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你一套顶级知识获取框架,干货太多,慎入
本文逻辑框架: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不废话,直接开整。
一 什么是知识?
要想获取知识,我们首先就要明白:什么是知识?
首先来区分一组词:信息;知识;智慧
先问你两个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知识?又或者是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信息?又如何使人变得明智呢?
陈铭在奇葩说里曾对三者进行了比较言简意赅的表述:
“信息、知识和智慧是三码事,信息是这里有一瓶水,现在是7度,是外部的一个客观事实,这是一个信息。
水在零度的时候会结冰,这是一个知识,是对外部客观规律的归纳和总结。
在未来的时间中我在什么时候把什么味道的水变成什么味道的冰棒,卖给谁,这叫做智慧和能力,它是指对知识的处理和运用,由于它发生在未来,它无法被记录在册,所以它是每个人自我对知识使用的差别。”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当然这个定义正确与否我们不做讨论,但是信息的范围是远远大过知识的,而知识,就是人类结合自身经验对外界信息做出的归纳和总结。
想想,吸引你注意力的那些app给你提供的到底是信息还是知识呢?
你也不用刻意去想这个问题。
检验它的标准很简单,就是你白天忙活一天,晚上躺被窝睡觉的时候有没有负罪感,如果有,那你在白天所获取到的大概率就是一些信息,一些睡一觉就会忘记的信息。
那如何获取知识呢?
关于这个老记先买个关子,咱们先讨论另外一个话题。
二 我们要学什么样的知识
在我看来唯有两种知识使我们需要真正掌握的:
1 通识知识
2 领域知识
通识知识很好理解,我们从小到大在学校里学到的那些东西就叫做通识知识。比如,语文、数学、英语、地理、政治、历史...
这些知识你必须掌握,这是在现在的社会规则下你需要掌握的最低限度的知识了。所以你就明白为啥你总感觉即使是过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还是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没有搭建起来。
你要明白,义务教育的目的就不是给你搭建知识体系的。它的任务是让你形成一个对这个世界运行规则的基本认知,让你能在这个社会正常地与他人协作,避免成为睁眼瞎。(当然,这里没有歧视文盲朋友的意思哈,只是文盲在现在这个社会的确举步维艰)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说完了通识知识,接下来就是我们今天的重点:领域内知识了
何为领域内知识?即你所准备|正在从事的领域内应当掌握的知识。
有同学可能不同意我这个说法。
“我多学点其他领域的知识,也不多掉块肉啊”
这说法没毛病,但是请看本部分小标题:我们要学什么样的知识。
其他的,你凭借兴趣爱好,或者其他的动机去学,都没问题,但是无论如何它的重要性比不上你的领域所需要的专门知识。
福尔摩斯说“是地球围绕太阳转还是太阳围绕地球转对我的工作毫无意义”,
所以他在天文方面的知识储备几乎等于零。
这逻辑没毛病啊。
你们要抓周树人关我鲁迅什么事?
所以,只有狠抓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虽不敢打包票,但是它的确可以使得你在自己的领域内变得更加的不可替代。
具体方法篇
1 克服熵(shang)增
嫡:是一个化学与热力学上的概念,用来度量一个系统的失序现象。一个系统内的嫡越多,能够做功的能力就会随之下降。而一个孤立的系统的嫡值是持续增加的。
即这个系统在无外界能量输入的情况下会越来越混乱、越来越无序。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正经话解释就是:如果将你脑海里的知识当做一个系统,那么根据熵增定律,这个系统在没有能量补充的情况下,会逐渐崩溃,慢慢从有序的体系、结构,变的混乱无序,最后知识本身也就消亡了。
说人话就是:人都是往圆寂了的方向发展,而知识是往忘记了的方向发展!
而克服它的方式就是:持续大量输入。
在知识领域就是你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取知识,以此来防止你整个知识系统的崩溃。
具体来说,克服知识熵增的方法有两个:
1:Deadline
2:两分钟法则
何为Deadline(截止时刻)?
在工作日,为什么你能在七点的闹钟响起后准时起床?
为啥一到节假日那个床就和闹鬼了一样,生拉硬拽不让你起来?
简单的一个小对比,知道问题的所在了吧?
8:00钟上班,这是你的Deadline,超过了这个时间你就会被惩罚,所以你不得不赶紧起床,就算床有再大的魔力也挡不住你提起裤子就走。
到了节假日就不一样了,惩戒机制缺失,所以Deadline同步消失,那你起床不起床就纯靠自觉了。
靠自觉?你懂得。
所以,学习知识也是一样,你一定要给自己设置一个Deadline!
假如:
一个程序员,他的Deadline可能就会是:今天上午一定要搞明白这个小bug是咋回事;
一个律师,他的Deadline可能会是:今天会见完当事人一定要拿到我想要的关键证据。
一个教师,他的Deadline可能会是:这节课一定要让同学们明白这个重要定律。
明白了吧?万事万物皆可Deadline。
它的任务是给你设置一个工作完成底线,就像是在工作日你那烦人的闹钟,虽然你很不高兴,但是你没迟到看到别人迟到挨批评的时候,你就会偷着乐。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2 两分钟法则
在冬天,你起床难吗?依我看,难!
为什么难?
依我看,不是你起床难,而是你坐起来那个动作难,你想想看,一旦你坐起来,由于寒冷,下意识就会找衣服套上,然后.....你就起来了。(当然也有可能有钻回被窝)
起床是如此,学习呢?那不都一个样吗
很多人空有想学习想法,却总觉得自己没天赋,也从来没见他实践过,最终结果不尽如人意之后,自我安慰自己不是那块料。
这是典型的天赋决定论。
不是那块料...嗯..好吧
不过,大哥,你可从来都没试过啊喂。
如果你也是这样,那么两分钟法则就是给你准备的大礼物!
啥叫两分钟法则?
具体操作有两个步骤:
1 降低自己的预期
2 简化你的目标
举个例子,假如你今天的读书计划是50页,我想问问你,你看着那厚厚一摞书你头不大吗?
正确的打开方式是这样的:
先明确自己的预期:我今天很可能读不完,先给自己打个预防针。
然后:把你的目标简化成:我今天就读两页书!
这样有奇效,当你真正开始这么做了,你就会发现,你读完两页书总会觉得不过瘾,有时候竟不知不觉读了一个小时,超额完成了原先的任务!
但,假如,你给自己规定200页的书四天内必须读完,那么很有可能你这一年都读不完它。
目标太宏大,你很可能就不会开始!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二 站在巨人的头顶上
1 丢掉对作者的崇拜
我们从小到大被教育要听大人的话,在知识的学习上更进一步,直接要求把前人的思想背下来,背不下来,得不了分。
这样当然有好处,比如能快速在相关领域形成基础认知。
但是,坏处也是显而易见的:作者说什么就是什么!
那我们如何破局?
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是要站在巨人的头顶上!
站在肩膀上,巨人的视野就是你视野的上限,而站在头顶上,你才能超脱巨人本身给你带来的桎梏,看得更高更远。
除了类似这种鸡汤性质的言语。
不要迷信作者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作者的选择性表达。
比如:
1 臣 屡战屡败
2 臣 屡败屡战
其实一样的意思,但是给人的感觉是不是不一样?
有时候作者都不需要可以歪曲事实,只需要把描述的侧重点稍微偏斜一下,你就可能会得到与真相相去甚远的结论。
所以,无论是读书、看视频、听音频你都要站在作者的头顶上去思考问题,只有这样,你原本的判断才不会被带偏,而你也可以吸取前人的经验丰富你自己的逻辑框架。
2 框架读书法
前提声明,这个方法只适合一些工具类书籍,比如:麦肯锡系列、《自控力》、《思考,快与慢》
如果你想通过此法阅读文学类书籍,那属于你自己给自己添堵!
ok,保命的话说完,咱们开始。
你看一本书多长时间?
3天?5天?或者更长?
老记现在只用一天,而且收获满满。(当然,跟大佬还是比不了)
那具体应该怎么操作?
1 通读目录,获得作者大概的阐述逻辑
2 思考作者可能在某一部分的阐述内容
3 跑到网上,看书评和读后感去验证
什么?老记,你的快速读书法就是最后去看看书评?
没错,但是,这和直接去看书评有着本质区别。
在一本书里,作者真正有建设性的观点顶多就占全部字数的10%,那么,省下的90%都是以案例和数据或者推理的方式呈现的。
那么既然如此,我们完全可以先看明白作者的目录,再脑补作者出可能阐述的观点进而在脑中形成基本的思维框架之后,再去看书评来填充知识密度,这有何不可?
况且,有很多作者的思想先进,但例子老套陈旧,你读起来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会很大地挫伤你读书的积极性。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3 量要大,一切质量问题都是数量问题
某大V曾经说过:
1 所有的我们以为的质量问题,大多本质是数量问题,因为数量不够,差着数量级呢
2 数量就是最重要的质量。大部分质量问题,在微观上来看,就是某个地方数量不够。
3 最大的误区就是,明明是数量不够的问题,因为错误地以为瓶颈在于质量。
深以为然,忘记在哪本书上看的了(总之,你知道我没有在胡编就行了),有个大学的老师要求同学们完成一项摄影任务,他把学生分为质量组和数量组,分别布置了不同的摄影任务。质量组被要求在本学期结束,要提交一个高质量的影集;而数量组的学生则被要求在学期结束时提交100个影集,但没有质量要求。
你猜猜,最后哪一组的同学作品质量会更高?
答案是数量组!
虽然出人意料,但原因也好理解。
数量组虽不要求质量,但是由于拍摄数量足够,久而久之也能形成对拍照独特的理解,拍照水平自然也就水涨船高。
反观质量组,由于实践次数少,即使把自己全部经验、精力扑在那一组照片里,也只是在闭门造车,效果也自然就差了许多。
所以,知识本身的学习其实就是一个数量不断累计的过程,在知识数量不足的前提下,不要妄想在由该知识衍生出来的情境里自己能有完美的表现,
因为,数量本身就决定了质量。
心态篇
如果你现在感觉学习进步缓慢,那么恭喜你,你现在已经踏上了复利轨道了。
何为复利轨道?
爱因斯坦把复利比作“世界第八大奇迹”。
先看张图感受下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所以,你想要在一个领域达到专精,就必须依靠复利的力量,光靠单利是不看谱的。
光说鸡汤没用,来个例子看看。
如果你想成为顶级富豪,你会选择什么方式去完成它?
资本、技术、互联网、btc......
这些都可以,但是你会不会选择劳动致富?
如果你还算正常的话,给出的答案通常会使否定的。
为啥?因为资本、技术、等资料是具有复利的,而劳动动力仅仅是以劳动来换取财富,是一个单利增长模型。
你所获得的财富总量=你时间的单价*劳动时间。依据这个模型,你得工作多长时间才能赚到一个小目标呢?
从春秋时期开始?又或者明清?都有可能,反正不是这辈子!
而在复利模型里,在突破之前,必然要经历漫长的“蓄积期”,而一旦到达拐点,你的成长就会呈现指数级增长。
所以,当你觉得难以坚持的时候,再咬咬牙,说不定,拐点已经悄然而至。
总结:
1 信息的范围是远远大过知识。知识,就是人类结合自身经验对外界信息做出的归纳和总结。
2 检验你获取的是知识还是信息的简单方法就是:晚上睡觉的时候你的感觉,如果感觉很充实,那有可能是知识,否则,大概率是一些没用的信息。
3 我们要学的知识包括两种:通识知识和领域知识
4 通识知识帮助我们形成对外界的基本认知,明白这个世界运行的基本规则,而领域知识是让你在该领域成为不可替代的人,也是你主要的社会认同身份。
5 一个系统一直没有外界能量的输入就会崩溃,所以你必须行动起来,克服熵增定律的方法有两招:1 Deadline和两分钟法则。
6 要想在一个领域内快速成为高手,就要站在巨人的头顶上,只有这样你才能看得高,看得远。
7 站在巨人的头顶上,你需要先丢掉对作者的崇拜,让作者为你服务,而不是你温顺地聆听教诲,然后用框架读书法,快速将作者的思想化为己用。
8 如果你现在感觉很累,并且进步缓慢,那么你很可能已经步入复利增长渠道了。你现在要做的就是坚持下去。
最后
如果文章对你有启发,那就请各位看客老爷们:
1.一波三连,点赞,关注、捧个人场,就是对我的巨大鼓励和支持!!!没赞,我更新的动力不足啊~~
2.在留言下评论和我一起探讨这个话题,我相信,我们可以碰撞出更多火花~
谢谢你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