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驳一个关于内驱力的著名理论,父母不要再被那些专家误导了
网上很多育儿专家或者大V在说到如何培养孩子学习内驱力时,经常会提到这么一个理论——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这个理论简单地说就是当人们对一个行为产生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时,就会产生内驱力,就会去积极主动地做。就比如说,当孩子是自主学习,并且产生胜任感和归属感时,就会产生学习内驱力。
如果你经常关注孩子学习内驱力这个问题的话,你肯定听说过这个理论,因为有很多专家引用这个理论,教育父母如何培养孩子内驱力。
在过去,我也始终信任这个理论,但随着我对内驱力对研究,我发现了这个理论存在一些不足。
自我决定理论的不足
自我决定理论存在两个不足:
首先,具备这3条件也不一定就能产生内驱力
我们只能说具备这3条件可以大概率产生内驱力,却并不能说一定能产生内驱力。
你比如说我经常跟一群朋友打球,这具备归属感吧?我想不想打也没人管,这具备了自主感吧?还有就是我打得还不错,这具备了胜任感了吧?那是不是代表我就一定去打球呢?不一定吧?虽然这些条件我都具备,但并不代表我就会有内驱力促使我去打。
至于不去打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我今天懒得动;再比如说我今天想打游戏,不想去打球。
同样的,对于学习,即使我的学习满足了我的这3个需求,也并不代表我一定就会产生学习内驱力,促使我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我就不能谈个恋爱、去打个球、去玩个游戏吗?
其次,不具备这3条件也并不代表就不能产生学习内驱力
如果你每天早起跑步的话,你会发现早晨公园里都是些老头老太太,占比可以达到80%以上。他们锻炼应该是内驱力驱使的结果吧?毕竟可没有人逼他们去锻炼。
但他们的锻炼行为满足了这3个条件吗?不一定。
他们肯定有自主感,但不一定有归属感和胜任感。没有别的老头老太太,他就不锻炼了?锻炼没有进步,他们就不锻炼了?不会的。他们锻炼是为了身体健康,没有归属感、胜任感他们也一样会去锻炼,一样会有内驱力的。
所以内驱力并不完全来自于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这3个条件只能说大概率的会产生内驱力。
而且父母如果想要依靠这3条来培养孩子的学习内驱力,基本是痴心妄想。
“自我决定理论”很难培养孩子的学习内驱力
我们论证了自我决定理论,虽然它不是百分百正确,但是大概率是有效的,也就是说,如果父母可以运用自我决定理论,也可以大概率培养出孩子的学习内驱力,但现实是,这个理论很难帮助父母培养孩子的学习内驱力。
你想啊,胜任感、归属感是那么好得到的吗?
胜任感、归属感只有那些学习好的孩子才有可能得到,也才可能激励他们自发主动的学习,父母才可能放手,满足孩子的自主需求。如果你的孩子恰好是这极少数,那恭喜你,你可以用这个理论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但是对于绝大多数的孩子来说,他们肯定是很难从学习中获得胜任感和归属感的,毕竟名次是一定的,有第一肯定就有倒数第一,考好的只能是少数,大多数人成绩也就一般。那如果父母想用这个理论培养孩子的内驱力,那基本完了,他们肯定是无法产生学习内驱力的。孩子没有内驱力,就不能主动地学;孩子不能主动地学,父母也就不会放手,给孩子自主。
换句话说,这个理论也就适合那些学习好的孩子,对于绝大多数的孩子来说,并不适合。
那培养孩子学习内驱力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并不是,其实我们抓住内驱力的本质,就会发现还有其他的方法。
内驱力的本质
内驱力的本质是什么?
在我看来,内驱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来源于什么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内驱力的本质是反馈,是环境的反馈促使了内驱力的产生。
周围的环境给予的反馈需要人去做,人就会产生内驱力,就会去做,哪怕没有什么自主感、胜任感、归属感。而如果环境的反馈不需要人去做,人也不会产生内驱力,或者说即使产生了内驱力,也不会长久。
对于那些早起锻炼的老汉来说,他们为啥去锻炼?还不是因为身体的反馈,让他们觉得自己老了,所以才需要锻炼增强体质。从内心深处来说,他们也不想,但是没办法。这就是反馈下的内驱力,管你愿不愿意,管你有没有自主性、胜任感和归属感,只要反馈需要,你就必须去做。
这才是内驱力的本质。
那么对于学习内驱力来说,如何构建一个环境,通过有效的反馈促使孩子去学习呢?这才是父母教育的重点。
那如何构建,构建什么样的环境才有效呢?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当然,我对此也有一些心得,分享在我的《用反馈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同名工种号里了,感兴趣的可以去学习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