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日谈读书

有人说,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

有人说,读书是一种高效投资。

有人说,读书是通往成功最捷径的路。

有人说,读书是一个人特别是年轻人心智培养、性格塑造、人生观引导的重要方法。

从上面的说法中,我们可以看出每个人从自身的角度出发,都有着自己对读书这件事的理解和体会,其中有一个共同点相信大家都能看得出来-----读书是件很受益的事情。

生活中,我们总能遇到一些“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物,他们的气质,才情,言谈举止,总能让人有如沐春风的感觉。

生活中,因为自身的需要,我时常喜欢与别人交流培养孩子的经验。发现一个共同的规律,凡是优秀的孩子,基本上都有着大量的阅读积累。这些家长在讲述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并没有大家所想象的让孩子参加多少补习班,花了多少钱,投入了多少精力等等。相反,他们通常只是轻描淡写地说陪孩子读多少书,怎么样为孩子养阅读习惯,为孩子营造阅读环境。其中一位家长两个女儿都是在这种环境下培养成博士。这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我感触颇深,也深受启发。

读书,真的益处无穷。

然而,读什么,怎么读,又是一个大问题。

这里面涉及到个人的接受能力,个人的喜好,书籍的品质。许多人都推崇读世界名著,世界名著真的确好,我个人建议还是得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强调的是量的积累,却不见得是最好的方法。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所以,读书这回事,读什么,怎么读,是必须得思考的问题。概括起来我有几点看法:

第一,适合。人生每个年龄段都有各自的生理心理特点,读书应该贴合实际,灵活对待。而不是罔顾事实,脱离实际搞些高大尚的表面工作。

第二,兴趣,短板理论也好,长板理论也好。各说各的道理。但是有一点不可否认,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对读书的效率有好处。

第三,读人,所谓字如其人,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作品,这是客观规律。一个人可以写出许多优秀的书籍,但是一个人的精神主线却是连贯而清晰的,读书更要读人,是让自己站在作者的角度,学着用作者的视觉去观察和理解世界,这样更有利于对书的观点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就像一位朋友,如果交往时间长了,他对什么事物会是什么看法,有什么反应,怎么处理,你越是了越是能猜得准确。

第四,知行合一。这是王阳明的主张。从浅尝次来理解,所谓学以为用,以用促学。知而未用是不知。当然,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是“百姓日用而不知”,这就是书读少,缺少从理论的高度,从全局的视野观察和看待问题的实例。也就是在思维的层次上还需要较大的提升。

第五,善用工具。社会发展到今天,读书的概念已经不能停留在拿着书本看这个层面。电子书,听书等等各种科技带来的新形式,新渠道为大众获取新知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时间的碎片化也决定了大多数人难以长时间抱着书本阅读等等。所以,现今读书,要善于利用时间,利用新工具,适应新方法,产生新效率。所谓与时俱进。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借此文对读书这回事作了个回顾。说实在的,也是第一次关注读书日这回事。

世界读书日设立目的是希望人们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自觉保护知识产权。

据说,4月23日是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堂吉诃德》作者)的忌日,这一天也是莎士比亚出生和去世的纪念日,又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德鲁昂、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

自1995年11月15日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图书日”至今,已有26个年头。读书这件事,在我国大概是什么情况呢?

根据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的《2020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阅读产业规模达351.6亿,增长率达21.8%;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到4.94亿,增长率5.56%,人均电子书阅读量9.1本,人均有声书阅读量6.3本。与此同时,人均纸质书阅读量6.2本,同比去年减少2.6本。

朋友,今年你读了几本书呢?又有什么想推荐给大家的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