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临床常见心房颤动伴宽QRS波的鉴别

图解临床常见心房颤动伴宽QRS波的鉴别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伴偶然出现的宽QRS 波,临床的主要鉴别内容有二:
① 室内差异性传导  (AVC),
是指进入心室的激动落入前序激动的生理不应期内而发生传导障碍,造成QRS 波群呈一侧束支阻滞型畸变的心电图现象;
② 室性早搏  (VPC),
起源于心室的异位激动过早出现并夺获心室,形成宽大畸形的QRS′波。
AVC 和VPC 的心电图表现形似,但发生机制和临床意义却有着本质区别。房颤环境下的AVC 为生理性,而VPC 则多为病理性,二者的鉴别一直是临床的重点和难点。
文献报道的各种鉴别方法多采用列表形式,未见详细图解形式的报道。由于二者的鉴别牵涉到图形识别的成分,用例图解释的方法更清晰、易懂。
下列各鉴别点的收集来源于文献 ,主要有15 个。
其中,AF + AVC 指房颤伴室内差异性传导,AF + VPC 为房颤伴室性早搏,QRS′为VPC 或AVC心搏的宽QRS 波群。

01

Ashman 定律

心室传导系统的不应期与前心动周期的长度相关。心动周期长,其动作电位时间长,复极延缓,不应期也随之延长。
如图1,如果一个心搏(R2),其前面有个长RR 间期(R1-R2),其后的心搏(R3)又提早出现(形成短R2-R3 间期),R3 就容易发生AVC。这种长短RR 周期容易形成AVC 的心电现象称为“Ashman 定律”或“Ashman 现象”。
图1 长短周期后容易出现室内差异性传导的“Ashman 现象”
而AF +VPC 则不符合Ashman 定律:如图2。心搏R 前的RR 间期不算长,后继激动(虚线框内QRS′)提早出现的程度也不显著,QRS′的出现不具备长短周期特点;更重要的是,后面有典型长短周期却没出现QRS′波,因此该QRS′不符合Ashman 定律,为VPC。
图2 房颤伴室性早搏

02

联律(或短)间期是否固定

各个提早出现的QRS′波与前序心搏之间的间期(联律间期)是否近似或相等。
AF +VPC 联律间期固定:如图3。
3 个虚线框内QRS′波的联律间期均为395 ms,固定等长;而其前的RR 间期长短不等且无序,因此QRS′波为VPC。第二个QRS′与正常下传的心搏融合,形成了室性融合波,此现象也支持QRS′ 为VPC 的判断( 后面还要讨论)。
图3 房颤伴室性早搏的联律间期固定
AF + AVC 的短间期是不固定的:如图4。3 个虚线框内QRS′与前R 波的间期分别是379 ms、383ms 和345 ms,不固定等长。此外,3 个QRS′波的形态在V1 导联都呈右束支阻滞型,此现象也支持QRS′为AVC 的判断。
图4 房颤伴室内差异性传导的短间期不固定

03

QRS′提前量(联律间期)

Ashman 定律是“长短周期”后容易出现AVC。
这里单说“短周期”。
AF + AVC 和AF + VPC 都是提前出现而属于短(联律)间期。总体上看,AF + AVC 短间期的范围较AF + VPC 的联律间期局限。
有两个方面的机制解释:

① AF + AVC 的短间期短不过房室交界区的“动态绝对不应期”,而VPC 不受此不应期的影响,只是受限于心室的不应期,正常情况下,房室交界区与心室相比不应期较长。因此,若能充分表现出来,最短的AF +VPC 联律间期会短于最短AF +AVC 短间期;

② AF +AVC 因受Ashman 定律影响,短间期较长时AVC 不出现,而VPC 不受此定律的影响,在舒张晚期室早、并行心律室早等环境下,QRS′可以出现得很晚。

因此,同一患者,最长的AF +VPC 联律间期一般长于最长AF +AVC 的短间期(图5 ~6)。
图5 房颤伴室内差异性传导和房颤伴室性早搏的短间期
图5 上、下两图为V1 和V5 导联同步描记。第1个QRS′波为AVC,其前短间期仅有309 ms;第2、6、7个RR 间期时间都比较短(未超过400 ms),QRS波群未见畸形;第二个虚线框内QRS’为VPC, 其联图律间期为594 ms,相对同导联的AVC 偏长。
图6 长联律间期室性早搏
图6 的QRS′为室性早搏,其联律间期更是长得明显,甚至长于同导联最短基本心律的RR 间期。
AF + AVC 和AF + VPC 这两个短(联律)间期显著不同,在Lorenz RR 间期散点图上还有特征性表现,下面的讨论中还会提到。

04

QRS′前周期

QRS′前周期即图1 中形成QRS′波短周期之前的那个长R1-R2 间期。
按照AVC 形成的Ashman 定律,前周期越长,图1心搏R2 的不应期也越长,提早出现的心搏越容易落入它的不应期内,形成AVC 的概率越高。
如图7,发生QRS′时,如果其前周期足够长(645 ms),短周期足够短,这样就形成了符合“长短周期”条件的Ashman 现象,QRS′波为AVC;反之,前周期不够长(450 ms),短周期(联律间期)不够短,这种环境下生成的QRS′波显然不符合Ashman 定律,为VPC。
图7 前周期长容易引起室内差异性传导,而室性早搏的前周期不一定长

05

QRS′初始向量

AVC 属于室上性激动,尽管不完全,但进入心室的初始时段是沿希浦系在室内扩布的,因此QRS′波初始向量与基本正常下传QRS 波相同(图8A 中虚线框内QRS′波)。
VPC 为心室起源,在室内以异位兴奋点为中心向周围扩布而不是通过希浦系,因此QRS′波初始向量与基本正常下传QRS 波不尽相同(图8B 中虚线框内QRS′波)。
图8 室内差异性传导的QRS′初始向量与基本心律QRS 波相同,室性早搏则不同
鉴于V1导联房颤f 波的干扰,这里特选择一例窦律环境下VPC 与正常QRS 波初始部分的比较(图9)。
图9 室性早搏的QRS’初始向量与基本心律QRS 的不同
在胸前导联的横面投影上,V1 导联指向右前方的+115°,其左前方的垂直轴为+25°,得出V1 导联室上性激动除极心室的初始r 波(相当于V1 导联的R 波峰时间RWPT)不超过40 ms。AF + AVC 为室上激动,尽管有一侧的束支阻滞,但却符合这一条件;而VPC 从开始除极心室的那一刻,靠的是心肌细胞之间的传递, 除极速率缓慢, 致使V1 导联RWPT 延长,形态也多与室上性r 波不同。

06

V1导联QRS′形态

AF + VPC 多呈R、qR 和Rs 型,单相或双相,起始无r 波或r 波粗钝,不符合典型束支阻滞的图形(图10)。
图10 室性早搏的QRS′在V1 导联呈单相或双相波
而AF + AVC 相反,多呈3 相,右束支阻滞型,较少呈左束支阻滞型,起始有r 波,并符合典型右束支阻滞图形(图11)。
图11 室内差异性传导的QRS′在V1 导联呈3 相波

07

QRS′波的易变性

AF +AVC 时,QRS′波的易变性大,如图12 所示。
箭头所指心搏呈左束支阻滞型,因提前程度不同,落入前一心搏不应期的深度不一,右束支阻滞程度不相同,从而导致QRS′波的宽窄程度不一,QRS′3 最宽(128 ms),QRS′4 次之(110 ms),QRS′ 2最窄(92 ms)。
而AF + VPC(单源和非并行心律型)时,QRS′波形态固定,或易变性小(图13),但需排除室性融合波。
图12 房颤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时,QRS′波群形态多变,不固定
图13 房颤伴室性早搏时,QRS′波群形态多固定不变

08

QRS′时间

AF + VPC 的QRS′波时间多较长( > 140 ms),特别是有器质性心脏病临床背景的患者;而AF +AVC 的QRS′ 波时间多较短( ≤ 140 ms )(图14)。
图14 房颤伴室性早搏时,QRS′波群较宽,而房颤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时,QRS′波群较窄

09

无人区(西北)电轴

AF + VPC 时,VPC 可起源于心室的任何部位,因此,VPC 可表现为无人区电轴;而AF + AVC 时,激动由希浦系统传导,呈左束支或右束支阻滞图形,不会出现无人区电轴(图15)。
图15 房颤伴室性早搏时,可出现无人区电轴的QRS′波,而房颤伴室内差异性传导却不会出现

10

室性融合波

AF + VPC,特别是在如下两个背景下:① 舒张晚期室性早搏;② AF 伴快室率,RR 间期短至VPC的联律间期时,容易形成室性融合波。而AF + AVC不容易形成室性融合波(图16)。
图16 房颤伴室性早搏时,可出现室性融合波,而房颤伴室内差异性传导却不容易出现

11

QRS′出现与房颤室率快慢的关系

AF + AVC 多在快室率环境下出现(图17),而AF + VPC 多在慢室率环境出现(图18)。
图17 快室率房颤时,容易出现室内差异性传导
图18 室性早搏不一定非要在快室率房颤时出现

12

QRS′后类代偿间期

AF +AVC 无或仅有短类代偿间期(图19A),而AF +VPC 多有并且是较长的类代偿间期(图19B)。
图19 房颤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时,其后多没有较长的“类代偿间歇”,而房颤伴室性早搏却多有长间歇

13

QRS′形成二联律

AF + VPC 容易有VPC 二联律的表现( 图20A),而AF + AVC 很少形成二联律(图20B)。
图20 房颤伴室性早搏时可出现早搏二联律,而房颤伴室内差异性传导却很少出

14

QRS′连续出现(蝉联现象)

AF + AVC 的QRS′波常成串出现,形成连续宽QRS′波的蝉联现象(图21A);鉴于室速临床相对少,因此AF + VPC 多单发或成对出现(图21B)。
图21 房颤伴室性早搏时,多为单发或成对,而房颤伴室内差异性传导却可以连发,形成蝉联现象

15

Lorenz 散点图

Lorenz 散点图是一种能综合反映AF +VPC、AF +AVC 各鉴别点的图形表达方式,并能提供一些心电图所不能反映的信息。结合与指针选区相对应的片段心电图和临床资料,使鉴别诊断更简捷、快速、准确 。
A:AF + VPC;B:AF + AVC
图22 24 h Lorenz 散点图
图22B 为AF + AVC 的24 h Lorenz 散点图。
图22A 为AF + VPC 的24 h Lorenz 散点图。灰色点集为QRS’波群,片段心电图证实为VPC,黑色呈扇形分布的点集为窄QRS,片段心电图提示为AF。

它所提供的直观信息:

① VPC 频发;

② 联律间期短而固定;

③ 室率快、慢环境下都发作频繁;

④ 其后的类代偿间期可有可无;

⑤ 快室率环境下,VPC 并非发生在最短的RR 间期上;

⑥ 有室性融合波、成对或成串(短阵室速)出现的嫌疑(经片段心电图全部得到证实)。

灰色点集为QRS′波群,片段心电图证实为AVC,黑色呈扇形分布的点集为窄QRS,片段心电图提示为AF。它所提供的直观信息:

① AVC 出现频度较大;

② 其短间期短而不固定;

③ 多在快室率环境下发作;

④ 其后有类代偿间期的不多;

⑤ 尽管不绝对,但AVC 基本发生在或靠近最短的RR 间期上;

⑥ 快室率区域有较多成对或成串(蝉联现象)出现的QRS′。上述各项均经片段心电图全部得到证实。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项鉴别点,并非都是一成不变的。在临床实践中,二者所具有的鉴别点经常混合重叠,甚至角色互换。Lorenz 散点图已经提示了这方面问题,这也是为什么AF + AVC 和AF +VPC 鉴别诊断难的原因。机械地运用鉴别点、单靠心电图分析的特异性很差,准确性不高。
这里仅举几例图解说明:
① AF + 插入性VPC,没有类代偿间期(图23);
图23 房颤,插入性室早,其后没有“类代偿间期”
② AF + 成串出现的AVC 形成蝉联现象,仍需和AF + 成串出现的VPC(短阵室速)进行鉴别(图24);
图24 房颤,短阵室速,需与房颤伴连续室内差异性传导的蝉联现象相鉴别
③ AF + VPC 也可符合长短周期的Ashman 现象(图25);
图25 房颤、室早,却符合长短周期的“Ashman 现象”
④ 近希浦系VPC,QRS′也可不宽(图26)。
图26 房颤,近希浦系起源的室性早搏,QRS′较窄(120 ms)
心房颤动伴宽QRS 波心电图在临床较为常见,而临床意义不同,鉴别诊断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通过图解的方式全面详实地讲述了二者的鉴别点,相比图表和文字更直观和形象,同时也阐明二者之间在表现上存在交叉和重叠。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根据各自的特点多方面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说明

本文来源:实用心电学杂志

孙海燕 于小林 高兰 白雪 杜振兰/泰安市中心医院、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