国际规范。2010年,应希堂退居二线担任董事长。

退居二线后,科美并没有辜负应希堂的期望。现在,公司已经发展为国内化学发光龙头企业之一,共拥有178项医疗器械注册证书,旗下产品已进入全国1000余家医院,二级及以上医院占比超过80%。2021年,科美成功上市,市值一度超过100亿元。

原准备海外上市的红筹结构延误了国内上市时机

虽说科美诊断在化学发光以及传染病检测市场的领先地位毋庸置疑,但在上市时间以及市值上,却与同类型企业有着明显差距。上市时间上,安图生物早在2016年就上市,科美2021年上市。市值方面,科美市值接近百亿,安图生物、新产业市值已经突破500亿,北京万泰更是突破了1000亿。

应希堂表示,这是由于科美早期融资引入了西门子医疗等外资投资结构,原准备去美国上市,但因种种原因导致美国上市遇阻,之后公司将目光放到香港,准备在香港上市。“当时我们做足了准备,花费几千万完成了上市前的一系列工作,谁知道临上市前,有位股东不同意,最后无奈停止了在香港上市的进程。”

2018年完成第四轮融资后,科美完成了拆红筹、建立符合国内标准的股权架构,成功在A股科创板上市。应希堂表示:“科美专业度高,产品丰富,丝毫不逊色于同类企业。上市之后,未来科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次创业,聚焦肿瘤治疗加速康复赛道

45岁退居二线的应希堂并未过起退休生活,而是考入清华经管学院进修企业管理。

从清华经管学院毕业后,应希堂一直在思考下一步发展方向。应希堂认为,创新就是要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但创新就意味着新产品新技术,在市场开拓初期会遇到比已有产品更多的困难。比如科美2006年就拿到了国内第一个艾滋病发光诊断试剂许可,但医院告知,按照国家输血检测规定,只能使用酶联免疫方法,科美只好和主管部门沟通,按照要求做了二年多的临床验证,最终以优异的质量获得了市场使用许可。这时又遇到了新的问题:很多医院没有艾滋病发光收费标准,因为每个地区的新技术新项目医疗收费都需要物价主管部门的批准,科美又逐个地区申报物价,从获得注册许可到上市销售花费了四年,对于创业公司来讲,四年是一个很漫长且代价很高的时间。

为此,应希堂提醒医疗行业的创业者,在产品研发立项时一定要根据行业标准、政策物价等因素考虑产品研发。

应希堂结合国内外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医疗实践,最终选择从肿瘤治疗加速康复细分市场切入,创立康爱,开始了第二段创业旅程。康爱的创业路径选择了医疗器械加软件的模式,一是因为医疗器械有清晰的注册流程,审批规范快速,二是临床使用已有物价收费标准,这样可以先行销售获得客户及现金流。

随着国家对公立医院考核的逐年推进,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医疗效率及患者满意度,已经成为医院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我国肿瘤患者数量仅次于心血管疾病,且晚期患者比例高,五年生存率远低于国际水平。并且,由于中国患者众多,医院人满为患,导致国际通行的多学科会诊(MDT)难以在国内开展,各科室“流水线作业”,相互独立,外科只管手术,放疗只管放疗,对于患者治疗方案的优化很难在一个科室完成。另外,肿瘤手术、放化疗治疗本身对身体功能、免疫能力等也会造成很大的伤害,所以治疗中以及治疗后的延续康复对治疗效果以及生活质量影响很大。

同时,我国优质医疗资源稀缺,肿瘤床位不到20万张,无法满足每年将近400万新发癌症患者的需求。从平均住院日来看,按照2019年卫生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平均住院日(9.1天)明显多于美国(4-6天),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假如一个1000张床位的医院能缩短一天平均住院日,就相当于增加了100多张床位,可以大大缓解住院难的问题。

应希堂希望,康爱通过为医院提供住院治疗加速康复解决方案,以提高患者治疗耐受性以及降低应激反应,减少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感染等,并及时给予风险防范和康复治疗,帮助肿瘤患者早日完成住院治疗康复出院。

有过科美诊断的成功经验,应希堂在市场洞察、人才培养、现金流控制、产品研发等方面有了更丰富的经验,但他时刻提醒自己,千万不要想当然,一定要从客户需求出发,通过临床研究,验证自己的设想,先从标杆客户做起,树立榜样再建销售团队进行市场推广,二次创业更需要精益!

目前,康爱已经研发出了国内第一款临床营养检测分析仪,并在2020年疫情期间取得了医疗器械注册证。这款医疗器械集成了设备软件智能处方等,可以把原来需要人工进行的营养风险筛查、评估等效率提高十倍,通过采集患者128项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后,智能计算出个性化的营养处方。为此康爱申请了60多项知识产权,并已在国内三十多家三级医院应用,并得到客户认可。

作为科美诊断的创始人,应希堂二次创业无疑吸引了一些投资人的关注,不少投资人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但吸取了上一段创业的融资经验后,应希堂对康爱的融资节奏有着更清晰的认识。在融资上,康爱始终保持着小步快走的节奏,疫情之前完成了首轮数千万的融资,但新冠疫情也影响了非新冠相关医疗企业的发展,康爱已经启动了第二轮融资,用于新产品研发、产品注册和市场推广等。

创业维艰,作为创业老兵,应希堂深知路途艰辛,但能够创新出市场喜欢的产品和服务,提升医疗效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为之奋斗!

★ 如果您想对接动脉网所报道的企业,请点击文末左下方“阅读原文”填写表单,我们的工作人员将尽快为您服务。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动脉网,未来医疗服务平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