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云从《太平山水图》
萧云从(1596~1673) ,字尺木,号于湖老人、无闷道人、默思。明末清初芜湖著名画家,姑熟画派创始人。
幼而好学,笃志绘画、寒暑不废。明崇祯十一年(1638)与弟云倩加入复社,次年为副贡生。入清不仕,闭门读书赋诗作画,或遨游名山大川。善画山水格疏秀,兼工人物,与孙逸齐名。
其父肖慎余,为明乡饮大宾,懂绘画。云从幼而好学,“笃志绘事,寒暑不废”。1638年云从与弟云倩,加入复社,与东林党相呼应,同魏忠贤阉党马士英、阮大铖等斗争。1644年,明廷灭亡。1645年清兵攻占扬州,三月占领芜湖;忧愤国破家亡,前既不仕明,今更不愿与清合作,或闭门读书赋诗作画,或遨游名山大川,诗画才华,成就日著。诗继承杜甫,多即事忧时之作,雄浑奔放,音韵铿锵,著有《易存》、《韵通》、《杜律细》等。其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配上俊逸潇洒,散朗秀健的书法,达到诗书画三者统一和谐的境界,被誉为“神品”。
大凡历史上许多人物都有一段传奇的传说色彩。萧云从也不例外。据黄钺《画友录》所录,萧云从出生之时,他的父亲萧慎余,曾梦见五代宋初画家郭忠恕对他说,萧氏即将兴旺,他要把他当作继承人。历史上大多的传说并不可信,但萧云从却是个例外。因为萧云从真的刻了一枚“郭忠恕后身”的印章,常常钤画之上。
萧云从成年以后相貌非凡,学识更加超凡。“二十五六”“复从左传国语史汉注疏,历代志论及程朱邵蔡所著,广为阅心”,“算术及歌唱琴筝萧管无不习之精熟”,“三十六岁”“忽然悟子产七音六律以奉五声”。目前资料没有发现他的母亲是谁,也没有发现他的妻子是谁。据清黄钺《一斋集》、宋起凤《稗说》、乾隆本《高淳县志》。民国本《芜湖县志》我们可知萧云从有弟弟萧云倩,萧云律,有儿子萧一旸、萧一都;有一女嫁高淳邢氏,有侄萧一芸,萧一荐、萧一萁。
萧云从所经历的时代很广,他经历了明朝万历、泰昌、天启、崇祯以及清朝顺治、康熙数代,而他所处的明代,却是明朝走向灭亡的时代。这时候的皇帝不亲理朝政,专靠宦官理事,统治阶级腐朽,内阁官僚派系互相明争暗斗。而此时一批正直的知识分子却结成东林党,“讽议朝政,裁量人物”。当朝廷中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祸国殃民时,东林党人奋起反抗,赢得了一些有正义感的人士的尊敬。
崇祯五年,一批东林党人的后代以及与东林党人有关的地方上的知识分子,组成了一个以太仓人张溥为首的文学团体——复社,虽然名义上是文学团体,实际上却是一个政治团体,他们关心国家大事,与东林党相呼应,同魏党斗争与奸臣马士英、阮大铖等进行斗争,有力地打击和遏止邪恶势力。
萧云从和他的弟弟萧云倩在崇祯十一年也参加了复社。崇祯十二年,四十四岁的萧云从在科考中只中了个乡试副榜。而他的弟弟萧云倩却中了举人。但他仍不灰心,三年后再试,却依然是乡试副榜。这时他已经四十七岁了,心情十分忧郁。萧云从“既久困场屋不得志,遂决意不出,无心仕进,退而在姑孰大江之湄,种老梅数株建屋舍数间,”名曰:“梅花堂”。
不久明王朝灭亡,清军侵入芜湖,49岁的萧云从无奈避兵来到了高淳。萧云从对清军的入侵自然有着抵抗的情绪,他是否参加过抗清,我们不知,但据萧氏所写《吊邑人周孔来殉节泾县学署》一诗可知他的态度:“泮壁何人自鼓刀,天寒日暮风飕飕。老儒转战敌长矟,弟子招魂赋反骚。夜雨同悲涵水鱣,阴雷欲剸戴山鳌。庙空悬古松长碧,浩气森森北斗高。”
《皖志列传稿》还记录了萧云从为抗清志士张秉纯写传的逸事,反映了他的内心的激情和看法。
亡国的痛苦,战争的创伤,直接影响了云从的精神和生活,当“天崩地裂”的暴风雨过后,1647年的秋天,52岁的萧云从从高淳回到了家乡,眼看自己的故居遍栽的梅花“梅筑”成了清军的马圈,他感慨万分,写下了《移居诗》六首。其诗触景内伤,哀愤凄戾,尽管自己老病无能,但还是再次在这里重建了梅花小筑,后又应张万选之请创作了《太平山水图》。
按太平山水图跋可知张万选为山东济南人,为清顺治太平府推官。在太平府为官四年后,即将离任前往北方任职之时,因对姑孰风光的神往,故而邀请姑孰画派领袖萧云从将太平府所辖当涂、芜湖、繁昌之秀丽的山水绘出,以作留念。
后来萧云从利用将近一年的时间画出当涂、芜湖、繁昌之景四十三幅。《太平山水图》,前有张万选序,而后有萧云从自己的跋。所画的黄山、天门山、吴波亭、赭山及阪子矶等43景,图上都题以古代名家的诗。而诸图亦均标明为摹写古代画家如王维、关仝、郭熙、夏圭、马远、黄公望、唐寅、沈周等技法而创作的山水之图。张万选所谓“原本古人,自出己意,”秦祖咏的“所绘太平山水图,追摹往哲,工雅绝伦”,均表明《太平山水图》为创作加写生之优秀之作。
《太平山水图》的优秀之处,在于构图无雷同之处,笔法亦变化多端,点染皴擦,法度井然,这在清人山水图谱中并不多见。这种成功,在于萧云从是姑孰人,在于对家乡真山真水的深刻的观察体会和揣摩,所以“姑孰风光,岂有不在襟带间”。
加之《太平山水图》的镌刻者都是徽州的一流镌刻高手的刘荣、汤尚和汤义。故而对画得极为繁密的流水的雕镂,轻重缓急适宜,无一错乱之刀。
如果我们把《太平山水图》和方志中的一些山水中的一些山水图相比,自然会感受到这部山水图之佳,比之清代殿版山水图,如《避暑山庄图》及《南巡盛典图》等,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就是乾隆时所刊的《天台十六景图》,也是模仿《太平山水图》的作品,总而言之,如果没有张万选独具慧眼,特邀萧云从创作这部版画,那么萧云从在明末清初在版画史上就不会占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
太平山水图不仅为中国版画的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还给日本画界带来了巨大影响。白井华阳的《画乘要略》中的《祗园南海传》曾记载:日本南宗文人画派奠基人物祗园南海、柳里恭、池大雅都曾临摹过萧云从的太平山水图。
日本画家理论家秋山光夫在《萧尺木与秋山行旅图卷》中说:“祗园南海是日本南宗文人画的开拓者,池大雅则是日本南宗文人画的完成者。”又说:“萧尺木艺术的影响,在我国绘画史上有很深的意义,这是谁都应该承认的。而南海以《萧尺木画谱》给池大雅这件事,在我国艺苑已成为脍炙人口的佳话了。”
如果我们看池大雅的《余杭胜幽图》、《白云红树图》和《十便图》就会发现,这些佳作不仅构图、用墨、运笔模仿萧云从,就是题款的字体也都与萧云从相似。
萧云从的《秋山行旅图卷》散佚到日本,为东京帝室博物馆收藏后,审美书院曾把这高八寸二分五厘,长一丈八尺的纸本浅绛山水,照原尺寸大小复制发行。从此,萧云从的山水画在日本流传得更为广泛,学习的人就更多,而日本的南宗画也得以迅速的发展。
除绘画艺术的高超外,最令人钦佩的是萧云从的民族气节。
这四十二幅太平山水图,虽说画中的人物都是世外高人,画中的题咏都是山水清音,而他的遗民情结却通过他画的印章顽强地表现出来。他在第三十三幅《繁昌双桂峰图》钤印“忍辱金刚”;第三十六幅《繁昌凤凰山图》钤印“仆本恨人”;这辱这恨,会心不远,明眼人一看便知,他念念不忘的是毁家之恨,亡国之辱。他在第五幅《当涂采石图》钤印“梁王孙”;第三十五幅《繁昌隐玉山图》钤印“萧天子裔”;自称六朝梁萧王室之后裔,其真伪,我们姑且不辨,究其内涵就是对异族的蔑视,而萧云从却是正宗的六朝王孙。这就是萧云从的民族气节。
他在第十一幅《当涂景山图》上题诗道:“石磴崎岖一径通,洞门尝是白云封。陈罗仙子今何在?惟有青山不改容。”这“惟有青山不改容”便是他绝对不与清廷合作的政治宣言。
萧云从为人品高志坚,“晚年交游散尽,性厌人事,尝谢客杜门,”他专心致志于诗、书、画的研究创作,六十岁还著《易存》之书,终于取得卓越的成果。康熙十二年,萧云从度完了他那困苦、忧郁、不得志的一生。萧云从去世后,安葬在芜湖城西严家山,他的弟子张秀壁、朱长芝等人把他的诗文汇编成集,曰《梅花堂遗稿》,可惜未刊行,至今下落不明。文献记载其著有《易存》、《韵通》、《杜律细》,今仅见《易存》和《韵通》,《杜律细》未见实物。
虽然逝世后的萧氏作品就更为珍贵,文物鉴赏家争相珍藏。但由于萧云从是反清人士,故而死后100年间,在当时官方,并未给与足够的重视。死后100年后乾隆三十七年(1772),清廷开设《四库全书》纂修丛书,乾隆三十八年偶然间搜集到萧云从《离骚图》组画,献给高宗。实在是让乾隆大帝大吃一惊。此图是根据屈原《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篇什创作的。初刻于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可惜历经130年,只剩下64图。细心的乾隆皇帝,在读完萧氏《离骚图》补注,一下子就发现了萧氏的反清意图,他的《灵蛇吞象》意图明显映射清政府的侵略行径。但乾隆皇帝并未理会,而是聪明地借惜其不全之由,乃命四库馆绘画分校官门应兆补绘,凡91图,加上萧云从原有的64图,共155图,编纂成书。命名为《钦定补绘萧云从离骚全图》,而补绘的《灵蛇吞象》灵蛇由原来的龙头变成了草蛇之首。其萧氏注文也删减的面目全非。
为了使所绘离骚图得知传世,高宗还题诗道::画史老田野,披怜长卷情。不缘四库辑,那得此人名!六法道由寓,三问迹以呈。因之为手绘,足见用心精。岁久惜失阙,西清命补成。共图得百五,若史表幽贞。姓屈性无屈,名平鸣不平。迁云可以汲,披阅懔王明。
这是高宗题萧画的第一首诗。
自乾隆题诗补绘《离骚图》之后,清大臣自然心领神会,投其所好,在民间注意收罗萧氏画作。
乾隆三十八年(1773),侍郎曹文埴曾献一幅长卷给高宗。这就是萧氏在康熙五年(1666年)九月,与如皋文学家冒襄在芜湖会晤,同饮于老友郑士介并为之图形的画作《涧谷幽深卷》。是萧尺木“六大代表作”之一。
高宗见之欣然御笔又题诗道:四库呈览《离骚图》,始识云从其人也。群称国初善画人,二王恽黄伯仲者。二王恽黄手迹多,石渠所藏屡吟把。萧则石渠无一藏,侍臣因献其所写。堪备宝笈之遗阙,事属文房敦儒雅。展观长卷四丈余,观之不厌意弗舍。崇山覆岭绕回谷,古寺烟村接书社。士农工贾莫不具,飞潜动植乃咸若。运以神而法以古,丽弗伤艳富如寡。快哉名下果无虚,图末识语嘉诚泻。德寿曾赏晞古图,自怜作此终田野。岂知一百余年后,果入石渠珍弗假。是老人愿竟天从,剪烛长歌题笔洒。
此幅画卷藏之北京故宫博物院。
后来乾隆又得见萧氏31岁时,创作《秋山行旅图卷》的长卷。清高宗再次题诗云:几点萧萧树,疏皴淡淡山。由来以意胜,无不寓神间。秋景宜寥廓,客人自往还。粗中具工细,识语破天悭。
此件是萧云从年轻时创作的存世唯一长卷,所以弥足珍贵。可惜这幅画竟然流传至日本,至今未归。
乾隆皇帝对萧云从画作似乎情有独钟,接连题诗三首,这恐怕在中国绘画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当乾隆皇帝大大赞赏萧云从的绘画作品时,自然也触动了朝廷里的一位诗书画皆精的大臣黄钺。黄钺,其祖籍安徽祁门左田村,其先人于宋末迁来当涂,遂为当涂人,清顺治初年再迁芜胡。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清朝大臣,历仕乾隆、嘉庆、道光三朝。是著名的教育家、画家、艺术评论家。他曾奉命检校《秘殿珠林》及《石渠宝笈》书画,饱览了宫廷的珠宝贵器和历代名迹书画,因此对他的绘画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自然心领神会,对萧云从所形成的姑孰画派进行过一番的研究。其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整理了《于湖画友录》和《萧湯二老遗诗合编》。
他在《于湖画友录》一书中,第一个著录的画友就是萧云从。他称赞萧云从所绘的《太平山水图》和《离骚图》成就最高,“一时题者甚众”。为此,他在宫廷校阅“石渠宝笈”名画期间,对于“姑孰画派”的其他画友,黄钺为使其画艺不致湮没,也按“夙所见闻,重为编次”,逐一进行了认真的著录。而由于萧云从生前所作《梅花堂遗稿》遗失,故而黄钺也对萧云从的诗歌经行过一番整理,其整理萧诗三十首。为此后研究萧云从及姑孰画派的研究打下了最初的雏形。功不可没。
据黄钺《画友录》记载,“姑孰画派”的成员共有72人。考察中发现,成员跨度较大,大体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以萧云从为首的成员团体,一部分为后代传承人。可惜姑孰画派的传人或早逝、或作品流传下来的太少,故而影响了姑孰画派在历史上的声誉。
姑孰地域颇广,秦汉属丹阳县。东晋筑姑孰城,至南朝四代,多次为侨置南豫州的治所。《当涂县志资料·建置沿革》载:东晋孝武帝宁康元年(373),南豫州治姑孰。南朝宋文帝元嘉五年(428),原扬州所辖淮南、宣城二郡归属南豫州,仍治姑孰。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南豫州移治淮南郡于湖县所在姑孰。南朝齐武帝永明十一年(493),南豫州移治姑孰。南朝梁武帝承圣元年(552),复置南豫州,治姑孰。南朝陈文帝十一年(579),南豫州又还治姑孰。故亦称南州。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平陈,更置当涂县,徙治姑孰,属蒋州。自始,姑孰之为当涂县始定。
《太平寰宇记》载曰:“姑孰即县名”。清人王琦在《李太白全集辑注》中亦从此说。《太平寰宇记》中所说:姑孰溪在县南二里,姑孰即县名。《元和郡县志》也记载:姑孰水,在县南二里,县名因此。
姑孰,素以风光秀丽和人文荟萃而闻名江南。其地处长江下游的河、湖交汇地区,境内以平原为主,夹杂低山、丘陵。主要有青山、衡山、藏云山。青山海拔372米,东西宽6公里,南北长7.5公里,山围36.7公里。因森林茂盛,四季常青,又称青林山。南齐山水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就曾在这里筑室于山南。青山北临姑溪河,东戴丹阳湖,西滨青山河,南望平野。山势险峻,风光绮丽。衡山,又称横山、横望山。因四望皆横而得名。海拔459米,山势威严,峰峦叠翠,林壑幽静,横列若障。南梁时“山中宰相”陶弘景曾在此隐居炼丹、凿井、筑室、读书。藏云山幽静韶秀,史上名气甚大。乾隆《当涂县志》所说:“缭绕苍郁,巅高且深,名曰藏云,以山可藏云也。”登峰而上,极目远眺,奔流之长江,磅礴之天门山,如画之采石矶,均可一览无余。”
姑孰,东有石臼碧波,西有长江奔流,姑溪则徜徉其间。冠山履湖,江河环绕,峰峦叠翠,水韵清越。白纻松风、尼坡梅月、牛渚春涛、龙山秋色、太白遗祠、元晖古井、丹灶寒烟、凌歊夕照所组成的“姑孰八景”,展示了历史上姑孰优美的自然景色,显示着千年古镇深厚的文化积淀。萧云从在《太平山水图》跋中所说:“姑孰滨大江……地乏良杰,多得古人之流寓于斯者,如谢玄晖、李青莲、苏、黄诸名夙……千秋之上,万里之中,有玄览焉。则青山、采石、赤铸、丹丘,阅历凡几.......今日者,剑砺于石,马饮于川;一草一木,血溅而膏涂,而蕞尔姑孰江响山光,风雅不坠……”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骚客咏绘其间,唐代大诗人李白更有《姑孰十咏》等诗传诵天下。宋代诗人陆游有诗《泛小舟姑熟溪口》云:“姑溪绿可染,小艇追晚凉。棹进破树影,波动摇星芒。荻深渔火明,风运水草香。”明代当涂学者陶安有诗《姑孰溪》云:“映带城隅地势雄,昔称重镇大江东。万山中断飞银浪,一曲西流卧采虹。夹岸楼台杨柳月,对船灯火荻花风。钓鱼台下鸥如雪,我已忘机似海翁。”而周边的芜湖、繁昌、宣城他们的风景名胜也同样养育了姑孰画家的情怀。
由于姑孰历史悠久、风光秀美、众多名人荟萃此地,留下了丰富的活动遗迹和美好诗文,同时也孕育出众多的名人雅士,陶谦、郭祥正、陶安、邢珣等就是其中的杰出的代表,成熟的地理人文因素给“姑熟画派”的形成做好了铺垫。
萧云从与渐江同属明代遗民,其爱国思想和反清复明的政治态度也都一致。他们是师生又是朋友,因此他们的艺术观点和创作方法也相同。他们都以倪、黄为师,但运用古人之传统技法描绘山水又都能自成面貌。萧云从将自己思考取得的绘画审美经验传授给渐江,使渐江创作出比较成熟的作品《黄山图册》,并使渐江在51岁之后的作品质量大为提高。萧云从爱梅花,也画梅花,而渐江受其影响,在出家后也爱梅花,并自称“梅花古衲”。他们还合作过《梅花卷》赠给珍厂公人。渐江从师法古人到以自然为师,都是与萧云从的美学思想分不开的。他云游武夷山、黄山、庐山等幽胜古迹三十年,终于给新安的画家们很大的感化,由此形成了以他为中心的新安画派。江注、姚宋、、巴慰祖、查士标、孙逸、汪之端、韩铸、祝昌、戴本孝,他们都在渐江的影响下逐渐地意识到文人画的真髓,由于他们又多是隐逸画家,自然形成了淡远、宁静更具文人画特征的画境。
由于萧云从绘画理论、艺术的高超,萧云从几乎把太平所处的山山水水都描绘的出色非常,让“姑孰画派”的优秀画家无法再超越,故而有思想有理想的优秀画家,便不甘于维持现状,而另辟蹊径。他们把目光转移到风光秀丽的黄山,把黄山作为自己新的创作基地,从而为自己今后的创作范畴,找到理想的创作源泉。譬如说渐江、孙逸、汪之瑞、梅清、戴本孝、巴慰祖等最终成为新安画派的代表人物,而梅清并不满足于现状,之后又独自成为“宣城画派”的领袖。如果我们仔细观察渐江的中年画作,就会发现其清晰地萧氏风格,但后期画作较之尺木,就多了些几分冷寂、孤寥之气和超逸出尘、不食人间烟火的境界。当然这和萧氏所取地域山水实景的差异分不开的。萧云从笔下的山水都是可居可游的山水之地,充满着生活的气息。而坚持直接对景写生的创作理念,使萧氏一宗的“姑孰画派”,创造出大量平凡、日常、俗世的生活情趣的画面,为“姑孰画派”的山水平添了新的风格增加了新的元素。而黄山本身的人烟稀少,与太平经济生活的繁荣之间的差别,必然导致渐江与萧氏山水的迥然不同的生活画境。
而“新安画派”的昌盛,其秉承的还是“姑孰画派”的精神灵魂,即继承传统,张扬个性;师古不泥古;着重写真山真水,师法自然,艺术自然。这种精神一直影响到近当代,黄宾虹、刘海粟、张大千等一大批近现代大师,无一不是承继着“姑孰画派”的精神灵魂,屹立于中国美术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