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晖:好人、笨人和企业家

财经无忌

独特视角记录时代冷暖10小时前

文 | 无锈钵

左晖离世的消息是以石头扔进池塘的形式传开的。

当天,另一家行业头部公司正在上海某五星级酒店召开媒体发布会,活动开场没多久,坐在下面的媒体席一阵骚动。

和大多数了解和知晓链家及左晖的人,发出“遗憾”,“惋惜”等感叹不同,在B站上的弹幕上,一堆类似“原来资本家也会死”,“还没来得及把你挂路灯上你就死了”这样充满戾气的内容,反复出现。

谁是左晖?我们试图从他对从事的工作内容里,寻找一些肤浅但真实的答案,虽然我们认为很多时候这也只是局部。

2020年1月28日,贝壳的一次内部会议上,左晖罕见的迟到了15分钟,进门的那一霎那,他向所有同事道歉:“我迟到了15分钟,交15万罚款给我们互助金部。”

这一小小的插曲似乎并没有干扰员工的兴致。

前一年里,贝壳超额了完成2万亿GTV交易的目标,并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开出了超过3万家门店——这比链家在过去18年里取得的成就还要多上3倍。

当时,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到了“论功行赏”时候。

轮到左晖发言的时候,他一句话,现场的气氛骤降至冰点:

“这个成绩很不寻常,但今天我们不是来开庆功会的。”

一位加入链家多年的员工这样回忆那天的会场:“老左就像故意过来给团队找不痛快。”

同样的情形还发生在贝壳上市敲钟的那段时间,下属向他汇报上个季度的出色业绩,他反问对方:“这个业绩和团队有关系吗?能形成沉淀吗?”

和他不熟的人觉得,他总是享受成为这个组织的“最大摩擦力”,而了解他的人明白,他是在以这样的方式,始终让团队保持清醒。

正如资深媒体人,得到APP总编李翔在《详谈:左晖》一书中所描述的那样:

“从链家到贝壳,左晖旗下的公司永远是中国为数不多具备管理10万人团队能力的企业……他具备抽离出组织,客观观察一切的能力。”

过去的20年时间里,他亲手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企业,拔高至中国最大的地产交易中介机构,并为无数漂泊的都市男女构建了安家之梦。

这或许也是为什么,命运开出的无情玩笑,会在地产行业中引发如此巨大的伤痛。回顾左晖的创业经历和对行业贡献,借用官方讣告中的一句话来说:

贝壳失去了奠定事业的创始人,居住产业失去了探索和创新的引领者。

而这片被房地产行业滚滚洪流洗刷过的土地,失去了一个好人、笨人和企业家。

好人

时间倒回到2001年11月12日,距离国家正式停止实行 40 多年的福利分房制度仅仅过了3年的时间,全中国第一家链家,在北京的安贞桥下正式开张,员工连同左晖在内,只有27个人。

那一年,25岁的姚劲波还在万网做着域名交易的生意。

没有人意识到,这片位于京城北三环的土地上,日后会诞生出中国地产行业的首富。

这一点,就连一贯被视为眼光长远的左晖本人,或许也没有预料到。同那些创业之初便踌躇满志的企业家相比,左晖的创业历程,更像是对那句经典电影台词的诠释:

“如果有得选,我希望做一个好人。”

作为那一代人口中的“资深北漂”,左晖从毕业那一年开始,就在附近租房上班,12年时间里搬过整整10次家,糟糕至极的租房体验,催生他创办地产中介的念头。

那是中国经济史中,地产行业野蛮生长的一个章节,彼时,从正牌公司到民间“房虫”,各式地产中介业态层出不穷,行业内部更是充斥着坑蒙拐骗。

几年后,小品演员黄宏在春晚的舞台上,还用鞭辟入里的语言刻画过这些人的“群像”:

“有个包就说山,有个坑就说水,撒泡尿都说有温泉。”

那段时间,不明就里的左晖聘请行业资深中介给员工讲课,结果对方讲的全是如何拉上窗帘遮住垃圾堆这样的“细节”。为此,他不止一次的感慨过,这个行业太乱了。

与此同时,鱼龙混杂的行业乱象,也在不断破坏着从业者的形象与热情。

数据统计显示,中国房产中介员工平均从业时间只有不到8个月,本该成为行业核心资产的的经纪人群体,更是“像毛巾一样,拧完一条再换新的”。

在当时的左晖眼里,为地产行业和从业者重新找回尊严,成为了眼前最为紧迫的任务。

怀揣着这个目标,2004年,左晖干了一件至今仍会挂在链家宣传板上的事:

在行业内提出“透明交易、签三方约、不吃差价”。

他专门做了一个绿色的展板,把诚信协议写在板子上,让所有的员工在板子上签名。

买房时让买卖双方见面,在如今是个常识,但在当时,中介里没人这么做。因为这样就吃不了差价了。这部分收入没有了,要活下去,只能靠收中介费。左晖一年之内上调了两次链家的中介费。与此同时,链家的竞争对手提出的口号却是“不收中介费”。

经历过那段时间的老员工回忆,那时候,几乎半个北京城的中介都在等着看链家的笑话:“天天喊着坚持,不挣钱看你怎么活下去。”

而在左晖的眼里,“我既然做这件事情,就是想要把它做成百年老店,不骗人是最基本的事情。”面对员工的质疑,他用诚恳的语气劝告对方:“你再给我半年的时间,我们再来看。”

为了赢得消费者的信任,那段时间,左晖和手底下的经纪人不放过任何一个向市场宣传的机会,即便是打车,他们也要告诉司机:“有个叫链家的租房中介,透明交易,不赚差价。”

坚持终于等来了曙光,2006年,建设部发布《中国房地产经纪执业规则》,以法规的形式,明令禁止中介吃差价。两年前为此布局的链家,也携市场声誉成为了最大受益者。

这一点,即便是多年后和圈内好友李翔聊天的时候,左晖的语气之中也难掩自豪:

“我相信查理芒格的一句话,你想要得到什么,最好的方式就是配得上它。”

“链家的服务者能有今天的尊严,不是我们向谁要来的,而是我们配得上这份荣誉。”

笨人

在清理完不堪一击的竞争对手之后,链家曾经在短期内迎来飞速扩张,门店数量更是在一年内猛增至300多家。

也正是在那段时间,30多岁的左晖成了家,也有了孩子。

女儿出生的那一年,左晖曾经跟朋友开过一个玩笑:

“孩子以后一定会在作文里这样描述他的父亲:我爸爸是北京最大的中介头子。

戏谑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市场对于地产经纪行业整体的模糊认知。

各项规定的出台,清理了行业初期的劣质玩家,也加剧了地产经纪这一行业内部的竞争环境。

吃差价的现象绝迹后,“假房源”又随之成为了横亘在左晖面前的大山。

在当时,北京每月合理在售房源5万套左右,但与此同时,各家公司发布的房源数,已经超过了40万套,最多的时候,同一间房子的客厅照片,有超过十家中介在使用。

2010年昆泰酒店,链家主办的产官学三方座谈会上,一位财经记者的发言让他震撼良久:

“每个职业都有它存在的价值,房地产经纪行业也不例外。行业中有价值的公司应该是帮消费者在房屋交易过程中扫雷,但是很遗憾,现在多数房地产经纪公司是埋雷的。”

从昆泰回链家2分钟的路上,左晖一直没说话,走到链家公司门口的时候,他扭过头,向同事们讲出了他的决定:“我一定要做真房源”。

当时,意识到这一现象的并不只有链家,然而最终左晖成为了唯一成功的变革者。

这背后的原因,或许正印证了胡适的那句名言:

“这个世上聪明人太多了,但最后成功的总是笨蛋。”

聪明的地产中介意识到了行业的痛点,却不具备变革的决心和毅力。

这一点上,左晖同他们恰恰相反,那段时间,他雇了几百号人,到30多个城市中的不同小区,只干一件事——数房子。

这一个听起来浩浩荡荡实际上却繁琐辛苦的“房屋普查”基础性工作,逐步积累成如今覆盖中国322个城市,以2.26亿记录在库的真实房源信息,成为国内数据量最大、覆盖面最广、颗粒度最细的房屋信息数据库——“楼盘字典”,这一数据库甚至在如今的贝壳,还在被广泛运用。

彼时,左晖说“楼盘字典”是一个“不计成本投入”的开发项目,难以判断何时会产生价值与收回投入。但正是这个历时10年搭建的“楼盘字典”,率先在房地产行业内制定了真房源标准,奠定了居住服务行业的基础。

后来回顾这段经历,左晖把这一时期的思考提炼为自己内心身处认同的某种价值:

“做难而正确的事情。”

这并不是一个容易达到的口号。

前三个月,坚持真房源对业绩冲击很大,不少员工因此离职。但一个微笑曲线很快形成,没几个月链家网的流量又大幅回升了,一些准客户转头选择链家,而客户成交之后又带来了新客户,行业真房源变革自此推向高潮。

而在这一过程中,除了链家自身的笨功夫,更令人动容的,则是左晖的执着。

启动真房源的前一天晚上,左晖和所有经纪人线上开会。有一个经纪人问他,于其费力不讨好的做真房源,为什么不研究一些应对客户房源质疑的话术。

对此,左晖的回答是:“如果你想学这些话术的话,你可以去别的公司学,链家没有能力教。”

企业家

2020年8月13日,贝壳找房在纽交所敲钟。招股书显示,贝壳找房2019年实现GTV(交易总额)2.13万亿元,同比增长84.5%。在中国所有商业平台中,其体量仅次于阿里巴巴。

就某种因素而言,贝壳上市并不令人意外。有消息称,2016年链家在 B 轮融资时,曾同投资方签订过对赌协议,要求 5 年内完成 IPO,所以外界推测一方面可能是“时间到了”,但不容忽视的另一方面还有“时机到了”。

从很早开始,链家内部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干掉链家?”

经过核心管理层的反复研讨,这个问题之下,链家创始人左晖有了答案:2009 年,链家考虑开放平台,2014 年做链家网,2016 年成立 O2O 长租公寓品牌自如,2017 年,收购德佑开展特许经营业务,2018 年开始推广贝壳进行品牌孵化,这其中,裂变出的小小的贝壳成了链家最关键的一步。

在贝壳找房总经理李峰岩的眼里,左晖是战略家,“永远能站在五年后跟今天的你对话。”

这家成立于2018年4月的平台,脱胎于链家网,你可以把它理解为房产中介领域的“淘宝网”。如同淘宝在早期遭遇的不顺,贝壳找房一度也引发了行业联盟抵制,被竞争对手抨击“既想做裁判员,又想当运动员”。

它的盈利情况也不乐观。2017-2019年,贝壳净亏损分别为5.38亿、4.28亿和21.8亿,三年累计亏损超30亿元。

但对于左晖而言,这都是必须要趟过的路。线上化和数据化,最终解决的是交易效率问题。

相较于市场给予的“教父”、“战略家”、“思想家”的头衔,左晖对自己的定义,更像是一个只专注于一个行业,不断带来变革的“企业家”。

面对贝壳在市值端的迅速膨胀,李翔曾经问过左晖,是否以后会考虑其他方面的业务,最终得到了他斩钉截铁的回复:

“不会去做和地产无关的行业。”

在左晖去世之后,互联网关于他的评价呈现出了极端两极分化的态势,崇拜者认为,他凭借一己之力,改变了地产中介行业的乱象;而否定者则试图把他描绘成互联网时代又一垄断“资本家”。

两种观点孰优孰劣,姑且不做评论,但一个明显的事实是,相较于创造市值,左晖更注重的是对“价值”的创造。

只有思考了这一点,人们或许才能真正意义上理解,贝壳为何不惜出让利润,也要制定利益共享的ACN规则。在这一规则的体制下,房源交易的各个环节都被拆分,每个环节对应房源录入人、钥匙的持有人、房子的带看人、客源成交人等,每个角色都会根据不同的贡献在ACN的制度下得到相应的利益分成。

这在曾经是不可想象的。且不说最后佣金如何分成的问题,在最初,接到单子的经纪人愿意把单子放出来跟其他人协作,都是行业的一大进步。

从“2·23事件”,到如今的楼盘字典、经纪人培训、ACN合作机制,一步一个脚印走来,支撑左晖的,不是对财富和资本的渴求,而是对于实现内心价值的一种强烈冲动。

这种价值,在贝壳官方的讣告里,被形容为“有尊严的服务者”和“更美好的居住”。

在那之外,正如左晖本人多次在内部公开表达的那样:

“我希望所有的贝壳人永远记住居住服务产业的艰难,永远记住我们是如何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情,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价值才走到今天。”

这或许也是我们今天回顾和缅怀左晖一生的意义所在。

时至今日,尽管关于左晖留下的这片贝壳,褒贬的声音依然存在。

但至少,人们不应该忘记,过去20年里,在中国的绝大部分城市里,以链家和贝壳为代表的地产中介行业,是如何参与并见证普通家庭的财富分配过程,又是如何为无数人构建着安家之梦。

这片被房地产行业滚滚洪流洗刷过的土地上,新旧的故事依然在每一个日出与日落间交替发生,唯一不同的是,我们可能失去了一个好人、笨人和企业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