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血管壁成像(4)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可显示颈部及颅内大血管管壁,对判断脑动脉狭窄是否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夹层、烟雾病、血管炎等有一定帮助,同时可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现斑块内出血、溃疡、破裂等易损斑块因素,是脑血管病高危人群卒中筛查或介入治疗前的补充检查手段。
作者:stari
来源:1影1世界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HR-MR,VWI)
临床应用
颈动脉是全身动脉硬化病变的窗口,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颈动脉血管壁成像研究最早,应用也较为成熟,脂质、纤维组织、IPH 和钙化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成分,在颅外动脉中,HR-MRI根据斑块成分和比例可以将易损斑块和稳定斑块区分开来。
所以,指南将CDFI和TOF-MRA作为一级预防重要影像学依据,被列为脑卒中高危人群的首选筛查方法。
MRA可显示狭窄的部位、狭窄程度等,TOF源图可大到显示斑块的大小、形状
男,59岁,突发右侧肢体不利,不能言语,口角左侧歪斜半月。头部MRI示左侧颈内动脉多发出血性斑块至管腔狭窄,左侧基底节区大面积脑梗塞。而MRA颅内段大脑各动脉未见明显异常。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I-VWI,显示左侧颈内动脉不规则增厚,并可见新月形高信号,为出血性斑块。
男,57岁,左侧肢体无力4小时,MRI、DWI显示右侧颞枕叶皮层、右侧基底节区脑梗死(新鲜病灶),MRA示:右侧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信号缺失。
同上例,颈部MRA示右侧颈内起始段狭窄;血管壁成像显示斑块,内部信号不均,有出血。
同上例,DSA颈部血管造影,及血管成形支架植入术,术后血管再通良好。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MR-VWI),不断地由颈动脉等大血管向颅内小血管扩展,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但由于颅内动脉位置深、管径细小以及磁共振分辨率的限制,HR-MRI-VWI准确描述颅内动脉斑块的成分仍有一定的难度。
目前研究和应用多聚集于以下几方面:
比如用VWI研究MCA斑块与梗死的关系,VWI可显示斑块特征:有或无、大小、位置、管壁厚度、管腔狭窄,及其与梗死特征的关系,部位、范围。
再比如,用VWI显示MCA斑块T2高信号预测脑梗死,根据斑块位置、方位、大小、强化程度等评估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和再次复发的可能性。
DWI显示左侧基底节区脑梗死(新鲜病灶),MRA发现左侧MCA水平段信号缺失,VWI选与MCA垂直的斜矢状位(罪犯血管的短轴位),显示局部管壁不规则增厚,MCA上壁斑块形成。
HR-MRI 可用于确定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位置及斑块与分支或穿支动脉的关系。
有研究显示,冠状动脉斑块多位于穿支开口的对面,颅内动脉斑块分布与其类似。国内学者,对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研究表明,腹侧、下壁斑块较上壁、背侧多,这可能是由于大脑中动脉穿支多源于血管的上壁和背侧壁。
大部分研究者,选择与MCA狭窄段垂直的斜矢状位,观察斑块的位置与梗死的关系。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由细胞、结缔组织细胞外基质以及细胞内、外脂质沉积物组成,这三种成分的比例在不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有所不同,其通过影响斑块的稳定性而导致一系列病变。
通过既往颈动脉、心脏冠脉患者,动脉内膜切除术后病理对照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比对,VWI对于脑动脉斑块的成分识别也有所提升,进而提高了脑卒中风险分级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
结论是:颅内动脉中的易损斑块多表现为偏心斑块、较大的脂质核心、薄或不连续的纤维帽、斑块内出血(IPH) 及新生血管形成等。
DWI示右侧额顶叶深部脑梗死(新鲜病灶),VWI示右侧MCA之M1段远端管腔狭窄,并可见偏心性斑块,T1WI斜冠状位重建图上可见斑块内出血高信号。
斑块的强化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表现为偏心性和强化的特征,对比增强被认为与新生血管形成和内皮渗透性增加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滋养血管破裂有关。
右侧大脑中动脉斑块形成,上图分别为T1WI、T2WI、T1WI+C。斑块明显强化,非均匀环状强化。与临床新发病变相吻合。
斑块增强与近期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但斑块增强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因素影响却较多。表明斑块增强可作为斑块不稳定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