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遥磊:对心烦、心乱、心静不下来的本质理解-自问与回答2
A:心烦、心乱、心静不下来的本质是什么?
B:多数人下意识的反应是在胸口,其实本质上心脏是器官,是给肉身提供动力的模块,并没有思想的功能,心烦心乱心静不下来本质上是大脑当中意识形态的混乱。
A:意识形态的混乱?
B:也就是意识中潜意识占主导,显意识处被动状态,潜意识的开启,思维就游离出当下时刻,漂浮在未来时空或者历史时空,思维浮现已发生或者未发生的事件。
A:可不可以在说的具体一点?
B:就是意识形态中急躁模块占了主导地位,指挥肢体动作产生的行为过快,竟而开启了潜意识,潜意识思维本身运行速度极快,急躁是长期形成的惯性,里面涉及到环境因素,个人因素、家庭因素,长期强调“凡是要快”的习惯养成。
例如:吃饭要快、下咽要快、喝水要快、走路要快、说话要快、思考要快、学习要快、凡事要快、要速成等等,或者吸收了妄想不靠积累,一蹴而就的意识形态,让其占据了意识的主导地位,在凡事要快的当中,思维宇宙进行超高速运转,失去了基本的理性,生命的形态发生了扭曲,就好比将电影播放速度调到5倍,你会觉得索然无味,味道都变了,所有的意境都遭到了破坏。
例如:要同时做几件事,边学习边看电视剧,一边做事一边聊天,或者将几件事情穿插起来,最后发现一件也没做成没做好,甚至几乎很少用大块的时间来做一件事,这些都是为了讲求快,讲求速度,讲求效率,讲求注意力的分裂。
从画画来讲,有老师说,他跟大师学习,就学到一个字“慢”,但你究其本意,他可能也给你解释不清楚,或者只能用大白话讲,慢下来才能画好。
慢下来才能画好,本意上是在面对情景时就回忆需要用到的知识点,进行调取应用,所有的这些前提条件就是慢下来,启动理性思维模式。
从写意画来说,名家看似随意其实也是意在笔先,从有法到无法再从无法到有法,理性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感性始终处于被支配地位。
当你对某件事,具备了长期使用理性的能力,那么有时候就可以让感性多一点参与,但理性始终不能少于百分之51的控股权。
而被潜意识控制的状态下,思维宇宙属于高速自动运行状态,肢体不在受到显意识的控制,失去了理性的指导,所做之事在没有形成行为记忆的惯性,就会乱来,肢体变成了潜意识的傀儡,进行机械的动作,在画画当中所体现的就是“乱画”,就是不思考的体现。
冥想的本质也是通过慢,关注呼吸、关注意识、关注觉知,体会生命的初始状态,让大脑进入到安静状态,停止胡思乱想。这里我没有说让心进入到安静的状态,而是说让大脑进入到安静的状态,我们从物质器官的角度来看,心本身就不会思考,没有胡思乱想的功能,真正产生意识的是大脑。
A:如何让思想意识形态归于平静,恢复理性思考,进入当下状态?
B:1.意识到理性的脱离,且注意到自身有急躁的意识形态。
2.强制自己的肢体慢下来,例如画画,就将手的速度刻意放缓慢,将眼睛的视觉用来看画,看手,看调配的颜色是否正确,不思考就不要动笔,笔笔让理性占主导。
例如走路,强制刻意放缓,走慢步,体会慢的境界。
吃饭也是如此,专心投入品尝食物的美味,细嚼慢咽开启理性的体会,通过鼻闻,嘴触,增加咀嚼次数来体会食物色香味,传递给人脑和胃部的反应,填补饥饿得到满足产生的欢愉感。
慢是开启理性的开关,常人所说:不要急躁。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就是此理。《弟子规》中所讲:事勿忙,忙多错。还有'冲动是魔鬼’“冲动智商为零”都是因为思维宇宙运行太快,意识形态一片混沌。你只有强制自己慢下来,思维宇宙中的所有意识形态才会缓慢的运行,各个分离又交融,你才能真正意义上进行“理性”“理智”的思考,进入“专注”“认真”的状态。
A;什么是理性的体会?
B:《当下的力量》提到'临在’,“当下感受”就属于这种精神活动的反应,就属于理性的体会。理性的体会,就是感受眼耳鼻身意触,对自己带来精神上的感受。
从画家来说就是置身画中的精神活动,音乐家就是置身在美妙的音声当中,从商业家来说就是对商业模式的狂热,对技术员来说,就是对技术的痴迷的投入,对数学家来说甚至是将公式看做诗歌一样美妙。
从情绪来看,当你发怒,急躁、伤心、难过、痛苦、憎恨、愤怒的时候,自身理性的意识体会到这些情绪存在,就属于理性的体会,察觉他们的能量,以第三人称角度来看这些能量是如何想支配自己的感性来操控自身的肢体做出非理性的事情,并给予理性的制止。
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就具备了常人所说的:成为了情绪的主人,而不是情绪的奴隶。
古人所说:神志不清,神魂颠倒。佛教讲:执着妄想,都属于感性思维控制了意识,没有了理性。
理性的体会可以感受到“无”“空”“淡”的意境,就是意识的冷静,大白话来说就是什么也不想,意识在一定意义上静止了,进入“自然”状态。
A:有没有更好的解释?
B:我将理性分为两个状态,集中注意力的内在模式和集中注意力的外在模式,两种模式之间相互切换。也就是注意力内在模式和注意力外在模式,这种注意力指的是集中式的注意力而不是散乱式的注意力。进入这两个状态,就会对外在事物自动开启一定程度的干扰排除模式,例如你看书时,不会特别在意鸟儿的叫声,或者你在做公交时看向窗外,不会在意车内人的走向。
内在模式就是你本能的感受距离意识最近的感觉,就是你能体会到你的意识是从头部大脑所体现出来的,就能体会到内在模式,内在模式下你的视觉就算看外在世界,也不会有太多的感觉,大脑都在专注于内在,或专注于思考或专注于想象,或专注于回忆,分析、判断、记忆、理解,等等都属于内在模式,这些都可以定义为注意力的内在模式。
当对某个人憎恨无比的时候也是注意力的聚焦,内在模式的开启,只是这种注意力的聚焦是聚焦在意识中所想象出来的憎恨体上面,意识中产生种种怨恨的能力波。
念头观察者,就属于内在模式,将注意力集中在内在,体会思想的浮现。就像看电影的观众,观看黑色大屏幕下一秒所要浮现的画面一样,看自己思绪的起源,看自己的意识一定意义上的停止。
外在模式下,观察、盯紧、锁定、瞭望、视听视觉范围扩大、协助耳朵身体体会声音和触感,可以支配肢体的行为。视力聚焦在外在的事物景象上就是注意力外在模式,这些事物距离意识产生地越远,意识本体就越薄弱,对处所环境的感知就越小。
A:显意识和潜意识是什么?
B:按照理性和感性来看,神智是理性的主宰,也就是意识占主导权,就属于显意识。
情绪是感性的主宰,里面包含了冲动,欲望、急躁、爱、感恩、温柔等等。还有长期以来的惯性都包含在内,也就是情绪占主导权。在《思考快与慢》中作者用系统1和系统2来定义这种精神活动状态。
理性=显意识=系统2
感性=潜意识=系统1
理性分为两个状态,集中注意力的内在模式和集中注意力的外在模式,“念头观察者”“觉察”就属于注意力的内在模式
感性包含长久以来积累的情感和惯性。
在《当下的力量》用“临在”来表示,在《正念的奇迹》用“正念”来表示,本意上就是让体会当下的精神状态,或者投入到所做的事情当中。就是注意力的内在模式和集中注意力的外在模式的切换,其实就是理性的状态。
A:但我知道了”专注“,并不断提醒自己,去想这些词汇,还是不能专注。
B:如果执着于”当下“”专注“”认真“的词汇中那就错了,这些词汇本质是描述一种精神活动状态,这种词汇是观察者用来描述做事者的一种精神状态。或者是做事者用来引导自身进入到理性思考,投入到进行的活动当中,所用的引导词汇。
如果做事者,不断思考”专注“”认真“这两个词上的时候,思维就没有放在正在做的事情上,对事情没有了思考或者投入的状态,就错了。
这些词汇可以用来引导进入状态,他们就像是过河的工具一样,进入了状态,就不要在执着于词汇上。
这些不同作者所讲的名词都只是对人脑这种精神活动的一种释义,不要执着于此。
包括我对理性分为的两种状态,集中注意力的内在模式和集中注意力的外在模式。
词汇本身就是对事物现象乃至精神活动的描述定义而已,中国说汉字,外国人说英语,法语、日语、德语,等各种小众语种,虽说沟通传递信息的符号音声上不同,本质是所描述的精神活动,现象状态,肯定是相通的。
就像你的英文名和中文名难道指的不是你吗?就像中国说称为“书”,外国人称为“book”,你难道说他们不是符号语言的物质载体吗?一本书,翻译到了中国日本英国法国印度,文字符号表达形象上变了,但是原有的意识形态还是在的。
A: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B:虽说知道了,“慢”是人生的真谛,“要慢下来”“要相信积累”但大多数人不知道“慢”背后的本质,不相信“慢”的道理,所以依旧坚守“快”相信“快”,人生的成就好比长江上的一个个节点,节点过后又是下一段旅程,节点短暂,过程才漫长,用心体会为生命奋斗的过程,才是人生的大美。
就像酿酒,酝酿时间越久越香,酝酿时间越久则越贵。
古人所讲: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古人种种言,无不是在深刻重复一个重要的道理,要沉下心,要慢下来,要靠积累,要相信积累的力量。
还有言慢者贵,本质上来说就是慢开启了理性,说话之前进行了思考,而不是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说一些伤人伤己的话。
A:改变过来需要多久?
B:经年累月形成的习惯,既然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也给自己一点时间适应,超过21天就正式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
回顾一下重点
产生原因:1.急躁是长期形成的惯性2.思想当中有妄想不靠积累,一蹴而就的意识形态。
问题所在:1.着急是非理性,思考度低,做出选择大多为错。2.不积累,如同一个包子就想吃饱。
改变方法:1.强制自己慢下来,慢才能开启理性,着急有害无益。2.相信积累,相信积少成多,相信复利。