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服饰:皇帝并非时刻穿龙袍
最近,随着《延禧攻略》的热播,“清宫风云”再次成为广大网友讨论的热点。在这部剧中,除了扣人心弦的权谋,演员的服饰也成为另一大热点。不仅皇后、贵妃、嫔妃,甚至宫女的服饰都精致华美,令人眼花缭乱。在开播之前,有媒体报道,剧组在设计角色服饰时,参考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力争高度还原清宫服饰。
看过《延禧攻略》的观众,大多数对于电视剧中的服饰设计持肯定态度,相比于之前的“清宫剧”,《延禧攻略》在服饰的准确性上有很大改进。不过,毕竟是电视剧,在一些场合,需要用服饰来渲染气氛。因此,电视剧中某些场景的服饰与真实的清宫服饰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延禧攻略》讲述的故事发生在乾隆早期,不妨从乾隆年间的服饰制度入手,看看真实的清宫服饰是怎样的,电视剧又有哪些错误之处。
1、清朝皇帝并非时刻穿龙袍
清朝服饰始于满族服饰,它具有浓郁的骑射民族的特色。其最大特点是以箭袖(马蹄袖)、马褂、披肩领、旗装、深鞋、剃发垂辫等装束来取代汉民族特有的右衽、宽袖、蓄发绾髻的传统装束。
作为服饰之一的发型,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清军入关后,推行“剃发令”,强令汉人剃发,民间有“留发不留头”的说法。《建州闻见录》记载,满族男子“男胡皆拔须剪发,顶后存发,如小指许,编尔垂之左。”在后金时期,努尔哈赤攻占的地方,就规定男子发式,必须划一,不分老少,一律剃发投降,以此作为一种胜利的象征。
清军入关后,对于汉族男子辫发、服饰要求非常严格,甚至伴随着血腥的斗争。不过,对于汉族女性服饰、发饰,刚入关的清朝相对弱化,汉族女性还保留着传统发髻和大袖衫、裙的服饰。
满族的服饰,在努尔哈赤创建后金政权后,便令各位贝勒一律穿一种带有“披肩领”的朝衣,由此开启了后金(清朝)官服制度。天聪六年(1632年)皇太极更定和补充了努尔哈赤时期的官服制度。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从盛京迁都北京,在顺治朝18年中,数次更定和增定官服制度。康熙、雍正时期对于衣冠服饰也有补充与修订,乾隆时期对于官服制度没有重大变动,但是法式更加详细。乾隆皇帝认为:“服色品章,昭一代之典,则朝祭所御,礼法攸关,所系尤重,既已定为成宪。”乾隆十三年(1748年)定制了各式冠服,上自皇帝、后妃,下至王公大臣、文武官员,一律按礼服、吉服、行服、常服、戎服等顺序,编制成图,编成《大清会典》,以为标准,不可轻革旧俗,违章僭用。
也就是说,康乾盛世,尤其是乾隆朝,对于服饰的要求最为严格。首先来看看礼服与吉服。在清代,这两种服饰必须“依制着装”,逢穿礼服时,不能着吉服,该着吉服时,不可穿礼服,两者不能混淆。
何为礼服?顾名思义,礼服是在祭祀、朝会以及重大典礼时所穿的服装。皇帝礼服包括端罩、衮服和朝服等,在清代宫廷所有的服装种类中,礼服的等级规格最高。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重要场合,皇帝的朝服并不是单独穿的,还需要在朝服外面加上端罩、衮服等服饰。朝服是一种衣、裳相连的长袍,由披肩领、上衣、衣袖、石青色熨褶接袖、箭袖、腰帷、襞积、里襟、裳等组成。人们常在一些历史图片中,看到清代皇帝端坐在龙椅上的图片,图片中他们所穿的就是朝服。皇帝有冬朝服和夏朝服之分,不同场合,皇帝的朝服也不一样。
何为吉服?它是指宫廷喜庆节日等场合所穿用的服装。吉服包括吉服褂和吉服袍,皇帝的吉服袍就是人们常说的“龙袍”。皇帝龙袍的形制是圆领、右衽大襟、马蹄袖、四开裾的直身式长袍。龙袍色用明黄,全身饰金龙九条,其中前胸、后背和肩正龙各一,下摆前后行龙各二,里襟行龙一,全袍列十二章纹。
值得一提的是,在清代的制度中,吉服中的龙袍使用并不是很多,只有在特定场合使用。而影视剧中皇帝一出场往往都是明黄色的龙袍,龙纹是皇帝专属的图案,龙袍自然成为皇帝的特有服饰,以致很多人误认为皇帝只穿龙袍,这是不对的。实际上,清代皇帝服饰有礼服、吉服、常服、行服、便服、戎服、雨服等,而吉服中的吉服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龙袍”只是其中之一。
祭祀时,皇帝穿礼服;上朝时,皇帝要穿朝服;出行时有行服;雨天时有雨服……这些场合都没有“龙袍”的身影,至于皇帝燕居闲乐,在后宫与妃子把酒言欢时,更是远离龙袍。因此,清宫题材的影视剧中,皇帝巡游,召集群臣等,统统以一袭明黄色龙袍代替,那是不了解清廷服制以及礼仪与庆典的服饰规定。大概因为龙袍与明黄色、龙纹已经深入人心,成为皇帝的象征,故而影视剧都选择以龙袍作为皇帝的服饰,扩大龙袍泛称外延,以偏概全,《延禧攻略》也不例外。
皇后的礼服分为朝褂、朝袍以及朝裙等,它也是等级最高的服饰。朝袍,是一种由披肩领、捻襟、箭袖等组成的长袍,按照《大清会典》规定,它有三种纹样。朝褂是在朝袍外面套的一种有圆领、对襟、无袖的坎肩,《大清会典》中也规定了朝褂的三种纹样。而朝裙是朝贺、祭祀等重大礼仪中穿在外褂之内、开衩袍子外的服饰,朝裙长及脚面,为正幅、围裙式系于腰间。《延禧攻略》中,富察皇后的服饰就存在场合不匹配的问题。
有趣的是,清代宫廷服饰男款只有皇帝的吉服可称龙袍,皇子、亲王的袍服不能称龙袍。但是皇太后、皇后、皇贵妃等人的吉服袍也可以称龙袍。皇后所用龙袍的颜色与装饰纹样与皇帝龙袍完全一样,区别在于皇后龙袍有中接袖而皇帝龙袍无接袖,皇后龙袍为左右两开裾,而皇帝龙袍为前后左右四开裾。
龙纹是皇帝、皇室的专用图案,但是并非皇帝与皇后的服饰上只绣有龙纹,也常用蝙蝠、蝴蝶、牡丹等吉祥寓意的图案。比如,乾隆年间,后妃吉服就有“香色纳纱八团喜相逢”单袍,它上面绣制的就是八团喜相逢及海水江崖等纹样。穿着时袍在内,褂在外,这种吉服是清代后妃在花衣期内(朝中有喜庆之事的时期,朝中大员都要身着喜庆的朝服,这在满人的习俗中,叫做花衣)穿着的服饰。
礼仪活动中,无论是皇帝、后妃、文武群臣,其服饰都要依制而行,遵章守礼,否则就是失礼。吉礼中明确,“凡元旦、万寿、冬至三大节,大朝上表庆贺,大朝御太和殿,常朝亦如之,皆备其陈设,正其班位,王公百官咸朝服,皇帝礼服乘舆出宫。”因此,一旦有重大节日,皇帝一天换好几套衣服,比演员换戏服还要忙。
皇帝尚且如此,文臣武将陪同皇帝参加活动,其服饰自然严明。乾隆五年(1740年)六月,两位被革职的提督杨凯、总兵杨谦还穿着官服,遭到乾隆皇帝的训斥,“国家章服之制,所以辨等威,重名器也,越次逾分尚且不可,若以革职之人滥用命官之顶戴,其肆妄之咎,更不可宽……著将杨凯、杨谦交与该省督抚,照例拟罪。” 2、后宫除了袍服还有褂和坎肩
在《延禧攻略》中,后妃服饰是一大看点,在这些服饰中,最突出的是袍服。在电视剧中,皇后、高贵妃、娴妃、怡嫔、嘉嫔、愉贵人等人都以袍服示人。然而,根据史料,大清后宫后妃的服饰不只是袍服,还有褂、裙、坎肩,这些服饰不应被忽视。
满族中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是服饰,便是袍与褂的搭配。《清稗类钞》云:“褂,外衣也,礼服之加于袍外者,谓之外褂。男女皆同此名称,为制式不同耳。”
满族男女外褂的主要区别在于长短与色泽。“妇女制服,最隆重者为组绣丽水袍褂。袍则大红色,褂则红青(天青),妇女袍褂皆一律长的,不似男服之长袍、短褂。有时穿袍不套褂,谓之领袖袍,亦得挂朝珠。”
满族女性的外褂有一种特殊的礼服,称为八团。《清稗类钞》说:“八旗妇人礼服,补褂之外,又有所谓八团者,则以绣花或缂丝为彩团八,缀之于褂,然仅新妇用之耳。”在《延禧攻略》中,后妃服饰有八团图案,却无八团外褂。
裙装通常是汉族女子的主要服饰,自古以来,女性服饰就以裙取胜,比如唐代的襦裙、石榴裙,五代的千褶裙,宋代的长裙、百叠裙、旋裙,明代的马尾裙、襕裙,清代的月华裙、凤尾裙、鱼鳞百褶裙等。后金政权进入辽沈地区时,满族女性受汉族文化影响,也渐渐喜欢穿裙装。清军入关之后,裙子成了满族女性通用之装,宫中的皇太后、皇后、妃嫔们,都要在朝褂里面衬以朝裙。清朝满族女性的穿裙,无年龄、身份限制,后妃与民间女性裙子的差别在于花色、质料的不同。
坎肩是满族套在长袍外面的服饰,它是入关之后受到汉族服饰影响而成,坎肩由汉族服饰中的半臂演变而来,开始还有短袖,渐渐成为无袖的背心。入关之前的满族生活环境恶劣,对于服饰款式并无太多要求。进入紫禁城后,对于服饰也讲究起来,坎肩穿戴比较方便,于是套在长袍外面,既可以御寒,又增加装饰美感,用高档绸缎制成坎肩,华贵、端庄,成为清代的代表性服饰。然而清朝的这种代表性服饰,在《延禧攻略》中并没有多少表现,不能说是一种遗憾,也让真实性有所打折。
另外,《延禧攻略》中嫔妃的服饰色彩与图案搭配非常花哨,真实的清宫,女性服饰虽然有花哨的情况,但穿戴还是要按照场合的不同穿戴不同的服饰。后宫皇后、贵妃、嫔妃有礼服、吉服、便服的不同,礼服与吉服都是祭祀等重大庆典时穿的,讲究身份与服饰的匹配,而日常生活中,在内宫则穿着便服。礼服、吉服大多采用华丽的云锦等锦缎织造,加入真金真银线材,富丽堂皇,却并不舒适,并没有贴身、柔软且透气的便装舒服。
3 、剧中嫔妃衣领借用了汉族披肩
《延禧攻略》剧中无论嫔妃,还是宫女、绣女,其袍服在领口部,采用了披肩领。嘉嫔的袍服衣领部更为夸张,不仅有披肩装饰,而且形成多褶式样,剧组在设计时,灵感大概来自百褶裙。
披肩领形似披肩,加在朝服领口上。清代袍服是圆领,更准确说是无领,领口很低,如同无领。满族袍、褂,不分男女老少,都没有缝制领子的习惯(不与衣服连成一个整体),而是在袍、褂上附加一条领子,俗称假领。这样的假领在白山黑水的严寒气候中自有它的独特功能。随季节变化,佩戴毛皮、绒线、绸缎,保护脖子。
披肩兼有实用性与装饰性功能,战争年代,肩部承受冷兵器冲击,披肩可以增加抗压力,保护肩部,加上金属甲片或皮制垫肩,还具有了铠甲的功能。如果加大披肩面积,形成上翘覆盖式,又具有了威武雄壮的装饰效果。
在皇后的朝服中,披肩是独立的一个组件,但是在清宫女性袍服中,基本上不用披肩来装饰。《延禧攻略》的服装设计,大量使用披肩元素,并且强化,在这一点上,不能突出清宫服饰的特点,反而是败笔。
在清代皇帝、官员的服饰中,真正的披肩也比较讲究,礼服一律配一个“大领”,有点像“菱角”形,以石青色锦缎做成,以织金缎镶边,边宽一寸。冬季则镶以貂皮或其他皮毛。
《延禧攻略》中后妃、宫女的披肩服饰,还将汉族女性服饰的云肩移植过来,也就是说剧组在设计时,将满族服饰的披肩,与汉族服饰的云肩,糅合到了一起。这种装饰在真实的宫廷中并不多见。云肩是从明代沿袭过来的服饰品种,汉族女性结婚时常披此物。
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孝全成皇后与幼女像轴》中,孝全成皇后有云肩的装饰,她是道光皇帝的第二任皇后。也就是说,云肩用于宫廷在清末逐渐出现,至少在乾隆时期还没有类似的图片记载。
电视剧中,还有大袖衫的出现,这也是将汉族女性服饰与满族女性服饰弄混的错误。
大袖衫是汉族女性的服饰特点,顺治以后,汉族女性上衣袖管较前代减小,宽度仍在一尺许。乾隆后期,淮扬地区流行彩裾大袖,女衫有二尺八寸长,袖就有一尺二寸,而且袖口镶滚锦绣。嘉庆年间衣饰镶滚渐多,袖口也放大。咸丰、同治年间,北方汉族妇女的服饰镶滚更为繁复,一道又一道,有“十八镶”之称。
满族女服,在后宫中更多地保留着满族的服饰特点,除了旗装大袖,其他服饰并无大袖。清朝内务府虽有汉族女性的绣女、医女等职业,其穿戴不再是汉人风格,需要按照满族服饰的标准,因此,汉族女性的大袖衫、袄裙在后宫几乎不会出现。《延禧攻略》出现汉人服饰风格的大袖衫,就有点奇怪了。显然,在设计宫廷服饰时,《延禧攻略》混用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满人旗装也有大袖,但它与汉人服饰大袖不同,两者不能混为一谈。而且《延禧攻略》中的大袖也不是纯正的满人旗装大袖。
说到旗装,也需要在这里提一下。前面提到,坐拥紫禁城后,清朝服饰制度化、规范化,但是女服的袍、褂、裙的格局仍然维持着。清朝中后期,女袍的袍身发展出肥袖过肘,下摆开衩的特点,整个袍服线条平直硬朗,没有曲线;女袍领部也出现高领的特色,顶住腮部,碰到耳垂;女袍下摆长度则盖住脚踝;袍身上绣满花纹,在领、袖、襟、裾部位镶有宽阔的滚边。这就是满人的旗装,它也是民国时期旗袍的起源。旗装是满族贵族女性的华丽服饰,彰显出她们的社会地位与等级。《延禧攻略》对袍服展示得很多,但是朝褂、旗装表现得很少。笔者在剧中也见到几款,它们大多已经是袍、旗装、大袖衫的结合,没有了清廷旗装的原有风格。
乾隆年间皇后礼服之一:朝褂。可见,褂也是清宫中常见服饰。
清代织金缎女坎肩。坎肩是清宫中最具代表性的服饰之一。
《延禧攻略》剧照。前者的衣领借鉴了汉族云肩装饰,后者的衣领有高出衣服部分的领子,满族服饰一般是无领或者低领。
《延禧攻略》的剧照。剧中出现了具有汉人服饰风格的大袖衫。
清代《孝全成皇后与幼女像轴》。直到道光皇帝孝全成皇后时期,宫中服饰才有借用汉族云肩装饰的明确记载。
4 、剧中高贵妃穿珍珠衫不合适
《延禧攻略》中,皇后千秋日,六宫嫔妃来长春宫拜寿,嫔妃们服饰个个艳丽,飞扬跋扈的高贵妃穿了件珍珠衫,外罩在袍服之外,珍珠个个大,非常耀眼。尽管珍珠珍贵,珍珠衫时髦,但是贵妃却不会这样穿,也不能穿珍珠衫。
珍珠衫放在明清时期是非同寻常的时尚之物。以珍珠编织为衣衫,可见做工精巧;贴身而穿,夏季清凉,可见是珍贵之物,价值不菲。宫廷用物一向是集天下之奇珍,珍奇并不算什么,但是宫廷服饰最重礼仪和等级的,必须符合规制。皇后、贵妃的服饰讲究的是端正,其形制、妆饰都要体现等级文明,珍珠衫是稀罕之物,却不是礼仪之服。在《延禧攻略》中,或许认为珍珠衫可以衬托出高贵妃的尊贵,可这样反而弄巧成拙,与贵妃的身份、地位不符。从清代文献、图像中乾隆时期尚无这样的穿着风格。
到了清代后期,宫廷中确实出现了珍珠衫,严格上讲不是衫,而是珍珠披挂。它将珍珠穿成线,编织成大孔的渔网状,披挂在大袖衫上。特别是慈禧太后曾穿珍珠衫与嫔妃们、外国公使夫人合影,这大概是为了体现与西方交融的文化姿态。《延禧攻略》表现的乾隆时期,清廷与海外的交流还比较封闭。可能剧组觉得慈禧太后都披珍珠衫,给高贵妃披上珍珠上,更能凸显她的飞扬跋扈,骄奢淫逸吧。
除此之外,电视剧中,富察皇后、高贵妃还有戴凤冠、配金头饰的妆容。凤冠是中国古代妇女的礼冠,因为冠上缀有凤凰,故名“凤冠”。它是妇人非常尊贵的首饰,重大场合必须戴凤冠。清代后妃所戴的礼冠,虽然也饰有凤形,但是名称上不再称凤冠,而称朝冠,而且清代朝冠没有垂珠。
电视剧中,富察皇后的冠饰与清代皇后的朝冠相差甚大,而且就其风格而言,更接近明朝的凤冠和头面。明代皇后、命妇凤冠从冠的两侧垂下两根细细长长的垂珠。古时,汉族人将用于头部、脸部妆饰的首饰,称为“头面”。明代的一副头面,包括插在头部发髻周围的各式簪子、钗、耳坠、耳环、桃心、分心等,少者十几件,多则二十多件。电视剧中,富察皇后的这套“头面”至少十多件,比较接近明代风格。
清廷是满族贵族,其冠式、发饰、首饰都是满人的风格。清代后宫头饰有金约(清代后妃穿朝服时佩戴的头饰之一)设计风格,它是在冠前镶嵌四五片金片,与朝冠并不是一体。《延禧攻略》富察皇后的头冠,从造型上,确实与清代皇后朝冠中的金凤、金约有几分相似,不过设计中显然加入了明代的风格,明代的凤冠在用金方面,更体现出精致、大气的风格,而清宫后妃头饰更流行点翠工艺。因此《延禧攻略》后妃头饰,笔者以为是将明代皇后、贵族女性头面以及清代头饰风格糅合到了一起。
更重要的是,清宫后妃的冠饰,是与吉服配套使用的,穿常服、便服并不要戴这样冠饰。《延禧攻略》中,后妃时常出现戴点翠、翠花、钿子等工艺,一则电视剧中的冠饰与真正的清宫后妃冠饰比较,显得简陋;二则没有必要,不是重大庆典、重要活动,并不要戴这些。
还有一个小细节,那就是耳饰。满族女性对于耳饰极为重视,常有“一耳戴三钳”之说,即扎三个小眼戴三只耳环,与汉族妇女一耳一坠不同。这是满人的旧俗,入关之后还保留着。不仅后宫嫔妃戴三只耳环,秀女也要戴三只耳环。乾隆四十年(1775年)选秀女,乾隆皇帝就说:“旗妇一耳戴三钳,原系满洲旧风,断不可改饰,朕选包衣佐领之秀女,皆戴一坠子,并相沿至于一耳一钳,则竟非满洲矣,立行禁止。”
《延禧攻略》嫔妃们耳环采用了“一耳戴三钳”,但是秀女们并没有戴三只耳环,或许有人可解释说,电视剧的故事发生在乾隆四十年之前(乾隆四十年,乾隆整饬秀女只戴一只耳环的弊病),那这是剧组有意为之,还是根本就疏忽了秀女也要“一耳戴三钳”的细节呢?(黄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